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法(一): 取穴:鸠尾,在腹中线上,脐上7寸。刺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4寸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向膻中方向透刺,行中强刺激,捻转3~6分钟,勿提插,留针15分钟。治法(二):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之压痛点最明显处。刺法:取右侧胆囊穴,用毫针刺入2~3寸,采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传至上腹部效果最佳,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治法(三): 取穴:太冲穴,在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相似文献   

2.
十三、气穴部位:在下腹部,当肓俞之下三寸,四满之下一寸,横骨之上二寸(当关元穴之外方)。取穴法:去白条二指横径,于脐下三寸取之。本穴与中行(任脉经)之间距离有五分、一寸、一寸五分等異说,今从五分(即同甲乙、千金、外台、类经图翼、金鑑之说,自肓俞穴至横骨穴亦同)。主治症:肠疝痛,月经不调,膀胱麻痹,腰背肌痉攀,月经痛,卵巢炎,子宫病,泌尿生殖器病,肾脏炎。刺灸:针三分乃至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註一寸,灸五壮。”甲乙曰:“刺入一寸,灸五壮”。  相似文献   

3.
治疗方法 :穴取风池、正营。用 30号 2寸毫针。风池穴针向鼻尖方向进针 1 2寸深 ,行捻转泻法 ,要求针感直达病所或者针感达同侧眉棱骨处。正营穴 :眉毛中点直上入发际2 5寸处取穴 ,向后平刺 1 5寸 ,行捻转泻法。单侧痛取患侧 ,双侧痛取双侧穴。经前或经期头痛发作开始时治疗。每日 1次 ,直到痛止 (经期亦不间断 )。治疗结果 :治疗 10 5例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18年 ,全部患者均在经前或经期头痛 ,经期过后痛减。一次治愈 (本次行经头痛消失 ,下月来潮前及经期未发头痛 ,随访半年无复发 ) 80例 ,3次治愈 18例 ,10次治愈 7例 ,有效率 10 0 …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针灸治疗痢疾是以“天枢”“合谷”“足三里”三穴为主(均双穴),如遇小腹堕痛者再配针“中极”一穴(痛而不堕者经针“天枢”穴已有感觉腹中气舒即可不配针此穴),如遇绕臍痛者除配针此穴外再加针下脘(或建里)穴,效果显著,经治愈三十余例痢疾患者,最多不超过二次即愈,当经初次针灸后泻痢次数由每小时一、二次或四、五次可减至三、四小时或一、二小时一次(轻者一次即可全愈),再经第二次针灸后即行全愈。在施行针治时,“天枢”双穴针八分再至一寸,以患者有痠或觉小腹部似气凝而渐舒散为度,症状较重者针后再用姜片、艾绒加灸此穴。“合谷”“足三里”二穴针时以痠(胀或麻)为度。小腹坠痛加针“中极”穴(针六至八分深),绕臍痛者加针下脘(或建里)一穴(针六至八分深)。如遇畏针之患者经初针后症状减轻而尚未全愈时,第二次可用姜片、艾绒灸“天枢”(双)穴与“神阙”  相似文献   

5.
<正> 采用针灸疗法,自1990年2月用“定痛穴”治疗10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4例,疗效百分之百,现报告如下。 适应征:急性气食滞性胃脘痛,慢性胃神经疼痛及溃疡性胃痛。 穴位:定痛穴,在腹部正中线任脉的鸠尾穴和巨阙穴之间,蔽骨下1寸处。 针刺法:患者平身仰卧,两手附身两垂,两腿伸直,头部不要枕的过高,施术前先用酒精棉球进行局部消毒后,术者用左手食指重切穴位,右手持1.5寸毫针,捻转刺入皮内,令患者重声咳嗽一声,趁机猛  相似文献   

6.
考“尾翳”词,最初见于《灵枢·经脉》:“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亦见于《太素》、《甲乙经》。对于“尾翳”的含义,查阅诸家注说则纷杂不一,有碍于针灸文献整理,故考异于后,以述管见。“尾翳”即“鸠尾骨”。杨上善注:“尾则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尾翳”即“鸠尾穴”。皇甫谧谓:“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骨曷)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经·卷三·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相似文献   

