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对HBV前C/C区的脱氧核酶(DNAzyme)及锁核酸核酶(LNAzyme)对2.2.15细胞中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前C/C区2031位点的10-23DNAzyme、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及LNAzyme。本实验设对照组和10-23DNAzyme组、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组、LNAzyme实验组。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单纯脂质体对照组、单纯10-23DNAzyme对照组、无关10-23DNAzyme对照组。观察在0.16、0.64、1.28、1.60及1.92 μmol·L-1浓度下及12、24、36、48、60、72、84及96 h时间段对2.2.15细胞的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效应。结果:10-23DNAzyme及LNAzyme作用于2.2.15细胞后,可明显抑制HBsAg、HBeAg的表达,且抑制率LNAzyme明显高于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而后者又明显高于未进行任何修饰的10-23DNAzyme组。LNAzyme及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对HBsAg的最高抑制率分别是(91.6±8.4)%和(78.4±2.0)%,对HBeAg的最高抑制率分别是(90.1±5.2)%和(76.4±4.8)%;在给药后12 h就表现出抑制效应,48 h达高峰,LNAzymes、点硫代修饰的10-23DNAzyme有效抑制时间分别是为84及72 h。其对2.2.15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10-23DNAzyme及LNAzyme对2.2.15细胞具有明显的高效阻断HBV的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且LNAzyme优于DNAzyme,是一类特异的高效的抗HBV治疗剂。  相似文献   

2.
核酶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核酶在细胞内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计算机设计针对C基因的三个切点的核酶Rz1,Rz2,Rz3,合成核酶基因并将三个核酶基因两两组合克隆入pGEM7zf(一)质粒中,经体外转 录后切割靶RNA;选择Rz2和Rz3串联的双位点核酶基因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BBS212中,重组质粒转染2.2.15细胞,ELISA方法惭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 三种不同组合的核酶均可有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限稀释法从HepG2.2.15细胞株中分离出10株单克隆细胞株.ELISA法检测其HBsAg与HBeAg表达量,根据HBsAg、HBeAg表达量的不同,筛选出最高、中等、最低3株克隆细胞株.MTT法进行干扰素(IFN)-α的细胞毒作用研究,表明IFN-α对不同克隆细胞株药物毒作用相似.ELISA法检测各克隆细胞株给IFN-α前后HBsAg、HBeAg表达量,IFN-α对HepG2.2.15细胞HBeAg的抑制作用较弱,对HBsAg、HBV DNA的抑制作用较强,且对表达量高的克隆细胞株抑制作用更强.不同HepG2.2.15细胞表达HBsAg与HBeAg存在差异性,且表达量高的细胞株对治疗浓度的IFN-α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C区基因(2029-31及2063-65位点)的双位点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细胞内对HBV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方法:利用亚克隆从质粒pGEMRz123切下EcoR-BamHI片段,双粘端克隆于真核质粒pBBS212中,将该质粒与p1.2Ⅱ(含HBV全序列)共转染HHCC细胞(人肝癌细胞株)。观察该核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在HHCC细胞中P1.2  相似文献   

5.
徐庆  宋芸娟  陈全斌  义祥辉 《医学争鸣》2004,25(20):1862-1866
目的:研究荔枝核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IL)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IL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 结果: 96孔板试验: 实验第3, 6日, IL对HBsAg和HBeAg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孔板试验: 实验第3, 6, 9日IL对HBsAg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实验第6, 9日IL对HBeAg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同时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IL (400 mg/L )可使培养基中的HBV-DNA转阴. 结论: IL体外实验(培养细胞)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中HBeAg及HBsAg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紫丁香叶提取物对 Hep G2 .2 .1 5细胞分泌 HBe Ag和 HBs Ag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 HBe Ag和 HBs Ag表达的变化并以抑制率来表示。结果 :紫丁香叶提取物对 HBe Ag和 HBs Ag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该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紫丁香叶提取物对 HBe Ag和 HBs Ag分泌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花粉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增殖及培养细胞上清中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方法检测HepG2.2.15细胞的存活率,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epG2.2.15细胞上清液HBsAg和HBeAg的表达量。结果:天花粉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处理HepG2.2.15细胞后HBsAg和HBeAg的表达均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抑制,但天花粉水提物的治疗指数明显优于醇提物。结论:天花粉水提物较醇提物有更好的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新加达原饮(IXJDY)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IXJDY对HepG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TC0);在TC0基础上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分别在第72 h和144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上清液HbsAg的滴度.结果 TC50=14.22 mg·mL,TC0=8.13 mg·mL-1,新加达原饮对HepG2.2.15细胞毒性较低.无毒浓度的新加达原饮在HepG2.2.15细胞培养中可有效地抑制HBsAg的分泌,(P<0.05,P< 0.01);且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 IXJDY在体外有显著的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miR-122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miR-122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表达对HepG2.2.15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miR-122前体cDNA序列,以质粒pSilencer3.1-H1 neo为母本,构建miR-122表达载体将其转染HepG2.2.15细胞。表达后,利用ELISA检测HepG2.2.15细胞HBV复制和表达的变化,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构建的miR-122表达载体可在HepG2.2.15细胞中表达。转染后HepG2.2.15细胞中HBV复制、表达以及细胞增殖均被抑制。结论 miR-122表达载体可在HepG2.2.15细胞中有效表达,其表达可抑制HBV复制、表达以及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对HepG2.2.15细胞表达HBVM及p53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对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HBV—DNA水平和对p53蛋白的影响作用。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培养HepG2.2.15细胞悬浮液中HBV—DNA,HBsAg和HBeAg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53蛋白在培养细胞中的含量和分布;计算α-2b干扰素对HBV及相关抗原的抑制率。结果:α-2b干扰素在1000IU/mL-5000IU/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相关性抑制。