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共病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以人格障碍定式检测工具对强迫症患者进行评估 ,以探索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状况以及人格障碍对强迫症的临床影响。方法采用CCMD 2 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 (PDQC)、CCMD 2 R人格障碍定式检测手册 (SCICP)对 99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检测 ,据其是否符合人格障碍诊断而分为两个组别 ,即共病组 (OCD PD) ;非共病组 (OCD)。分析比较功能大体评定量表 (GAFS)、焦虑状态 特质问卷 (STAI)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得分和强迫症状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5 6例强迫症被试 ( 5 6.6% )至少符合一个类别人格障碍诊断 ;共病组的在婚率、全日制工作比率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 (GAFS)总均分较非共病组低 ;共病组发病年龄较非共病组小 ;共病组病程较非共病组长 ;共病组受教育年限较非共病组短 ;共病组病前突发生活事件发生率、焦虑特质分量表得分、SCL 90总均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共病组。结论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结果显示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高达 5 0 %以上 ;人格障碍对强迫症患者病理心理的严重程度、社会适应能力、临床治疗和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分析.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112例住院患者采用ICD-10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使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其相关临床症状;疗效根据BPRS减分率评定.结果 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病前人格正常者53例,分裂样人格障碍者41例,偏执型人格障碍者5例,自恋型人格障碍者4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者3例,回避型人格障碍者2例,依赖型人格障碍2例,表演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者各1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半数以上共病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共病加重了患者的阴性症状,对治疗效果不佳,同时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对此精神科的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格障碍对焦虑障碍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等的影响。方法对127例符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fo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SCID-Ⅰ)焦虑障碍的患者,予以DSM-Ⅳ轴Ⅱ障碍定式临床检查(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SCID-Ⅱ),评估其人格障碍,同时评估焦虑和抑郁水平,6个月后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细节等进行再次评估。结果共病人格障碍的焦虑障碍患者较单纯焦虑障碍有更加严重的焦虑、抑郁状况,社会功能更差,治疗依从性差,预后差,对治疗满意度低,得到的社会支持少,更多的使用2种及2种以上抗焦虑抑郁药或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更倾向于选择多家医疗机构及多名医生就诊。结论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高,人格障碍对焦虑障碍影响明显,在接诊焦虑障碍患者时,应对其人格障碍给予充分的评估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纯强迫症与伴双相障碍共病的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连线试验A和B、韦氏积木拼图子测试评估81例单纯强迫症和74例伴双相障碍共病的强迫症患者执行功能、注意和操作智商.结果 伴双相障碍共病的强迫症患者注意、执行功能以及操作智商较单纯强迫症患者差.结论 共病双相障碍会加重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分别为32.3%、29.4%、22.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别为45.43±8.34、46.92±10.21、17.98±5.64、13.93±4.81、10.53±3.72、13.98±4.18,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抑郁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分别为32.3%、29.4%、22.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别为45.43±8.34、46.92±10.21、17.98±5.64、13.93±4.81、10.53±3.72、13.98±4.18,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 <0.05).结论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抑郁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单纯强迫症和共病双相障碍的强迫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的强迫症的诊断标准选择单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52例、共病双相障碍的强迫症患者(共病组)4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7例;每例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技术检测5-HTTLPR基因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的5-HTTLPR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三组间5-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性别分层后三组间5-HTTLPR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5-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强迫症和共病双相障碍的强迫症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综合征(TS)。近年来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TD患儿和80%以上的TS患儿共患至少一种躯体或精神疾病[1],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情绪障碍(ED)、睡眠障碍(SD)、学习困难(LD)、自伤行为(SIB)、品行障碍(CD)等。在各种共患疾病中,OCD日益受到关注,2018年的一篇系统评价提示TD共患OCD的概率为20.0%~61.5%,OCD共患TD的概率为1.74%~46.20%[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迫症状对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以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评定79例抑郁症患者,伴有强迫症状者作为观察组,共34例;无强迫症状者作为对照组,共45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HAMD评分、治疗情况及疗效上述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抑郁症状好转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 强迫症状使抑郁症的治疗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对98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 CTQ-SF除躯体虐待外,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分和总分(分别为97.52分,90.98分,98.32分,93.72分,94.96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66分,69.98分,66.26分,68.74分,68.1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共病人格障碍组的则只有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分别为85.40分,83.1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83分,67.8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童年期被虐待经历与抑郁障碍共患人格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 chronic psychiatr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marked impulsivity, instability of moo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uicidal behaviour that can complicate medical care. Identifying this diagnosis is important for treatment planning. Although the cause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uncertain, most patients improve with time. There is an evidence base for treatment using both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pharmacology. The clinical challenge centres on managing chronic suicidality.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显示,焦虑症的发生与病前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过去的文献中,人们更多用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来研究焦虑症与人格的关系,而不是用人格特质来研究焦虑症与人格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问卷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测试,探讨焦虑症患者与其自身人格特质内在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杨帆  童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09-612
