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目前发现的有5类:芽生式、套叠式、充塞式、内皮祖细胞的参与、马赛克式及血管生成拟态.目前有一批FDA批准上市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sunitinib malate和sorafenib等)已用于肿瘤的治疗,还有更多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结论: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对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是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通过降低血管活性因子的活性、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改变肿瘤生长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血管新生,切断肿瘤的供养,最终达到遏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是一种全新的靶向肿瘤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特异性、不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易于到达靶部位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现在已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抗血管新生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药效实验,采用MTT法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法,体内采用Lewis肺癌瘤株皮下接种C57BL/6N小鼠,兔眼角膜烧伤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使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并对烧伤诱导的兔眼角膜新生血管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能明显抑制Lewis的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内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TSP-2在喉鳞状细胞癌和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分析两者的临床意义。结果喉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TS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和80%,MVD分别为(45±13)条和(17±9)条,喉癌组织中TSP-2阳性组与阴性组MVD分别为(13±3)条和(42±8)条,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TS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和34%,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TS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和19%,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TS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和5%。结论喉癌组织中TSP-2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TSP-2蛋白表达与MVD呈负相关,TSP-2在不同病理学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TSP-2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影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因而阻断或抑制新血管生成是抗肿瘤的有效策略[1]。近年来人们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已证明血管的生成受多种促进和抑制因子的调节,相继有多种促血管生成分子和抗血管生成分子被分离鉴定[2]。以血管生成为靶点治疗肿瘤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有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几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EndostatinEndostatin即血管内皮抑素,是1997年在鼠内皮细胞瘤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并命名的一种蛋白。它由胶原ⅩⅧC末端区内18…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在胚胎发育、器官形成、伤口愈合及其他正常生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一些病理过程中也涉及血管生成,这些病理过程包括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银屑病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性血管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VEGF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及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生长、转移依赖新生血管形成 ,以新生血管形成各环节为靶标的化合物在过去 10年中成为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热点。本文从Bcl 2蛋白家族的生物学作用、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及抑制Bcl 2蛋白后的药理学作用等方面综述了Bcl 2作为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新靶点肿瘤的生长、转移依赖新生血管形成 ,以新生血管形成各环节为靶标的化合物在过去 10年中成为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热点。本文从Bcl 2蛋白家族的生物学作用、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及抑制Bcl 2蛋白后的药理学作用等方面综述了Bcl 2作为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依赖于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Vasohibin家族作为新近发现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其中Vasohibin-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以负反馈为作用机制调节血管生成的因子,抑制血管生成;而Vasohibin-2促进血管生成,表达于肿瘤细胞和单核细胞;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小分子的Vasohibin结合蛋白,其存在于内皮细胞,可以Vasohibin-1和 Vasohibin-2结合,其与Vasohibin-1结合时,增强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扮演分泌伴侣作用。本文就Vasohibin家族成员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及在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大强 《中国药业》2005,14(2):27-29
目的:为开发治疗肿瘤的药物寻找更多靶点,为药物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文献进行分类总结.结果与结论: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管生成的各种因素均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可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肿瘤新药.  相似文献   

1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莉 《中国药房》2008,19(31):2465-2466
肿瘤的药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之后的又一重要治疗措施,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三大手段之一。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是侵袭、转移行为,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血管形成研究的先驱Folkman博士最早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的概念(Tumor growth is angiogenesis dependent),并提出无论何种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技术,都将是对现有肿瘤治疗学的强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这一观点由Folkman[1]于1971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肿瘤的生长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其后,关于肿瘤血管的生成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的生成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随之出现抗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新途径,本文对该领域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囊肿体积、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参照Jones方法建立Wistar大鼠EMs动物模型,3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经口服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2、4、6及8周组共8组,观察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EMs异位囊肿的体积抑制率、组织中的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①两种不同给药途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大鼠EMs异位囊肿体积抑制率逐渐增加、组织中MVD和VEGF表达逐渐减少;②Rg3腹腔给药起效快,治疗2、4、6周时较口服灌胃体积抑制率显著增加(P<0.05),但治疗8周后,口服效果迅速增加,两组体积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口服给药8周后体积抑制作用最明显,MVD和VEGF表达最少(P>0.05)。结论Rg3对大鼠EMs异位囊肿体积、组织中MVD和VEGF表达及新生血管生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腹腔给药途径作用快。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素(ANG)是一种单链多肽,具有较弱的核糖核酸溶解效应及强力的致血管生成效应。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均有ANG mRNA的表达,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由于ANG是肿瘤致血管生成中的常用介导剂,因此其拮抗剂的研究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文章讨论了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诱导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拮抗剂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HER-2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与癌旁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与未转移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组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TNM分期Ⅲ期组中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组。结论:HER-2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珍珠菜抗肿瘤有效部位ZE4对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制备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分别ig给予ZE4 100,200和400 mg.kg-1每天1次,或ip给予5-FU 20 mg.kg-1,隔日1次,共21 d。移植肿瘤细胞后每3 d测量移植瘤体积并绘制生长曲线,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剥离移植瘤组织称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匀浆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34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ZE4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给药21 d后,ZE4 200 mg.kg-1组瘤质量为(1.5±0.5)g,较模型组(3.2±1.0)g明显减轻(P<0.01),抑瘤率达52.1%;移植瘤体积在给药14 d后为(0.83±0.27)cm3,与模型组(1.74±0.67)cm3相比,明显减小(P<0.05),给药21 d后为(1.40±0.42)cm3,比模型组(2.90±0.89)cm3相比,明显减小(P<0.05)。ZE4 200 mg.kg-1组Bax/Bcl-2比值(1.157±0.058)较模型组(0.253±0.008)显著升高(P<0.01),ZE4 100和400 mg.kg-1组无明显变化。ZE4 100,200和400 mg.kg-1组血管生成均明显减少,其中ZE4 200 mg.kg-1组MVD(13.5±1.0)较模型组(42.3±2.5)mm-2明显降低(P<0.01)。结论 ZE4对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肿瘤血管生成是实体瘤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1971年Folkman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假说.由此拉开了近代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序幕。随着本世纪基因技术的飞速进展及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将抗肿瘤治疗的目光集中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卢碧玉  蔡小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01+3203-3201,3203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AP)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以细胞生长抑制率和IC50为考察指标,通过MTT法,测定A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观察量效和时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各实验组表现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AP对ECV30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在24、48、72 h时间段测得的IC50分别为1.1120、0.3260、0.0795μg/mL。结论 AP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上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明林 《华夏医药》2009,4(2):83-85
近年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机理调控、肿瘤血管生成形态和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均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肿瘤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毛细血管生长以及肿瘤中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早在1863年Virchow就注意到了恶性肿瘤血管的异常变化,1945年Algire首先提出了“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neovascularization)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严云珍 《中国药业》2008,17(16):73-75
目的介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中药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综述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研究概况。结果目前已有多种中药的单体或复方制剂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生长与转移的作用。结论从中药中筛选抗具有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活性成分或单体,将是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