7.
1 治疗方法 取穴:鸠尾、幽门、不容、阴都操作方法:上述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鸠尾、幽门、不容三穴选用28号1.0寸毫针,沿肋缘斜向下刺人0.5~0.7寸,轻微提插以达胀感,阴都穴可选用28号2.0寸毫针缓慢直刺1.5寸左右,可提插、捻转,胀感应明显强于肋缘三穴。  相似文献   

8.
深刺鸠尾穴治疗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为临床常见病 ,治疗困难。我院应用鸠尾穴深刺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取鸠尾穴 ,患者仰卧 ,双手抱头 ,在前正中线剑突下 0 .5寸 (剑突不明显者可在胸骨体下端 1寸处 )取穴。治疗前先叩触肝脾位置 ,确定肝脾下缘在所取穴位的上面。局部经严格消毒后 ,嘱患者双臂上举或双手抱头以使膈肌上抬。用 2 6号毫针 ,在患者深吸气后进针 ,针尖微向下斜刺或直刺 2~ 3寸 ,进针后略微转动针体。此时患者可感到局部胀闷 ,并向上下扩散。禁止大幅度捻转和提插。典型病例张某 ,男性 ,2 6岁 ,1 989年 3月 1 9日初诊。患者 5…  相似文献   

9.
正取穴:牙风痛穴,奇穴名,位于腕横纹上2. 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操作方法:取1. 5寸毫针垂直刺入牙风痛穴,深1. 0寸左右,如无明显针感,行捻转、提插手法,直到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为止。下牙痛加刺颊车,上牙痛加刺下关。留针4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体会:《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牙风痛,奇穴。以中指尖至掌后腕横纹之长度,折做四等份,以一等份自腕横纹直对尺泽穴引量,尽处两  相似文献   

10.
对3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受累神经支的不同,采取透穴浅刺法治疗。Ⅰ支痛:从阳白穴分别向鱼腰、丝竹空穴透刺1寸左右。Ⅱ支痛:下关向颊车穴透刺3寸左右,颧髎向迎香穴透刺1寸2分左右。Ⅲ支痛:下关向颊车穴透刺3寸左右;颊车向地仓透刺3寸左右;地仓向承浆穴透刺1寸左右。选30号毫针,与皮肤呈15°角沿皮浅刺,以针下有轻微针感即可。各支均配合谷穴直刺1寸左右。每隔5分钟轻微捻针1  相似文献   

11.
穴名:项强穴(作者自定)。部位:在手背中指食指本节后间陷中。在奇穴一扇门后1寸,威灵穴前2寸。(见图)主治:颈项强直(多数病例在此穴有压痛)。操作:针5分,行泻法,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不能前后俯  相似文献   

12.
针灸量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最近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时,遇一胆绞痛患者,主诊的张庆年副教授针刺右胆俞、日月穴后,嘱我续针右阳陵泉,丘墟、太冲;我按常规针以泻法,得气后留针约10分钟,病人痛仍未缓解。张师查视后,取出阳陵泉穴上的2寸针,换以2.5寸针快速刺入原处,大幅度捻转提插,使针感达到脚部,病人因针感强烈而喊叫不已,仍继续行针约1分钟。不久痛即减轻,继而痛止。为什么同是一个穴,同用泻法,疗效却迥异?张师解释说:“量的差异,即忽视了针灸量学。”  相似文献   

