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鹏 《吉林中医药》2013,33(8):757-758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通阳、化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和解诸药、调和药性之功,其在《伤寒论》中使用多达70次,使用范围广、用法灵活.其运用巧妙之法在剂量,汤剂最大用至4两,小为6铢,散剂仅以方寸七,其临床功用随剂量而有偏重,通阳止痛用量最多,发汗佐使则最小,清热解毒多以2两为重.需强调的是,甘草用法、用量变化无穷,但不可随意配伍,如湿热内盛者不可用,药物相反者不可用,急症亦少用,所谓不可不用,不可妄用.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举隅牛喜伟(河南省中医院,450002)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为误汗伤阴,筋脉挛急而设。从其药性而言,白芍味酸而入肝,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为常用养阴补血药;甘草昧甘,通行十二经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配伍,有酸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4.
孙家贺 《河南中医》2011,31(7):719-721
芍药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系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而设.本方由芍药、炙甘草组成,药少而力专,芍药与甘草配伍可达酸甘化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主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引起的脘腹诸痛,四肢挛急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止咳、平喘、抗过敏作用,临床广泛用于神经、消...  相似文献   

5.
<正>张仲景将芍药与甘草配伍用于治疗气血虚损、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导致的拘挛疼痛,后世医家仿效并予以发挥,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1]。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其用量比例、白芍与赤芍、生用与炮制尚存争议。现将芍药与甘草配伍止痛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芍药配伍甘草止痛芍药与甘草合用源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立,有缓急止痛、舒筋柔肝之效。其法开酸甘化阴之先河,缓急止痉(痛)之典范。  相似文献   

6.
<正>甘草甘平,临床习用,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突出了“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理论,这是来源于炙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中甘草的作用,却是如此。笔者经多年应用于循环系统的血行障碍,效果确切。兹就体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仲景用药动静配伍规律,独具匠心,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今浅析于下: 一、辛甘相合寓补于散辛能散,辛温药,有的能发汗散邪。有的可温里通阳,属动药。甘能缓急,甘者守中,甘味药可益气健脾,补血养营,属静药。辛甘相合动静配伍之法,既用于发散外邪,调和营卫;又用温散里寒,益气健脾。如桂枝汤中桂枝、生姜与甘草、大枣的配伍:桂、姜辛温通阳,发汗散邪;草、枣甘温守中,益阴和营,这种辛甘相合,寓补于散的配伍,既增强了方药的散邪能力,又顾护了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二药组成 ,是伤寒家推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基本组成部分。在《伤寒论》1 1 2方中 ,有 31方用芍药 ,70方用甘草 ,2 4方芍药和甘草配伍使用 ,用芍药而不配甘草的只有 5方。由此可见 ,仲景十分重视此二药的作用及其配伍关系。后世医家对本方极为推崇 ,认为二药合用 ,酸甘化阴 ,具有缓肝和脾 ,益阴养血 ,缓急止痛等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方对缓解横纹肌、平滑肌痉挛 ,无论是中枢性还是末梢性均有作用。认为本方缓急止痛作用确切。笔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 ,获效良好 ,现举隅如下 :1 慢性萎缩性胃炎姜某 ,男 ,…  相似文献   

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组成:芍药、炙甘草各12g。功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主治拘挛疼痛诸证。用法:水煎服。用方指征:四肢拘急,心腹挛痛,口燥咽干等。传统方义:芍药酸寒,甘草甘温,酸甘化阴,并均有缓急止痛之功。可治阴虚诸证,阴虚经脉失养所致拘急挛痛。  相似文献   

10.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二经,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安脾止痛等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二药相配,名“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所创之酸甘化阴法,功擅敛津液、养阴血、柔肝舒挛、缓急止痛。原治伤寒误表伤阴所致的烦躁、咽干、挛急等症。在《伤寒论》112方中,二药相配达25方之多。足见仲景对该法之重视。叶天士承先启后,师法仲景,范于法而不囿于法,采其方而不执其方,随证变化,斟酌加味,扩大了二药配伍的治疗范围。《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此配伍,共达160余案,涉及  相似文献   

11.
甘草小考     
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一名“国老”。由于它的炮制方法不同,处方用名又分为:生甘草、炙甘草。梁代名医陶弘景所辑《名医别录》谓之为“众药之王。”甘草,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能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益气补中。若用于多种气虚证,中焦气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白篇豆、陈皮等配伍,以健脾益气;若心气虚(脉结代,心悸)常与党参、肉桂、干姜、麦门冬、大枣、麻仁、阿胶配伍。甘草清热解毒尤为卓著,若用于治痈肿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赤芍、牡丹皮、地丁、蒲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新识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组成:芍药、炙甘草各12 g.功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主治拘挛疼痛诸证.用法:水煎服.用方指征:四肢拘急,心腹挛痛,口燥咽干等.传统方义:芍药酸寒,甘草甘温,酸甘化阴,并均有缓急止痛之功.可治阴虚诸证,阴虚经脉失养所致拘急挛痛. 1 现代新识  相似文献   