当浓度达3000IU/mL,作用至第5d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89,32%、87.23%和82.66%,并趋于稳定。免疫组化染色,治疗组p53蛋白颗粒增多,与细胞核相联,胞浆颗粒稀少。结论:α-2b干扰素可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HBV—DNA,并能影响p53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提示α-2b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防治慢性HBV感染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经β-胡萝卜素(46.5-μmol/L)体外作用96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该株癌细胞的生长周期,并对细胞的总RNA分别作NorthernBlot及DotBlot以定性、定量分析N-ras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为β-胡萝卜素处理之细胞S期百分率仅为17%,而对照组S期百分率为27%,以及N-rasmRNA表达水也受到明显的抑制,比对照组抑制120倍左右。上述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除能在体外阻断肝癌细胞株生长周期外,还能明显地抑制N-ras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RNAi靶向抑制HBV复制和HBeAg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靶向HBVC基因区的RNA干扰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HBV基因组C区的Nt2021-2049作为靶序列,合成相应的正、反义寡核苷酸,退火后形成双链,克隆入shRNA表达质粒,将得到的质粒与HBV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观察HepG2细胞中HBV的受抑制情况。结果病毒复制及HBeAg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结论所选靶区通过RNA干扰可有效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结肠癌不同增殖能力细胞株生长抑制的可能机制,为ATRA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细胞观察和MTT方法,研究ATRA对结肠癌不同增殖能力细胞株LS174T和CW-2细胞的生长抑制现象。结果:LS174T的生长速度明显比CW-2细胞快。ATRA对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株LSl74T和CW-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和诱导细胞分化作用。结论:ATRA对LS174T和CW-2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细胞增殖的程度与ATRA的浓度有关,ATRA对结肠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wist基因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Twist在人类乳腺癌、结肠癌、肾癌、胃癌、肝癌、正常肝细胞等6种细胞系中mRNA水平上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细胞系中Twist的相对表达量最低,在不同癌细胞系中,结肠癌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肝癌最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wist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性可能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以及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丁香多总皂对HBV转染细胞表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士奇  迟宝荣  王峰  刘晓东  金镇勋  贺红 《医学争鸣》2003,24(13):1234-1235
目的:观察丁香多总皂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eAg和HBsAg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BeAg和HBsAg表达的变化并以抑制率来表示.结果:丁香多总皂对HBeAg和HBsAg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丁香多总皂对HBeAg和HBsAg分泌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喉鳞状细胞癌中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60例喉癌和 10例正常粘膜VEGF的表达及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结果 VEGF蛋白表达 :①正常喉粘膜组与喉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0 .0 % ( 2 / 10 )和 71.7% ( 4 3/ 60 ) (P<0 .0 1)。②喉癌Ⅰ级组与Ⅱ、Ⅲ级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7.1% ( 12 / 2 1)和 92 .3% ( 36/ 39) (P <0 .0 1)。③喉癌生存组与死亡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0 .0 % ( 6/ 2 0 ) ,80 .0 % ( 8/ 10 ) (P <0 .0 5)。MVD( χ±s表示 ) :①喉癌Ⅰ级组与Ⅱ、Ⅲ级组分别为 2 1.33± 14.16,4 3.67± 2 5.2 3(P <0 .0 1)。②喉癌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为2 1 77± 11 74 ,4 0 71± 2 6 4 1(P <0 .0 5)。③喉癌VEGF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为 37 4 5± 2 4 4 5,18 88± 11 2 7(P <0 .0 1)。结论 VEGF蛋白表达和MVD和喉癌分级、预后相关 ,VEGF蛋白是喉癌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针对VEGF蛋白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望成为喉癌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春新碱诱导U937细胞凋亡过程中P73mRNA的表达变化 ,以进一步了解P73基因在U937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长春新碱诱导U937细胞凋亡 ,凋亡指标采用细胞形态学、DNA片段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 -PCR)检测P73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长春新碱可诱导U937细胞凋亡。 2 0 μg/ml的长春新碱使用于U937细胞 1 8h ,光镜下见细胞明显聚集、体积缩小 ,荧光染色见染色质明显浓缩、核碎裂等现象 ,而对照组未出现上述现象 ;DNA片段电泳见清晰的梯形条带 ;流式细胞仪检测 :长春新碱作用于U937细胞 1 8h ,2 4h ,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 1 0 .54 %、35 .1 5 % ,而对照组的凋亡率仅为 0 .93 % ;半定量RT -PCR结果 :在U937细胞凋亡前后 ,P73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U937细胞凋亡过程中P73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观察4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角蛋白A575表达的病理学特征,并对A575角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口腔鳞癌组织学分化越低,A575角蛋白表达的强度越低。表达强度在以上的Ⅰ级鳞癌为94.4%;Ⅱ级鳞癌为78.6%;Ⅲ级鳞癌为36.4%。A575角蛋白表达强度在以上的口腔鳞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为30%,无转移者为87.9%,表明A575角蛋白表达强度越低,口腔鳞癌转移的可能性越大。A575角蛋白表达强度在以上的早晚期口腔鳞癌中分别为91.7%、52.6%(P<0.01)。表明临床分期越高,A575角蛋白表达强度越低。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两个反义核酸(18mer,21mer)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中c-my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用HL-60活细胞计数,RNA含量的RT-PCR测定和c-myc基因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两个反义寡核苷酸都能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增殖抑制率为11%~75%。反义核酸还抑制c-mycmRNA和Myc蛋白的表达,而对c-mcy基因正常表达的红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和PHA刺激的人淋巴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结论: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