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神经肌电图对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坐骨神经损伤与单纯腓神经或胫神经病损的有效鉴别方法。对坐骨神经腓支损伤者167例、胫支损伤者48例,进行了股后肌群的临床检查及肌电图检查(腓支查股二头肌短头、胫支查半腱肌、半膜肌或股二头肌长头),阳性率均达80%以上。建议对坐骨神经损伤者,应将股后肌群的临床及肌电图检查列入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 30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检测,同时检测胫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 小儿多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腓神经损害 21例,单纯胫神经损害 5例,腓神经、胫神经合并坐骨神经损害 4例.结论 电生理检测对神经受损的定位、损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30例电生理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穗晶  黄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96-6196
目的:探讨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患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30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患结合其临床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检测,同时检测胫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小儿多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腓神经损害21例,单纯胫神经损害5例,腓神经、胫神经合并坐骨神经损害4例。结论:电生理检测对神经受损的定位、损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肌电图检测是确诊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早期异常表现,异常程度与病程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电生理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临床观察分析.地点和对象104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确诊患儿,年龄4个月~14岁,病前均有明确臀部肌肉注射史,既往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干预应用丹迪Neuromatic 2000 M型肌电仪检测患儿的患肢肌电图.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患儿的患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末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istal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dCMAPA)、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SNAPA);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支配肌的针极肌电图.结果肌注后2~7 d已可检出多项电生理异常.腓总神经支的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异常率(68.0%)明显高于胫神经支(43.5%)(x2=12.199,P<0.005).腓总神经SCV,SNAPA和dML,dCMAPA异常程度与病程正相关(r=0.306 8,P<0.005;r=0.296 3,P<0.005;r=0.337 6,P<0.001;r=0.215 7,P<0.05).8个月以上病程患儿的SCV, SNAPA和dML异常程度明显增加(F=3.105,P<0.05;F=4.095,P<0.01;F=5.904,P<0.01),较8个月内有显著差异.腓总神经NCV各项配对t检验发现运动纤维dML和dCMAPA异常程度重于感觉纤维SCV和SNAPA(t=2.070,P<0.05;t=3.520,P<0.001).结论化学药物对神经髓鞘传导功能有直接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电生理异常早于且重于感觉纤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8个月以上病程的损伤神经恢复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1999年6月~2001年3月就诊的22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0岁;病程20d~2年。病因:外伤:包括锐器刺伤、摔伤等,臀部肌肉注射、腹膜后壁肿瘤,部分原因不明。表现为下肢行走异常,足背背屈无力,感觉异常等。方法:采用上海产NDZ-500型诱发电位机检查。进行胫前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神经、腓神经、腓浅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的肌电图检查。2结果肌电图检查:安静状态下胫前肌见自发电位20例(91.0%);腓肠肌16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对7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14条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两侧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等进行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患侧腓总神经MCV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同时患肢胫前肌EMG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电位,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 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与神经电图不一致原因复杂,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仍是诊断腓总神经麻痹的一种主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型“坐骨神经痛”的电生理特点及肌电图诊断“坐骨神经痛”所致神经根压迫的可靠性。方法:检测一侧或双侧肢体的拇短屈肌、胫前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腓肠肌及椎旁肌肌电图,及胫后神经SCV、SNAP、CMAP。结果:50例根型“坐骨神经痛”患者肌电图上表现为受损神经根所支配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而SCV、SNAP正常,CMAP潜伏期正常,波幅下降或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根型“坐骨神经痛”具有重要意义,如肌电图上出现肯定异常的肌电位,则有肯定的诊断价值,但阴性的肌电图不能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2.
赵晓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96-5398
背景:肌电图检测是确诊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早期异常表现,异常程度与病程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电生理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临床观察分析。地点和对象:104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确诊患儿,年龄4个月~14岁,病前均有明确臀部肌肉注射史,既往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干预:应用丹迪Neuromatic2000M型肌电仪检测患儿的患肢肌电图。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患儿的患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conductionvelocity,SCV)、运动传导速度(m010rconduc.tionvelocity,MCV)、末端运动潜伏期(di8talmotorlatency,dML)和末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i8tal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amplitude,dCMAPA)、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ensorynerveactionpotentialampli.tude,SNAPA);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支配肌的针极肌电图。结果:肌注后2~7d已可检出多项电生理异常。腓总神经支的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异常率(68.O%)明显高于胫神经支(43.5%)(矿:12.199,P&;lt;0.005)。雕总神经SCV,sNAPA和dML,dCMAPA异常程度与病程正相关(r:0.3068.P&;lt;0.005;r:0.2963.P&;lt;0.005;r:0.3376,P&;lt;0.001;r:0.2157,P&;lt;0.05)。8个月以上病程患儿的SCV,SNAPA和dML异常程度明显增加(F=3.105,P&;lt;0.05;F:4.095,P&;lt;0.01;F:5.904,P&;lt;0.01),较8个月内有显著差异。腓总神经NCV各项配对t检验发现运动纤维dML和dCMAPA异常程度重于感觉纤维SCV和SNAPA(t:2.070,P&;lt;0.05;t:3.520,P&;lt;0.001)。结论:化学药物对神经髓鞘传导功能有直接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电生理异常早于且重于感觉纤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雷要依据。8个月以P病稃的相伤神绎恢每难席增加.  相似文献   

13.