13.
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方,原载《伤寒论·太阳篇》,治疗误汗后发生的变证。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言及此方可治腹痛,吴遵程评赞本方为“真血虚挟热之神方”。该方由芍药、炙甘草二味药组成,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等功效,且有组方配伍之巧,药力攻专之精,酸甘相宜之妙。据近代药理研究,它对横纹肌、平滑  相似文献   

14.
芍药甘草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的著名方剂,由芍药和甘草各等分组成。药虽二味,但结构严谨,配伍精当,为近代常用的缓急止痛良方。该方原为伤寒误汗后阴阳俱虚,筋脉失濡,以致脚挛急等变证而设。意在养血和营,扶中缓急,合而用之以酸甘化阴,俾阴津复,筋脉得养而脚挛急自解...  相似文献   

15.
《本经疏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 ,凡为方二百五十 ,用甘草者 ,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 ,乃方必合甘草 ,始能曲当病情也。”综观甘草在不同方剂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看出其应用之广 ,确实不可忽视。1 作为君药1.1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 )方中君药为炙甘草 ,具有益气复脉之用 ,为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而设 ,究其病因为心气不足以鼓动血脉 ,脉气不得接续 ,无阳以宣其气 ,无阴以养其心 ,故脉来结代 ,治宜益气养血 ,滋阴通脉 ,心气足则脉气可通 ,心血足则脉体可续。仲景在方中重用炙甘草四两 ,以达甘温补中益气 ,缓急养心之功…  相似文献   

16.
甘草药对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及调和诸药,是其五大功效,为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今结合药对配伍,详细辨析其五大功效,使认识更深入,应用更具体,敬请同仁指正。1益气复脉1.1桂枝甘草药对桂枝甘草汤是仲景扶阳或者温阳助阳的基础方,用于  相似文献   

17.
甘草至甘纯甘赋予了甘草甘缓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是甘草诸多功用发挥和应用的基础。对甘草甘缓本质的认识应结合具体含有甘草的方剂,从目的、对象、途径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甘草甘缓的实质包括缓急、缓药与解毒3个方面。其中缓急指甘草可以缓解表现急迫紧张的病症,包括缓急止痛、缓急舒筋、缓急清热、缓急止咳、缓急安神和缓急止悸,体现的是甘草的自身功用;缓药主要是指甘草在配伍以后对其他药物的药性、药效及药用的调和作用,表现为缓和药力、缓留药力和缓释药力等。解毒则是指甘草可以缓解或解除一些食物与药物所引起的毒性反应,是甘草自身功用和调和作用的共同表现。  相似文献   

18.
梁华 《中医药学报》1997,25(1):9-10
酸甘化阴法是以补虚为主的一种药物配伍法则,也就是运用酸涩与甘补两类不同性味药的配伍以达到养阴益气的功效。因为许多酸味药,如五味子、山英肉、白芍、木瓜、乌梅、金樱子等有不同程度的养阴收敛作用。许多甘味药如麦冬、地黄、石解、沙参、构相等有不同程度的补虚缓急、甘润增液作用,而人参、山药、黄茂、白术等则有甘温益气的作用。合而用之,可以化生阴液、益气生津、儒润脏腑。收敛精气。此法的形成当首推仲景,其后如孙思逸、钱仲阳、朱丹溪、赵献可等,均发展了酸甘化阴法的运用。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又成为治疗温…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使用芍药与甘草配伍解痉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急腹症临床应用芍药甘草汤,加大芍药配伍用量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作用,探讨大剂量使用白芍增强镇痛及解痉作用的科学性.方法 利用RM6240生物机能分析系统记录单味药及白芍与甘草的配伍比例为1∶‖1、2:1、4∶1、6∶1时对乙酰胆碱所致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测量平均频率、平均张力及各自相应的抑制率.结果 单味药对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频率和张力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随剂量的增加对回肠的抑制作用加强,频率和张力明显降低;白芍与炙甘草配伍比例由1:1增至6:1,肠平滑肌频率、张力呈递减趋势,频率、张力变化率呈递增趋势;当以生甘草替代炙甘草后频率变化率依然呈递增趋势,张力变化率不明显;经方差分析,P>0.05,不同配伍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变白芍与炙甘草配伍比例增大白芍配伍用量,直接影响回肠平滑肌频率及张力变化率,使肠蠕动变慢,解痉作用加强,进而增强缓急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甘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甘草最佳剂量,如甘草发挥益气补中功效时,常治疗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胃下垂),早泄、痛经、哮喘等疾病,为5~60 g;清热解毒时,常治疗血尿、低热、痈疮、痤疮、外感咳嗽,为5~30 g;缓急止痛时,常治疗胃痛、颈椎病、痛经、不安腿综合征、热痉挛、强中症,为6~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中益气常配伍党参、黄芪、白术等;清热解毒常配伍桔梗、黄芩、生地黄;缓急止痛常配伍白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