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SM-S15P型MRI观察电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左、右侧地仓穴f MRI成像差异的临床研究。方法:选用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针灸科室就诊患者,总共4例,利用针灸科电针刺激,刺激患者左侧和右侧周围性面瘫,并且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方式为f MRI全脑扫描,利用软件处理图像,来分析图像结果,主要是分析电针的不同穴位脑功能的图像有无差别。结果:左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角回等脑区信号升高;右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两侧地仓穴经过电针后,脑功能图像有相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情况,脑区的信号存在升高和降低不一致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人体中相同的穴位,在传导路径和治疗功效上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周围性面瘫患者后溪穴在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关性,比较左、右侧后溪穴在成像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与电针合谷穴做比较。方法筛选左、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各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 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后溪穴,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右侧海马回、右侧颞上回、脑干、小脑蚓等脑区信号升高;电针右侧后溪穴,右侧额内侧回、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电针后溪穴与合谷穴、地仓穴的成像存在差异,同时两侧后溪穴成像也存在较大差异,信号升高或降低的脑区并不一致。进一步证明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性,也说明同名的穴位也许在人体的两侧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传导通路的不完全相同,治疗作用的不完全一致等。  相似文献   

3.
地仓、合谷、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惠侧地仓、合谷、后溪穴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区相关性,揭示"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机制.方法: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地仓组、后溪组,每组6例.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左侧合谷、地仓、后溪,同时行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穴引起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地仓穴引起了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后溪穴未发现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的激活.结论:来自肢体远端的合谷穴与来自颜面部的地仓穴的感觉传入信息能在脑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汇聚、重合,并有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MR 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多个脑区信号发生变化。结论:电针刺激引起了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穴位治疗作用的发生可能是多个脑区互相联络,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穴与同节段非经非穴时脑功能连接的不同变化,为临床运用电针心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0例和电针非经非穴组10例,电针心经穴组电针右侧下极泉、少海、灵道、神门穴,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右侧同节段非经非穴,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动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两组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非经非穴时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右顶下小叶、右额下回;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中特异性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特异性新激活的脑区为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左侧顶叶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新激活脑区为左颞上回(P0.05)。结论: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主要与初级感觉区及精细感觉控制区密切相关,提示电针刺激均可引起一般体感觉区和精细感觉控制区的激活。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增强和新增脑区主要与认知、情感、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也包括与心血管功能相关的脑区,这些脑区的功能与心经穴的功能主治有紧密联系,推测电针心经穴对与高级认知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精神、神志类及心血管疾病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单穴及百会+神庭穴两种模式下的脑效应变化,探讨不同取穴模式下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其潜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健康受试者40例随机分为百会单穴及百会、神庭组合穴两组,每组各20例。利用头颅针灸专用柔性线圈,在联影3.0T MRI上采集受试者电针前及电针后即刻阶段的BOLD-fMRI数据,每期扫描8 min。所有图像采用RESTplus进行预处理,并提取ReHo信号值,使用SPM进行统计分析,Xjview软件定位ReHo值有差异的脑区。结果 百会单穴组两期扫描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包括左侧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双侧角回,左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双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等。百会+神庭穴两期扫描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包括左侧尾状核,左侧楔前叶,左侧枕中回,右侧颞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等。