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丹  赖文 《中医药文化》2004,21(2):45-45
由于历史的演变 ,使古今事物名实每多不符 ,这对现代中医学人理解中医药古籍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 ,辨别名实作为中医古籍训诂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所谓要建立中医形态学,要对中医现有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之否定,是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医学,使之符合西医学所要求和所能接受的那样一种模式。重点从《内经》上的有关内容阐明中医形态学自古就有之,而且曾经辉煌灿烂,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它是与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学浑然融为一体的,既含有形,又含无形,已经上升为“形而上者”之“道”,这是中医形态学的精华所在,因而它比起西医学的同类学科来更形象,更抽象,更概括,也更广大。  相似文献   

3.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的生理特性、相互联系、平衡协调、病理变化及治疗均与气机升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探讨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内脏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出明辨气机升降失常在脏腑病变的辨证和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提出明辨脏腑气机的升降特性,顺应其规律,合理用药,调和气机,使之升降有度有序,是中医治疗脏腑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气机升降与脏腑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起  包立振 《江苏中医》1997,18(8):35-37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的生理特性、相互联系、平衡协调、病理变化及治疗匀与气机升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探讨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内脏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出明辨气机失常在脏腑病变的辨证和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提出明辨脏腑气机的升降特性,顺应其规律,合理用药,调和气机,使之升降有度有序,是中医治疗脏腑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它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一百年来中医在发展过程存在诸多失误:把中医西化置于国家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上;把中医西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把中医教育西化作为后继人才培养的方向;把中医医院变得越来越“姓西”;把中医向世界铺轨歪曲为同国际接轨。这些失误在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严重扭曲、解体的同时,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上的“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局面。拯救中医之魂,首先要从文化与思想启蒙开始;以传统文化普及与中医理论、临床为重点,抓好医疗、科研、教育的改革起步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教育历史悠久,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成为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然而,传统中医教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学术继承上,且这一特点影响至今,对中医学创新发展的作用颇为局限。要想培育未来中医人才,使中医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中医教育的现代化乃当务之...  相似文献   

7.
回顾中医学近 5 0年的发展历程 ,各个领域均有长足的进步 ,阴阳、经络、证等中医核心理论的本质研究更是风靡一时。但是 ,这些研究并未使中医理论产生质的突破 ,中医临床也依然沿袭“三个指头 ,一个枕头”的小作坊模式。同时 ,挫折也使得近些年来的中医理论研究渐入低潮 ,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个学科没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 ,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中医理论研究之难 ,在于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这是由于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受研究手段的限制 ,古人只能采用朴素的观察与思辩方法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它存在概念不清、层次不…  相似文献   

8.
40年前毛泽东主席发表他当时对中国中医与西医之间存在互不来往现象的著名指示,这就是团结中西医,西医学习中医的名言。这主要是针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近200年来所产生的中西医对立或不团结现象而提出的指导性方针。其实,医学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以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是决定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的理论课题。为此首先要明确与中医学直接相关的关于科学、哲学、人与名实的含义和特性。科学就是知识,是确切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以天然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及其过程为研究对象,关于所有事物共同规律的学问。人有典型的形上、形下二重性,医学则有中医与西医两大类。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医学体系;西医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而形成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传承,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名实关系。中医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实践过程,是其实;以语词表征的概念、范畴体系,是其名。重名轻实,从语词到语词,从概念到概念的考据,对当代中医学的传承危害甚深,也是影响中医学科学定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于症状的界定,在名称上具有多样性,在内涵上具有模糊性,在量度上具有相对性,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容易产生表述上的混乱和把握上的困难,对患者的同一种临床表现,不同专家可能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辨识为不同的症状并导致诊断为不同的证候,这一现象不利于中医药的研究及对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所以,有必要首先对症状名称、内涵进行规范,以减少中医症状评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中药成分代谢研究中探析,结合系统生物学等现代学科理念,运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生物转化技术,尤其是体外生物转化技术,可改善中药制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提出新的中医药产业工程——中草药生物转化工程,以及相应的创新中药——生物中药。重点探讨了微生物转化与酶法转化技术在创新中药研发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中药开发研究提供了战略性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球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大然药物的研究,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从天然药物中开发研究新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的热点领域。 入世在即,中药开发与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入世后,我国中药企业将享受贸易的优惠待遇.享受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免遭贸易歧视,并可以将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特色是一直讨论的话题,其中的内涵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盲目地强调特色可能会给工作造成失误。文章从中医院的中医药特色、目前特色的优势、弘扬特色面临的困难及如何弘扬中医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配方用的中药,一般来说都是要经过规范炮制。只有经过规范炮制,才能发挥中药的功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本文结合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医急症与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侃  蒋可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4):289-290,352
通过分析中医治疗急症的历史及现状并结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认为中医学可以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借助循证医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医院的品牌塑造离不开特色的宣传,尤其是中医医院不可缺少的中医药特色宣传,起到了提升医院形象的目的.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医院中医特色宣传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扩大了中医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杨杰 《世界科学技术》2007,9(6):140-142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整体观念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作为急诊治疗的关键环节,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医的思维方式在中医现代化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建西 《河南中医》2003,23(10):8-9
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是两种最基本的思雏形式。中医属于综合性思维文化,而西医属于分析性思维文化。模式化思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阴阳学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将矛盾双方的基本属性模式化,相互关系格式化。五行学既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搭建起来的是一个主、客观协同控制的模型。模式化思维以前未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当我们站到现代科学一些新的理论的角度,再来审视这些被忽视的内容时,发现它们是那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