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主要是理论的构建而非理论的应用。由于取象比类法属于类比法范畴.而类比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而表面上看中医学理论具有或然性,但由于实践的冲刷洗涤,中医学实际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中医学的发展不在于抛弃其中国哲学的内核与取象比类法而走向现代自然科学,而在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精致化。  相似文献   

2.
齐宝芳  金丽  杨化冰 《光明中医》2012,27(2):220-221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伟 《吉林中医药》2009,29(7):573-575
构建中医学的方法与中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后者只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方法。取象比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医学实践中却无须每每取象比类。中医学的发展不在抛弃其中国哲学的内核以及建立在此内核之上的取象比类而走向现代自然科学,而在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精致化。  相似文献   

4.
吃哪补哪     
吃哪补哪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医学中“取类比象”原理。 所谓“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法则,中医学中的一切病因、病理、治法、处方、用药、养生等部是在这个法则的基础上来进行推理研究的。“取类比象”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采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再通过这些已知的其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简谈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89,4(6):15-16
取类比象法,简称类比法,是中医学广泛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中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发明、创造提供线索,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假说。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类比法有因果类比、数学相似类比和模拟相似类比等类型,由于类比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因此类比法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含义与特征 比类取象法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有人将其称为"类比逻辑".在古代,这种思维方法是人们由宏观认识微观、以一般推论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认识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过度的主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的中医理论将由具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的隐喻构成。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元构成中,逻辑语言结构是辩证逻辑,动力学结构是经验总结再升华,社会文化结构是传统文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一是有机论人体观,二是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三是信息观和系统上是证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建立并发展了丰富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任何辉煌成就的背后必有其相应优秀的认知方法,因此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中医经典理论,探索传统中医的认知方法。通过研究认为,中医传统的宏观揣测、临床体悟和取象比类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梳理这些经典理论背后的认知方法,目的在于希望能为当前中医的科研提供一点认知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医逻辑学,能促进中医学的教育和科研,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认为《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逻辑思维模式和特点,《伤寒论》的思维确定性原则都是对中医逻辑思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较早提出“取类比象”概念的《中医学概论》(南京中医学院编著),到最近《中医杂志》2005年第9期“肝与血脉别论”,一直在使用这个词,沿用了快50年,总觉得不妥。最近再读《内经·素问》,发现卷第二十三《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徵四失论》,其中不下十数次提到“比类”,由此想到所有一切临床思维活动,莫不从细致搜索症状开始,即所谓的“取象”,再将思维深化向结论来推理和认识,也就是所谓的“比类”。因此不难看出,“取象”在先,“比类”随之。其实,这涉及到认识论的方法论问题。本质的东西往往无法直接感知,但又脱离不…  相似文献   

12.
13.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传统思维方法,恰当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中医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文章并举例说明取象比类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辩证逻辑是中医逻辑方法的重要特点,在我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墨辩》、《易传》中有丰富的辩证逻辑内容,是中医诞生的方法论基础。中医许多概念具有辩证的属性,运用概念于判断、推理过程中,辩证逻辑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以大量的例证,说明辩证逻辑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以及辨证论治医疗实践中的巨大历史作用与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培养创新意识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的疾病谱挑战下,围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有别于中医高校的特殊性,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时少、实践少等特点,采取藏象与生理、中药与药理、经络与解剖、辨证与循证等理论的类比教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可以清晰传达中医学的核心知识点,同时树立扩大治疗手段和认识范围的大医学观[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法象药理"学说是指在传统的中药性能理论中,用以探究药物功用和奏效原理的一种思维推理模式和方法。主要内容是认为药物的功用与其形、色、气味、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密切相关。该学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内容,使临证用药由单纯凭借经验向有理论指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根据法象理论,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宏观认识中药功效并阐释奏效原理,从而对用药规律和方法原则予以归纳总结。但这种推理方式简单、机械,主观随意性强,故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对药物作用实质的探求起到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对此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付伟 《新中医》2012,(7):198-199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发现的,其所有治疗作用都是临床实践的结果,具有传统性和可靠性。古人在使用药物治病的同时,也试图探索药物治病的机理,但基于时代的背景,他们不可能从微观的化学成分、生理病理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而只能简单客观地从药物的形态、气、味、质地、生长环境等因素中找规律以解释之。如对壮阳药“阳起石”,《本草图经》云:“今齐州城西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谓之阳起山,其山常有温暖气,虽盛冬大雪遍境,独此山无积白,盖石气熏蒸使然也。”用取类比象法形象地揭示了阳起石性温善温肾壮阳的药理特性。这种药物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兴盛于金元,成熟于明清。  相似文献   

18.
马红  王劲松 《北京中医药》2014,(10):747-749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广泛运用的思维方法。翟胜利教授主张运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认识中药功用,即中药功用由其形、质、色、生长环境等自然属性决定,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性相求;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等层面。翟教授中药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做好中医科普,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中西医知识用最通俗的生活实例去说明,这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常说的打比喻。多年的临床实践,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要想使病人了解病情,解除心理负担,就必须举用生活中人人都明白的事理去解释病情。当前在人们维权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皮治皮"的理论是"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是一种取于形象,归于抽象,再用于形象并辅以临床的方法论。在临床上尤其在皮肤科运用得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