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点评:关于基层医疗国际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医疗国际分类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primarycare ,ICPC) ,是 1 987年由世界家庭医生组织 (WONCA)分类委员会研究出版的适合于基层医疗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作为基层医疗标准化的分类工具 ,ICPC能够对健康档案中SOAP四个要素中的三个 ,即患者的就诊原因 (S)、健康问题 (A)和健康问题处理计划 (P)进行分类和编码。同时 ,该分类系统还涵盖了对全科医疗中常见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分类。此分类系统的应用可以使信息标准化 ,因此增进了各国间基层医疗信息进行比较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1 992年WONCA正式提出了使用该分类系…  相似文献   

2.
基层医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ICPC),是1987年由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分类委员会研究出版的适合于基层医疗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作为基层医疗标准化的分类工具,ICPC能够对健康档案中SOAP四个要素中的三个,即患的就诊原因(S)、健康问题(A)和健康问题处理计划(P)进行分类和编码。同时,该分类系统还涵盖了对全科医疗中常见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分类。此分类系统的应用可以使信息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愈发被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作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基层医疗管理效率、促进基层医疗质量控制、有效收集基层医疗数据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综合性医院使用的疾病分类作为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使用,不仅导致基层医疗诊断不规范、无法统计的混乱状态,更可能造成基层医疗收集、记录、分析的数据出现缺失和误差。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发展的历史沿革,指出当前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各方对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导致我国基层医疗功能与质量发展受限、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与何种国际基层分类匹配存在分歧、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本土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及我国缺乏评价与优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人才与工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发展过程,提出我国各方应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发展,在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信息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基于目前试行的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1与基层医疗保健国际分类(ICPC)-3分类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标准,并通过建立...  相似文献   

4.
米红娟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47-148
社区医疗基本数据集的标准研究是卫生信息标准化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信息标准是社区卫生服务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规范管理、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的前提。以社区医疗基本数据集的标准化研究为出发点,依据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027—2002),针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试用)》中档案编码技术的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档案编码标准化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具体的编码方案。  相似文献   

5.
加强区域平台所用标准代码的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医疗信息调阅、统计分析等应用的数据质量起到规范作用,逐步推进数据质量控制的透明化、可控化,同时为平台接入医院提供标准化应用支持。主要介绍了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所使用的标准代码分类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社区云HIS是云计算技术对社区医疗卫生业务赋能后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依托区域政务云以及卫生专网的建设基础,着眼于为区域提供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和可共享的基层医疗信息服务,搭建区域基层医疗服务云,提供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业务协作、综合管理等应用服务.在云计算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当前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较多、分布...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医疗改革支撑的卫生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是当前建设的重点。众所周知,术语的标准化是信息共享的基础,只有从底层的术语上达到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但术语的标准化不只是制定标准,更需要建立平台。医疗术语平台不仅起到标准制定与维护的作用,而且起到促进标准应用的作用,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底层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院》2010,(6):59-59
本刊讯4月29日,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医疗)在京举办"服务新医改幸福亿万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专题研讨会。会议聚焦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热点与发展趋势,详细阐释并深入研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整体规划、数据标准与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模式及实现方法等议题。  相似文献   

9.
大型医院与社区信息互动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梅 《中国病案》2011,12(6):44-45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大型医院与社区信息互动的管理,更好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法针对福建省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通过人才培养、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化和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医院加大病案管理力度等方法,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结果只有加强大型医院与社区信息互动管理,才能实现区域卫生信息的共享。结论做到多个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互补、双赢,对医疗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标准,建设基于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Electric Health Record,EHR)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网络,研究建立基于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在区域内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代理检验、急诊绿色通道等信息化医疗服务,大力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保健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高深甚  顾诗皓  何奕  汪新  杨晖  赵任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632-1639
背景 为实现区域医联体内分级诊疗工作,如何让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的协同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如何运用岗位胜任力评估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运用可信赖式专业活动(EPAs)进行探索也是国内首创。目的 为了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的稀缺所产生的矛盾,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探索三级医院通过医联体制度将医疗资源纵向传导至社区的方法。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在2018年开发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包含4个模块:转诊管理、联合病床、转诊随访、信息查询等功能,基于这个系统产生的数据探索针对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实施有效黏合度培训,同时引入国外岗位胜任力理论和EPAs。基于医联体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分级诊疗的协作行为培训,问卷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人口统计学的相关信息、〔儿科全科医师、儿科(消化)专科医师〕EPAs指标、岗位胜任力指标,于2018年8-11月依托问卷星软件随机发放问卷,共收集问卷1 476份。探索儿科全科医师与儿科专科医师的黏合度模型。结果 儿科全科医师EPAs与儿科专科医师EPAs呈正相关(P<0.05);儿科全科医师胜任力与儿科专科医师胜任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三级医院构建区域医联体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搭建业务平台(基于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综合档案、医技预约、联合病床整合平台),同时结合业务数据引入EPAs-胜任力,促进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共通医疗行为协作集合,通过EPAs-胜任力理论探索全科-专科医师医联体内靶点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3.
华东医院是一家具有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需求的集团化医院,通过构建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医院数据中心,探索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以解决集团内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实现跨院区、跨医院的转诊/转检、病人主索引等应用服务,最终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理念。  相似文献   