13.
<正> 常用穴位:贲门、脾、幽门、大肠、交感止泻等穴。配穴:肝、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以上主穴交替使用,每次针2—3穴。方法和步骤:(1)刘初诊病人必须说明耳针的作用,刺的越痛,疗效越好。通过解说可以预防晕针现象。(2)了解反应点所在部位,决定针刺点。(3)针刺部位与针具(采用28号0.5寸毫针)应进行酒精消毒。(4)用探针轻、慢、均匀的探求反应点,找到反应点后,立即刺入,以不穿透耳壳为原则。(5)一般留针15—20分钟,强刺激手法。对急性者可每隔5分钟捻转1次。(6)每日1次,7日为1疗程。间隔3日再进行下一疗程。急性者可连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1962年以来在治疗小儿腹泻中,体会到针刺脚上两穴位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取穴部位:隐白穴内上方五分处(暂名“白上”穴);太白穴与公孙穴之间(暂名“太后”穴)。针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掐准穴位,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白上穴进针0.2~0.3寸,快速捻转15~30秒钟,出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太后穴进针0.5~1寸,快速补法捻针1分钟,出针后即按其穴。均不留针。每日或隔日一次。二、临床资料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张润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0):25-25
我院温针室于 1998年至2 0 0 2年间采用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8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38例中 ,男性 31例 ,女性 7例 ;最大年龄 4 2岁 ,最小年龄 17岁。均经临床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取腰椎病变部位夹脊穴 ,用 2寸毫针对刺 ,针刺时针尖向脊椎下斜刺 ,得气后留针 ,并施温针 (即在针柄上加艾柱灸 ) ,灸后拔罐。配穴 :伴有坐骨神经痛者 ,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 ;痛至脚跟者加丘墟、足临泣 ;如以后侧疼痛为甚者 ,取足太阳经穴为主 ,如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以上诸穴进针得气后 ,留针 ,…  相似文献   

16.
针刺坐骨穴治疗坐骨神经痛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  陶志才  王毅 《中国针灸》2003,23(9):526-526
27例患者中 ,男 1 8例 ,女 9例 ;年龄最小 1 8岁 ,最大 5 7岁 ;病程最短 5天 ,最长 5个月。方法 :患者俯卧位 ,取患侧坐骨穴 (位于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 1寸 ) ,局部消毒后 ,选用 4寸毫针直刺 3~ 3 5寸 ,提插捻转使之得气 ,待针感放射至足跟 ,留针 2 0分钟 ,每日针刺 1次。 7天为一疗程 ,治疗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痊愈(疼痛、麻木消失 ) 2 4例 ,好转 (疼痛、麻木减轻 ) 3例 ,有效率 1 0 0 0 %。体会 :坐骨神经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炎等疾病 ,病变使周围神经痉挛 ,产生无菌性炎症 ,炎症刺激其周围神经引起患侧下肢疼…  相似文献   

17.
<正> 操作方法:先取人中穴,用1寸毫针斜向捻转刺入0.5寸’得气后行针半分钟。再取后溪穴,用2寸毫针捻转刺入1.5寸,如腰部一侧痛取患侧穴,中间痛取左右两穴,得气后行强刺激手法,使针感沿手臂上达肩部,再下达腰部,如针感不上传,则施行循径弹、搓、切、按等催气手法,使“气至病所”。留针20—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并令患者作俯仰、下蹲等活动。治疗效果:共治疗8例,均径1—3次治疗而愈。典型病例:崔某,男,20岁,农民。自述劳动时不慎致腰部扭伤,疼痛剧烈,难以俯仰,转侧困难,曾在某医院作局部封闭,只能暂时止痛。查其腰部呈板状,第四、五腰椎处压痛明显,遂用上法治疗二  相似文献   

18.
止痛灵穴治疗痛证笔者应用止痛灵穴(自拟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痛证,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此穴介绍给更多的同仁。1止痛灵穴的取法止痛灵穴位于曲池穴前下约一寸,距手三里穴约二寸。表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深层属桡神经肘部分布区。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针经皮肤...  相似文献   

19.
方名:深刺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腰夹脊穴、环跳、委中、昆仑。功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用法:腰夹脊穴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棘突下旁开1寸,左右各一穴,取3寸毫针,毫针针尖略向腰椎脊柱缘方向,斜向刺入约3寸,当针下感觉无涩滞感,且针感向下肢及足部坐  相似文献   

20.
压痛点属经验用穴,位于曲池穴下2.5寸明显压痛处,一般是左侧痛针右侧,右侧痛针左侧。治疗时让患者取坐位或站位,肘关节微屈,选28号1.5寸毫针沿皮肤向上斜刺,进针后行快速提插捻转手法,使之迅速得气,产生明显酸麻胀重感觉,并使这些针感向上传导。留针20分钟,每隔3分钟行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