臀部注射致神经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方法 对40例患结合其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传导检测以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针电极肌电图之所见。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小儿多于成人(90.3%);单纯腓神经损害24例,单纯胫神经损害7例、坐骨神经损害9例。结论 电生理检测对确定受损神经、损害性质、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童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改变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臀肌注射药物后出现跛行在临床上,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实践中并不少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肢体麻木、无力、足下重、患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症状类似小儿麻痹症,故常易误诊。本文对21例肌注后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作一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1例,女性9例,男性12例;年龄1~16岁,平均5.3岁;病程半月~2年不等,平均3.7个月。使用日本MEM-3202型肌电图机,用同心针电极分别对患侧胫前肌、腓肠肌进行常规的肌电三态观察,测定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双侧H反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 患儿,女,2.2岁,因双下肢进行性肌无力1年,加重2个月来我院就诊。曾于外院查头颅CT及血微量元素均无异常,未予治疗。查体: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心肺无异常,能独坐,双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低,双侧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肌电图检查:所查双侧胫神经、右俱《腓总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左胫前肌、股四头肌、伸直总肌、双侧胫前肌放松时均可见大量纤颤、正尖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均增宽(11.8—13.9ms).波幅增高(1007—2682uV).并可见巨大电位,最大力收缩时双下肢被查肌峰值电压增高.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呈单纯相。诊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ghIntensityUltrasound,HIU)作用于兔坐骨神经干后,胫神经、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幅度、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为HIU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不同的HIU剂量辐照兔坐骨神经干,然后分别观察从辐照点近端到远端踝部胫神经、腓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及辐照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幅度随HIU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辐照15s,胫神经下降9.0%,腓浅神经下降40.3%;辐照35s,胫神经下降81.1%,腓浅神经下降87.0%。传导速度:辐照15,20,25s前后变化不大,而辐照35s后,胫神经传导速度下降77.5%,腓浅神经下降66.8%。组织学变化:光镜下,辐照15s,坐骨神经轻微脱髓鞘改变;35s则出现轴突断裂,髓鞘裂解。电镜下,辐照15s,髓鞘变形,分层;35s轴突变性,髓鞘脱失。结论:HIU剂量越大,兔坐骨神经损伤越重,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越明显。在相同剂量HIU辐照下,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幅度大于胫神经。HIU可以部分或完全阻滞兔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平山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平山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对18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19~58岁,平均24.9岁;病史1~40年,平均5.2年;10例为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5例疑似双侧发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所有病例均检测: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小指展肌、拇短展肌、指总伸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图;下肢一侧(与上肢患侧同侧)腓总神经MCV、SCV,以及胫前肌的肌电图。双侧或疑似双侧发病共8例患者检测对侧尺神经MCV、SCV,以及小指展肌、指总伸肌、肱桡肌肌电图。正中神经、尺神经MCV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 结果①18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检测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表现。②18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均无异常。③上肢MCV减慢总阳性率为43.2%(19/44),不同神经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尺神经72.2%(13/18)、患侧正中神经33.3%(6/18)、对侧尺神经0(0/8)。④上肢CMAP波幅降低总阳性率为81.8%(36/44),不同神经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尺神经100.0%(18/18)、患侧正中神经77.8%(14/18)、对侧尺神经50.0%(4/8)。⑤18例患者腓总神经MCV、SCV及胫前肌的肌电图均无异常。⑥上肢肌电图检查:神经性损害表现总阳性率为47.0%(62/132),不同检测肌肉神经性损害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小指展肌100.0%(18/18)、患侧拇短展肌100.0%(18/18)、患侧指总伸肌88.9%(16/18)、对侧小指展肌62.5%(5/8)、对侧指总伸肌37.5%(3/8)、患侧肱桡肌5.6%(1/18)、患侧肱二头肌5.6%(1/18);对侧肱桡肌以及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图均未检出神经性损害表现。 结论平山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为单侧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或为单侧表现明显的双侧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根据异常肌电图分布范围提示患侧C7~T1脊髓前角细胞损害,C6及C6以上节段少有累及。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可为该病提供有助于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腓肠肌肌支神经转移术修复腓深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2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成空白组、对照组、神经直接吻合组(腓深神经直接吻合)和神经转移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转移至腓深神经),每组各8只。术后12周,肉眼观察神经吻合口生长情况,测量胫神经各肌支长度(L1)、入肌点处直径(D1)、各肌支起点至腓骨颈平面的距离(S),腓总神经膜内可分离的最大长度(L2)、腓深神经的直径(D2),比较手术前后大鼠患肢腓神经功能指数(P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神经传导速度(NCV)、胫前肌湿重、肌酸磷酸激酶(CK)酶活性。结果所有实验大鼠均L1S,不能直接与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无张力吻合。神经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均能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吻合。神经转移组PFI、CMAP波幅、NCV、胫前肌湿重、CK酶活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神经直接吻合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神经转移至腓深神经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上可行,但要实现无张力吻合需要将腓总神经向近端进行神经膜内无损伤分离。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神经转移术能有效恢复腓深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肌电图(EMG)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压迫的患者198例,所有患者于术前行针EMG检测,并定位存在压迫性损伤的神经根,将所得结果与术中探查所见进行对比.采用神经传导检测(NCS)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腓肠及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和H反射.结果 EMG对病程在3周以上患者的阳性检测率(90.0%)高于病程在3周以内患者的阳性检测率(21.1%)(P<0.05).在EMG异常患者中,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92.1%.NCS检查中,46例患者胫神经、52例患者腓总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异常率为49.4%.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其中45例患者H反射消失,33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 ms以上(P<0.05).结论 EMG对病程3周以上的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患者的阳性诊断率高,联合NCS检测对神经根损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