14.
区域医疗交换平台是所有医疗信息系统中覆盖数据量最大、涉及信息系统种类最多的系统之一。HL7(HealthLevelSeven)标准的出现为异构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区域交换平台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HL7发展,概述了HL7 V2.x版本与HL7 V3版本,结合HL7 V2在区域交换平台的应用,借助HL7 V3的RIM模型及V3消息,设计了基于HL7 V3标准的区域医疗交换平台,实现了医院之间、医院与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对于无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的疾病,通过预约转诊通道将签约居民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基础。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预约转诊服务开展情况,为其进一步改善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查看2019年1-6月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家庭医生预约转诊信息平台,收集120例预约转诊患者基本资料和预约转诊信息平台的使用情况(预约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已签订家庭医生并在研究时间段内有过上级医院就诊记录但未预约转诊的患者120例(未预约组)。对预约组和未预约组的患者开展基于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服务的电话问卷调查,分析预约转诊服务对相关业务开展的影响。结果 预约组平均年龄(65.4±8.7)岁,以老年人居多,人均预约转诊(1.5±1.0)次,平均预约周期(13.2±11.4)d;预约人次数最多的医院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占70.1%(124/177),预约人次数最多的科室为消化科,占22.0%(39/177)。通过电话调查得知,两组研究对象在家庭医生姓名知晓率、家庭医生签约内容知晓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区域综合医院服务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预约转诊服务政策的实施,方便了签约居民获得上级医院号源,提高了签约居民对相关医疗服务的知晓率、满意度,有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应加强预约转诊平台的宣传力度,增加使用频次,医联体合作单位应加强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保障力度,提高预约频次较高科室的专家号源开放数量,避免患者过长的等待时间,进一步突出通过家庭医生预约上级医院专家号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服务能力、激励机制及队伍稳定性对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胜任度及满意度。方法 于2016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抽取城区、城郊、郊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全科医生)44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工作胜任度及满意度。结果 440份问卷均有效回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95.2%(419/440)全科医生表示完全/基本能够顺利进行社区首诊,81.0%(350/432)全科医生表示知识和能力完全/基本能够胜任工作,70.2%(302/430)全科医生表示工作压力很大/比较大。不同区域全科医生对工作压力、医疗联合体是否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推行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对能否处理基本医疗中的技术难题、能否处理慢性病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工作压力、工作能力能否得到发挥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医生对工作价值、工作收入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对工作环境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对工作支持系统中社区(居委)配合、团队支持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对协同诊疗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结论 浦东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胜任度较高,利于引导居民社区首诊、慢性病防治及健康管理,但仍需提高其对自身工作价值和工作收入的满意度,同时关注区域间差异,促进家庭医生制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初,上海市启动了作为本市医改基础性工作之一的“健康信息网工程”。黄浦区作为全市首批进入试点的区县,完成了配套工作,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汇集了全区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数据。在为居民提供一系列便民服务中,如何控制和管理好作为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生命线的医疗卫生数据质量,成了目前“健康信息网”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黄浦区卫生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在卫生信息数据质量控制方面,采用多平台监控及数据质量专管的方式,从对区域卫生信息数据的监管(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溯四个方面,逐步完善区域卫生信息数据质量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这是一种全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许多发达国家已将这种模式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我国也已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积极建立本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随着这些城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断建设,可以探索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间如何进行“跨域”应用,从而做到健康信息不断整合。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局限性,依据国际IHE规范探索跨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并结合上海市申康医联平台及“广佛同城”两个实际案例,说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跨域互联的解决方案及业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