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以出生早期(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40%~65%的新生儿可出现肉眼黄疸[1].随着近年来母乳喂养率上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提高[2].新生儿高胆可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故利用早期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十分必要,本院产科采用四磨汤联合开塞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探讨早期干预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近年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有明显提高[1],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会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因此,利用早期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早期补充喂养、鲁米那合剂、抚触等早期干预措施减轻黄疸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症之一,是因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一般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4~5d达高峰,如不及时治疗,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从而对脑组织产生可逆性损害。在母婴病房予早干预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同时口服婴儿葡萄糖,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表现,其发生的比率很高,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黄疸,10%的母乳喂养婴儿在1个月时仍可能有黄疸表现[1]。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于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胆红素在包括皮肤和黏膜在内的组织中沉积,引起皮肤和其他器官的黄染。新生儿黄疸通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属生理现象,随着生长发育,黄疸能够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较复杂,过高的游离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2种喂养方式对高原地区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7月~2009年1月正常新生儿600例,随机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各300例.比较不同时间段2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和黄疸程度.结果 混合喂养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段的胆红素指数较纯母乳喂养组小(p均<0.01),混合喂养组新生儿的黄疸程度较纯母乳喂养组轻(p<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混合喂养方式有利于减少高原地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和减轻黄疸的严重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口服葡萄糖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科剖宫产足月正常新生儿92例,按出生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母乳喂养+10%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对照组采用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粉。比较1周内两组新生儿经皮黄疸指数。结果两组新生儿第2~7d经皮黄疸指数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口服葡萄糖可改善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  相似文献   

7.
因母乳喂养而发生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临床上并不少见。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继报导,特别近几年中有增多趋势。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本院共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5例,其中确诊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34例,母乳性黄疸的占29.56%,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儿生后3~4d即发生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呈现黄疸过早过重。运用干预的手段:如增加新生儿(生后24h内)母乳摄入量,以减轻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情况,现实验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母乳喂养的大力推广,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已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目的在于观察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建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35-7836
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常出现黄疸症状。当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可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必须严密监测,及早干预,以防止其发展为胆红素脑病。传统的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是光疗和换血疗法,这些疗法需住院治疗,导致母婴分离、母乳喂养连续性中断,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国内一些医院开展了中药水疗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观察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观察2008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来预防并发胆红素脑病.结果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占71.64%,病理性黄疸占28.36%.经护理治疗后4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1周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平均降至(42.1±20)μmol/L以下;2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2.5周内均痊愈;未发生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情况.67例患儿住院时间5~14 d,平均住院(6.7±1.0)d.结论 加强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及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期黄疸(NJ)可为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重要症状。关于母乳喂养所致的黄疸,临床并不少见。为了引起新生儿保健及临床的重视,现将该症的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定义及发生率 母乳性黄疸(BJ)是由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仅表现为持续性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HB)。自1963年Newman和Gross首先报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母乳喂养的推广和普及,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母乳性黄疸成为新生儿黄疸的最主要原因[1]。胆红素具有潜在的毒性,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脏器的损害是客观存在,并可造成永久的损害,如对肝脏、肾脏、心肌、听力及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影响,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行为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妇产科接收的新生儿562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实施标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妇产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行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及黄疸异常发生率、出生后1个月内的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以及新生儿家属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和纯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黄疸异常发生率3.91%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1.07%都明显低于对照组11.39%、7.83%,观察组的黄疸消退时间(7.28±1.03)h也明显比对照组(10.35±2.12)h短,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的控制总有效率97.15%明显高于对照组83.27%,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满意率97.86%与护理操作技巧满意率92.17%都高于对照组82.21%、78.65%,组间差异都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为干预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使得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更久,同时降低了新生儿黄疸异常发生率与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提高了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早发性母乳性黄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推广,其发生率明显升高。自1995年12月~1996年8月,我们共收治此病新生儿57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7树新生儿均符合以下论断标准:1)母乳喂养;2)黄疸发生在生理性黄疸期,血清胆红素>206.2mol/L:3)除外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败血症等所致的黄疽。凡出生后出现黄疽的新生儿,用日本产A·500型黄殖光电比色仪检测血清血胆红素。本组病例血清胆红素均高于206.2mol/L,其中低于222.3例,低于2736mol/LB例,(且在222…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时期多见的一种临床征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某些特点,引起胆红素代谢紊乱的病因又较复杂,因此新生儿黄疸应作为新生儿时期一个特殊的临床课题认真对待。新生儿黄疸系间接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在体内滞留的结果,两者在形成原因、临床  相似文献   

17.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的推广和普及,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母乳性黄疸成为新生儿黄疸的最主要原因[1]。高胆红素有导致中枢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故有必要早期干预,以利于优生优育。现将母乳性黄疸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疸是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最常见症状.严重者对新生儿的健康和发育影响甚大.预防和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院近期纯母乳喂养1周内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出现和持续时间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人工喂养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我院产科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积聚过多而导致新生儿皮肤黏膜或组织器官的黄染,可发生于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4—5d达到高峰,7—10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约2-4周后消退。如果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出现黄疸,2—3周后症状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加重,或者消退后有再次出现,这些情况的黄疸均称为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早期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胆红素容易透过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运动和智力障碍等,因此要早发现、早诊断,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  相似文献   

20.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近年研究表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而上升。我们根据胆红素的代谢机制,在采取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