两组受试者电针后即刻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包括左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左侧颞上回,右侧枕下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尾状核,右侧楔前叶等。结论 百会单穴与百会+神庭组合穴的电针模式均表现出对默认网络的广泛调制作用,但在激活脑区方面有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正常人在电针不同穴位后执行吞咽任务时脑部激活区的差异,研究影响吞咽功能穴位特异性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 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抽签选取电针人迎穴和廉泉穴(治疗穴)或条口穴和地机穴(对照穴),电针穴位后取出电针,进行吞咽任务(包括吞咽准备及吞咽动作)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电针后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分析治疗穴数据集和对照穴数据集,获得两组穴位电针后执行吞咽任务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 结果 治疗穴电针后执行吞咽准备时,脑激活区主要分布在两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中回、颞中回、小脑、脑干、左侧的顶下小叶、缘上回;治疗穴电针后执行吞咽动作时,脑激活区分布在两侧的中央前回、右侧的颞上回和小脑.与对照穴比较,电针后治疗穴执行吞咽准备时的差异脑激活区为顶上小叶;执行吞咽动作时差异脑激活区集中在右侧梭状回、左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后扣带回、楔叶.结论 电针人迎穴与廉泉穴可募集大脑对侧更多的脑区参与完成吞咽动作,提高全脑的协同性和代偿功能,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异同。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的fMRI实验,采用block模式扫描,并记录电针时的针感。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针感和磁共振数据。结果不同强度电针的针感比较,跳动感有显著差异,酸、麻、胀、重、疼痛感无显著差异。低强度电针激活左侧岛叶和右侧中央前回,高强度电针激活双侧颞叶,右侧岛叶,右侧顶下小叶,负激活了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叶,右侧颞下回。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导致的脑功能活动不完全相同,高强度电针刺激比低强度电针刺激影响的脑区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及头针专用头颅线圈(Acupuncture Head Coil 12,AHC12)阐述真假电针刺激百会(GV20)、神庭(GV24)所引起的特异性脑功能变化。方法 招募无认知障碍受试者70名,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ACH12,获取电针刺激GV20与GV24针灸前后静息态f MRI图像及电针刺激同时的任务态f MRI图像,比较真假电针刺激头穴的脑功能差异变化。结果 真假针刺2组受试者针感量表评分中,酸感、痛感、沉感具有统计学意义;假针刺激组在干预前后脑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针刺组表现为电针刺激后两侧楔前叶、左侧楔叶、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脑区ALFF值增高、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额下回三角部Re Ho值增高;真针刺组在任务态时,左侧额中回脑区正激活。结论 AHC12及特制磁共振兼容电针刺激仪实现头部穴位电针刺激下的即刻f MRI成像,为穴位特性研究提供了可视化的影像方法,真针刺激神庭与百会后负责认知、记忆、情绪的脑区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心经穴与心包经穴时激活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差异,为临床运用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4例和电针心包经穴组15例,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功能连接作为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电针刺激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比较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心包经穴时脑内功能网络均发生改变,前者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海马旁回,新激活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后者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顶上小叶,新激活脑区为左侧小脑舌、左侧顶叶楔前叶、右侧枕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脑岛(P<0.05)。结论:(1)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2)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广泛激活的脑区主要与精神、神志、智力等密切相关,为临床上选用二者治疗与上述脑区相关的精神、神志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电针心经激活的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前区,与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它的激活为临床上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选用手少阴心经穴提供了佐证。两组均激活的脑岛与心血管的功能关系密切,为临床上选用心经、心包经穴治疗心血管病提供了部分影像学依据。两条经脉的主治有交叉性,均可用于治疗心脑相关疾病,同时又各有偏颇,心包经多用于治疗与心相关疾病,而心经更多用于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f MRI)技术观察电针曲池、上巨虚穴对功能性肠病患者大脑功能活动模式的改变,为探索曲池、上巨虚穴治疗功能性肠病发挥效应的中枢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功能性便秘患者20例为便秘组,功能性腹泻患者20例为腹泻组。便秘组采用电针上巨虚治疗,腹泻组采用电针曲池治疗,次日两组均取相关非经非穴点进行电针治疗。采集两组电针前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以功能连接为观察指标,以右侧岛叶为种子点,运用MATLAB、DPARSF和REST等软件得到两组与种子点存在功能连接的脑区图像,进而分析两组自身经电针刺激前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电针刺激功能性便秘患者上巨虚穴可正激活左侧小脑后叶小脑山坡、左侧枕叶舌回、左侧枕叶枕中回、右侧枕叶、右侧顶叶缘上回、右侧穹窿回扣带回、左侧顶叶楔前叶;负激活右侧额叶Sub-Gyral、右侧岛叶、左侧岛叶。电针功能性腹泻患者曲池穴有显著差异的脑区为左侧小脑后叶山顶和左侧边缘叶后扣带回。结论电针曲池、上巨虚穴可引起功能性肠病患者大脑部分内脏高敏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提示针刺对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改善效应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合谷穴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刺激左侧合谷穴引起同侧(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结论:从"可视性"角度揭示了电针合谷穴与面部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及其不同配穴对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探讨穴位配伍效应的相关机制。