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B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90例BD患者和90例健康老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同时对BD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与健康老人比较,轻度BD患者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减退,中度BD患者出现明显的躯体生活能力(PSM)减退,重度BD患者IADL和PSM均严重减退,且随病情发展而加重.BD的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与年龄、病程、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程度的BD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各具特点,这些特点对B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是否存在客观认知功能障碍及心理问题,以及比较不同程度的SAE认知功能障碍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方法对经MR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住院患者286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焦虑(SAS)和抑郁(SDS)自评量表测定心理状态。结果 28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轻、中、重型患者在MoCA、SAS和SDS评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病情越重,MoCA评分越低,SDS评分越高(P<0.05,P<0.01)。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病情越严重,认知能力减退越明显,抑郁状态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病变。笔者就近年SAE的病理解剖、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可干预危险因素、生化指标检测意义、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探讨其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CT表现为:①脑深部对称性的低密度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③脑萎缩。结论结合临床资料CT能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院自1990~1994经CT证实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脑深部白质深穿支动脉硬化引起血液准流量减少,导致深部白质缺血性脱髓鞘和微梗塞。智能障碍往往为首发症状,CT、MRI是本病诊断理想方法,控制和预防高血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CT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探讨其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CT表现为:①脑深部对称性的低密度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③脑萎缩。结论 结合临床资料CT能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CT变化。方法:对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进行分析。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大多有高血压病史。其头部CT特征主要是脑室周围白质的低密度灶,按其低密度灶分布部位将其分为前角型(40%),后角型(33.3%),前后角型(16.7%),周围型(10%),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均有脑动脉硬化病史,有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其典型CT改变。  相似文献   

8.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常见于6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及其它动脉硬化征象者。笔者回顾分析了67例SAE的CT所见,并结合临床及病理学基础,探讨SAE的CT检查意义。  相似文献   

9.
葛仪龙 《中外医疗》2008,27(14):110-110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s病,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的老年性脑血管丧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临床上以脑深部小动脉硬化,皮质下白质变性,进行性痴呆为特征.1894年Binswanger首先报道该病例,过去的诊断均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故认为是一种少见病.随着CI、MRI的广泛应用,临床对此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目前认为该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本文就4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文宇 《广西医学》2000,22(3):569-570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又称为Binswangar病,是一组以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区(WMIA)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灰质相对完整,属于特殊类型的老年性血管性痴呆.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影象学技术的提高,其临床检出率逐渐增多.本文就我院诊断的48例BD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关爱感知和关爱需求,为构建老年慢性病患者关爱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选点、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4个社区1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及关爱感知和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1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有77.78%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97.22%能坚持规律服药治疗,70.00%进行了治疗效果的自我监测,疾病控制率为61.11%;54.44%生活完全自理,37.78%生活部分自理,7.78%生活完全依靠他人照顾;年龄、患病数量影响生活自理能力(P<0.005);98.89%能感受到关爱,1.11%感知缺乏关爱;感知到的关爱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其次是亲戚朋友和邻居及单位同事;经济收入、生活自理能力、患病数量影响对不同关爱的需求(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护理关爱需求增加,应建立一种以保健专业人员为指导、多维度的关爱模式,促进他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运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采用促通技术为主,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等综合康复治疗的2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20例常规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以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thel指数评分法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促通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的早期运用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全面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我国西部地区居家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养老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广西省、四川省、云南省以及重庆市这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居家生活的老年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问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其自理能力水平的因素。结果:此次共调查了我国西部地区7 175名居家生活的老年人,其中78.86%完全自理,12.32%轻度功能障碍,6.27%中度功能障碍,2.55%重度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疾病等都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居家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60~69岁、70~79岁居家老年人ADL下降的危险度分别为80岁以上者的0.221(0.190~0.258)和0.353(0.305~0.409)倍;小学、初中、中专或高中、大专或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ADL下降的风险分别为文盲者的0.299(0.140~0.637)、0.312(0.146~0.663)、0.238(0.112~0.510)、0.226(0.105~0.484)、0.238(0.110~0.514)倍;经济条件相当困难、略有困难、收支平衡的老年人ADL下降风险分别为经济充裕者的2.720(2.015~3.672)、2.344(1.816~3.027)、1.542(1.215~1.957)倍;与BMI≥28的老年人相比,BMI<18.5者ADL下降风险为1.577(1.142~2.179)倍;身体没有疾病的老年人ADL下降风险为有疾病者的0.685(0.602~0.779)倍。结论:我国西部地区居家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不高,且受年龄、文化程度、收入以及老年人身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高龄老年人的日益增加,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临维持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的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模式,为痴呆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于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治疗的痴呆患者110例,均符合美国精神医学会1994年制定的DSM-IV的痴呆诊断标准。按痴呆类型将患者分为阿尔茨海默病组和血管性痴呆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并采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分析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模式。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认知损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模式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保留率低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结论不同类型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模式有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应掌握不同类型痴呆患者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组(40例)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平稳48 h后开始康复,对照组(40例)仅进行健康宣教。治疗前后采用改良受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SS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评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并探讨肢体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8例.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并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和Barthel指数(MBI)量表分别对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患者的FMB、MBI评分分别为(5.2±1.6)分、(45.3±6.9)分,治疗后FMB、MBI评分分别为(9.2±1.8)分、(60.2±7.1)分,治疗后FMB、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MB=17.352,P=-0.000;tMBI=28.246,P=0.000)。患者治疗前FMB评分与治疗前MBI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596(P〈0.05);治疗前的FMB评分与治疗后MBI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425(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9月期间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FBG≥6.1 mmol/L,n=32)和正常血糖组(FBG<6.1 mmol/L,n=46),确诊后均按照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应用Barthel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入院时高血糖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46.1±12.4)分,正常血糖组为(45.6±13.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血糖升高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53.1±14.9)分、(60.4±15.3)分,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的(68.2±14.9)分和(80.3±1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者神经功能恢复差,FBG可作为评价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在各研究中心随机入选患者,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类,以区组随机化方法纳入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688例,对照组677例,共计1365例。康复组患者除了进行一般的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外,同时予以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分别于入选时,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测。结果入选时脑梗死组或脑出血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布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入选后各阶段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入选后无论是脑梗死康复组、脑出血康复组还是总体康复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个月随访治疗后,脑梗死康复组、脑出血康复组和总体康复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改善了55.39分、67.12分和58.60分,而对照组分别改善了37.59分、44.58分和39.43分。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康复组多了17.80分,脑出血康复组多了22.54分,总体康复组多了19.17分。此外,康复组在入选后各阶段的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积分增长的趋势明显快于对照组,早期尤为明显。结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各阶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红 《海南医学》2013,24(23):3467-3470
目的探讨口腔治疗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老年人为受试者,均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年龄平均(78.2±7.3)岁,分别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1月采集两组老年人生存质量(QOL)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数据。初次采集数据后,根据干预组受试者的口腔情况进行相应口腔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口腔治疗。QOL和ADL将使用老年口腔健康评价指数(GOHAI)和功能独立自主量表(FIM)进行评估。结果接受口腔治疗的干预组在基准线和8周后之间的GOHAI分值和FIM的表达项目数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混杂因素干扰后模型显示口腔治疗导致GOHAI数值的升高和FIM的表达项目数值的升高(均P〈0.05)。结论口腔治疗将提高口腔健康相关的QOL和ADL中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增加口腔医疗服务可能对于老年人QOL值的维持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