目的: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66例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的施测,将DSQ 3个主要因子和MMPI 10个临床量表做典则相关分析。结果: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三因子均分分别为(5.18±1.13),(5.00±1.16),(4.75±0.72);除男性化-女性化、社会内向以外,所有MMPI临床量表T分平均分均高于中国常模60分。第一对典则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713,主要反映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偏执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社会内向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则变量相关系数为0.518,主要反映成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精神病性倾向和部分神经症性倾向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男性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患者的风险决策功能,模拟真实情景探讨其在风险条件明确情形下的决策行为和学习反馈过程.方法 采用风险概率明确的骰子博弈测试(game of dice task,GDT)对31例ASPD患者(ASPD)组、33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进行风险决策功能测试.结果 ASPD组较HC组更倾向于选择风险选项[ASPD组(10.06±5.26)分,HC组(5.42土3.29)分,t=4.201,P<0.01].ASPD组负反馈利用率明显低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PD组(0.28±0.26)分,HC组(0.68±0.32)分,t=-5.311,P<0.01].4个选项中ASPD组选择最多的是2个数字的联合,而HC组选择最多的是3个数字的联合[选择1个数字的联合,ASPD组中位数为1(0 ~8),HC组中位数为1(0 ~2.5)(Z=-2.295,P=0.022);3个数字:ASPD组(4.77±4.23)分;HC组(6.79±3.43)分;t=-2.100,P=0.04;4个数字:ASPD组(3.06土3.53)分;HC组(5.82±3.41)分;t=3.176,P=0.002].相关分析发现,ASPD组中选择风险选项的次数与负反馈利用率(r=-0.613,P<0.01)、Stroop结果(r=0.566,P<0.01)、BIS-11中运动因子(r=0.779,P<0.01)和冲动性总分(r=0.481,P=0.006)的相关性显著.结论 ASPD患者在风险概率明确条件下存在着明显的决策倾向改变,其偏爱选择高风险选项,并与执行功能、行为冲动性和负反馈利用率相关.推测此种表现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功能减弱有关,并可能通过执行功能和反馈处理两个过程影响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抑郁症与单纯抑郁症患者之间短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4周末分别对22例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抑郁症患者(BPD组)和22例单纯抑郁症患者(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第2周末,BPD组HAMD17总分、情绪因子分和认知障碍因子分分别为(15.5 ±4.50)分、(6.32±1.70)分、(1.09 ±0.7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7±3.75)分、(4.77±2.18)分、(0.59±0.73)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第4周末,HAMD17总分、情绪因子分、睡眠因子分、精神焦虑因子分、躯体焦虑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分别为(11.73±4.26)分,(5.41±2.13)分、(1.68±1.17)分、(1.91±.92)分、(1.95±1.10)分、(0.73±0.63)分,高于单纯抑郁组[分别为(5.91±2.74)分、(3.00±1.54)分、(0.77±.69)分、(1.05±0.38)分、(0.82±0.85)分、(0.18±0.40)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PD组与对照组HAMA14总分减分和各因子分减分在第2,4周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4周末,BPD组HAMD17、HAMA14总分减分率[分别为(50±16)%、(58±12)%],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4±11)%、(74±1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PD组与对照组在HAMD17疗效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会影响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的年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较大样本中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共患病的年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方法:采用半定式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对1 002例门诊ADHD患者的精神障碍现患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共患率的差异.结果:各年龄段ADHD患者所患有的破坏性行为障碍(DBD)、心境障碍、抽动障碍和学习困难的共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DBD和心境障碍:12~14岁组的共患率(分别为124例,51.5%;18例,7.5%)明显高于6~8岁组(分别为160例,41.7%;9例,2.3%;P< 0.05);15~17岁组的共患率(分别为29例,72.5%;8例,20.0%)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2)抽动障碍:12~14岁组的共患率(50例,20.8%)与12岁以下的两个年龄组(6~8岁组51例,13.4%;9~11岁组42例,12.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学习困难: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困难的共患率逐渐增高,9~11岁组的共患率(106例,31.5%)明显高于6~8岁组(80例,20.9%;P< 0.01),12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的共患率(12~14岁组164例,68.0%;15~17岁组28例,70.0%)均显著高于12岁以下的两个年龄组(P<0.01).(4)无共患病者:12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中,无共患病的ADHD患者(12~14岁组29例,12.0%;15~17岁组4例,10.0%)均明显少于12岁以下的两个年龄组(6~8岁组126例,32.8%;9~11岁组110例,32.6%;P<0.01).在男孩中上述年龄特征仍然存在.结论:ADHD患者进入青春期后的各种心理障碍增多,在青春期后期,这一状况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差异.方法 选择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精神科,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的重性抑郁症患者30例和心境恶劣障碍患者30例.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艾森克问卷测定.结果 重性抑郁症组和心境恶劣障碍组间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上差异有完全显著性(P=0.000);重性抑郁症组和心境恶劣障碍组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因子分值及艾森克问卷的神经量表分值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境恶劣障碍患者更具有焦虑、紧张易怒倾向,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等神经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永新 《华夏医学》2005,18(2):166-167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对4 0例神经症患者进行EPQ测查,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神经症组E、N分高于对照组(P<0 .0 1 ) ,内倾例数、情绪不稳定例数多于对照组(P<0 .0 1 ) ,外倾例数、情绪稳定例数少于对照组(P<0 .0 1 )。结论: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为内倾、神经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