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右太冲组、双太冲组、右太冲配右内关组、右太冲配右光明组4组,每组10例。在手法捻针刺激相应穴位基础上,两组均按照组块设计方案刺激与静留针交替进行,同时针刺过程中fMRI扫描两组静息态脑功能图像,所获得数据通过Matlab软件SPM12模块分析效应脑区。结果右太冲组针刺后主要为对侧脑区耗氧量增高,激活左侧腹内前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脑干。双太冲组主要激活了左侧小脑、右侧丘脑、后扣带回、左侧枕叶梭状回、左侧楔叶。右太冲配右光明组主要激活了右侧小脑、右侧枕叶梭状回、右侧舌回、右侧额中回。右太冲配右内关组激活了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叶。右太冲组及双太冲组未见到脑功能活动显著抑制的区域;右太冲配右光明组脑功能活动被抑制的主要区域为双侧颞下回;右太冲配右内关组脑功能活动被抑制的脑区在左侧小脑、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枕叶梭状回。结论针刺太冲单穴及其不同配穴的脑功能效应有显著差异,太冲配穴会广泛影响与视觉有关的枕叶,另外小脑可能参与了针刺信号在大脑中的整合作用,并且与配穴的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探寻针刺然谷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改变的意义。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14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少阴肾经然谷穴Bold信号数据,应用统计学参数计算软件包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进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针刺然谷穴引起脑部正激活的区域包括左侧小脑后叶、右侧颞叶、脑干、中脑、左侧岛叶、左侧中央后回、缘上回(Ba40)、右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额上回;引起脑部负激活的区域包括左侧颞下回、梭状回(Ba20)、右侧边缘叶、海马回、胼胝体、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左侧顶下小叶、角回、右侧额中回。结论:激活脑区与针刺然谷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相同脑区Bold信号在针刺起始阶段与针刺持续阶段的组块内出现不同激活。  相似文献   

15.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穴位电针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穴位埋线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 26例轻、中度AD患者按配对方法分为穴位埋线组和空白对照组,穴位埋线组分别在神门、丰隆、太溪和足三里穴进行埋线,空白对照组用相同操作方法刺激穴位,但埋线针不穿入羊肠线,两组患者均每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6次.分别于首次治疗前1周内和6个月治疗结束后l周内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评价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ADAS-Cog)对两组进行评分.并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行脑功能成像检查,获得脑内血氧变化的数据,利用SPM软件对两组治疗后量表评分的变化与脑内血氧变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穴位埋线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ADAS-Cog评分显著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ADAS-Cog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MMSE评分变化相关的穴位埋线效应激活的主要脑区,左侧:额下回、额中回、额上回、颞横回;右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海马回、扣带回、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与ADAS-Cog量表评分变化相关的穴位埋线效应激活的主要脑区,左侧:额上回、额中回、梭状回、颞下回、海马回;右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梭状回、颞横回、枕中回、中央后回.结论 穴位埋线通过激活额叶、颞叶、边缘系统和小脑等与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针刺右侧足太阳膀胱经京骨穴及非穴引起脑激活区的分布情况,探讨针刺京骨穴治疗背肌筋膜炎症状改善的机制以及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双源磁共振扫描仪,采集17例健康被试者针刺右侧足太阳膀胱经京骨穴及非穴时fMRI数据,利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12)软件包对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京骨穴引起正激活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后叶、额内侧回,右侧中央前回(Ba4)、额叶运动前区;负激活脑区包括:左侧边缘叶、梭状回(Ba37)、尾状核,右侧额内侧叶、边缘叶、前扣带回(Ba32)。针刺京骨穴非穴引起的正激活脑区包括:左侧岛叶、垂体、中央后回(Ba40)、额叶、边缘叶、扣带回(Ba26),右侧颞上回(Ba38)、额叶、顶叶;负激活脑区包括:左侧颞上回、顶叶(Ba32),右侧枕中回。结论:与非穴比较针刺京骨穴激活脑区具有相对特异性,激活的功能脑区可能与背肌筋膜炎症状的缓解和改善相关,符合腧穴远治作用的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针刺后续效应,探讨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健康志愿者上巨虚(ST37)脑功能活动差异。方法将2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低强度电针组和高强度电针组。2组均针刺左侧上巨虚,辅助针在距离上巨虚0.3~0.5 cm近心端浅刺,电针疏密波,2~50 Hz,脉冲宽度0.2~0.6 ms,低强度电针组电流量以受试者感受穴位有微弱电流刺激为度,高强度电针组以受试者感觉穴位有强烈电流刺激而不痛为度。采集电针刺激前静息态和电针刺激后2个静息态数据,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及磁共振信号时间域振幅(AM)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舌回,梭状回,楔叶,距状裂周围皮层;额中回,眶额叶皮层;岛叶,丘脑,前扣带回,后扣带回。与电针刺激前静息态比较,低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减弱,高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增强。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导致不同的脑功能活动。低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减弱,高强度电针组AM大部分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