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反复发作,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治疗困难,如治疗不当,此病长期不愈,进而出现乳房变形或手术后因手术瘢痕导致乳房毁形,甚至无法避免乳房切除。本院自2006年至2010年治疗了3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收到良好的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6年至2010年治疗了3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5.3岁。未婚者3例,已婚未育者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51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入院诊断为乳腺炎合并脓肿者26例(51.1%),乳癌或疑乳癌9例(17.6%),良性肿瘤7例(13.7%),乳腺增生9例(17.6%),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炎,误诊率为48.9%.结论: 该病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应尽可能将瘘管和周围的炎性组织及受累的导管整块切除,才能取得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其病理类型较多,其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见,而其病因不明,且治疗效果较差,易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其病因的推测,但关于该病病因的观点始终存在分歧,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细菌感染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临床上依据对该病病因的不同推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就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自身免疫和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认为2种疾病的病因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应分类诊疗。  相似文献   

4.
乳腺炎性疾病约占同期乳房疾病的1/4,按照乳腺功能状态可以将其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数由乳汁淤积和细菌逆行感染引起,造成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D组链球菌和厌氧菌等[1].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等.它们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乳腺肿块而无明显感染征象,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癌,且处理不当易形成窦道而经久不愈,反复发作[2].  相似文献   

5.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乳房红肿疼痛、可触及肿块,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本文将2009年5—12月本院收治的199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初期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物理治疗组、综合物理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组,观察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几种容易复发的非哺乳期乳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乳腺炎的分类比较复杂,有按发生时期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按疾病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乳腺炎,也有按病因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和恶性炎症[1],还有按部位分为导管周围乳腺炎和小叶乳腺炎,等等。各种分类均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哺乳期分支杆菌乳腺炎在以往少见文献报道。其特点为经常规抗感染、穿刺或切开引流后仍反复形成脓肿、窦道、红肿、低热,且用常规方法换药伤口经久不愈,反复复发,易形成哺乳期乳瘘经久不愈,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本科曾收治2例哺乳期分支杆菌阳性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2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治愈率92%.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的一组疾病,好发于乳晕周围,易复发,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医院临床实践中,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甚至比哺乳期乳腺炎更为常见。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结合此类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常见的有两种,即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有时与乳腺  相似文献   

10.
正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的特殊类型乳腺炎,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虽然不属于恶性肿瘤,但由于病因复杂不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后容易复发,甚至形成窦道、溃疡,严重影响广大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在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研究较多,但对于精神类药物利培酮所致NPM的报道较少。笔者报道了1例利培酮所致的NPM患者,并回顾文献,对NPM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诊治分析(附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治愈率92%。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的一组疾病,好发于乳晕周围,易复发,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3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手术,术后辅以持续负压引流,并观察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时间和复发情况。 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24例拔管后一期痊愈无复发;8例行局部反复冲洗治愈;4例于术后5个月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1.1%(4/36),再次予以微创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结论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中,采用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具有切口小,患者疼痛轻,复发率低的优点,是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临床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与乳腺癌相似,极易混淆。MRI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辐射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而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中的应用较少。笔者通过分析MRI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分类、治疗与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价值,以期重视MRI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中的应用,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术前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女性对乳房美的追求逐渐增加,注射式隆乳方式因操作简单曾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并发症较多,现已禁止使用。哺乳期乳腺炎是注射式隆乳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院于1998年10月至2007年5月共诊治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经B超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超声影像学特点。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炎组)36例,共42个包块,乳腺癌(乳腺癌组)354例,共386个包块。超声检查显示:两组在病灶边缘完整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炎组在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及内部Ⅱ~Ⅲ级血流信号所占比例均低于乳腺癌组(均P0.05);乳腺炎组伴囊性成分、RI0.70及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为1~3分所占比例均高于乳腺癌组(均P0.05)。结论超声在乳腺癌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弹性成像,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哺乳期女性乳腺炎性疾病。近几年,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对其进行规范化诊疗显得尤为迫切。临床上,因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其进行标准化诊疗的方法也未达成共识,导致哺乳期乳腺炎愈后复发率较高。笔者对相关文献及国外指南进行阅读并综述了哺乳期乳腺炎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型、辅助检查及治疗、继续母乳喂养安全性相关的进展,为认识这一疾病带来新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徐鲲  刘小丰  杨德同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524-2526
目的:总结36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根据不同病期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乳腺导管扩张期4例行溢液乳段切除术;炎块期3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脓肿形成期23例,5例按炎块期处理,17例先行脓肿引流术,二期彻底清除炎性病灶,1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乳腺切除术;窦道或瘘管期6例行病灶扩大切除。结果:乳腺导管扩张期、炎块期及窦道或瘘管期患者术后均痊愈,脓肿形成期2例患者复发,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外科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母乳被公认为是婴儿理想的天然食物,利于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建立。母乳喂养不仅能为母婴提供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诸多健康益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1]。其中,哺乳期乳腺炎及合并的母乳喂养问题是终止母乳喂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是一种常见于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性疾病,可发生于哺乳期的任何阶段。因其缺乏规范化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流程,常致反复发作,甚至进展为乳腺脓肿,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同时,对患者坚持母乳喂养也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哺乳期乳腺炎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应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类固醇激素联合手术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45例G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本组GM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肿块,空芯针穿刺病理检查均表现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伴微小脓肿及多种炎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性炎症.21例(46.7%,21/45)伴脓肿形成者中,19例(90.5%,19/21)脓液细菌培养为阴性.本组患者均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平均治疗1周(0.5 ~2周)后病变开始缩小,平均用药6.2周(2~18周)后肿块缩小至2 cm以内,遂行病灶切除术.术后中位随访5.2个月(5 ~12个月),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7%(3/45),治愈率为93.3% (42/45).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需经空芯针穿刺活检等病理学检查方法得到确诊,其诊治涉及多种学科.类固醇激素联合手术治疗GM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避免乳房全切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单纯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并发症,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1]),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产后免疫力低下和不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致使乳汁淤积或细菌侵入乳腺小叶及腺管结缔组织内引起的炎症反应~([2])。临床表现为乳腺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乳、乳房表面充血、红肿,同时患者常伴有高热、寒战、无力、虚弱等全身感染症状~([3])。哺乳期急性单纯性乳腺炎若处理不及时或护理不当,疾病进展后会形成乳腺脓肿,降低母乳喂养的成功率。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炎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应用抗生素、吸奶器帮助排乳的同时配合10%硫酸镁溶液湿敷~([4])。采用吸奶器帮助排乳时,吸奶器只能吸出大、中乳管的乳汁,却无法吸出乳头远端分支小乳管中的乳汁,且反复抽吸易致乳管充血水肿,反而不利于乳汁排出~([5]),因此临床上使用吸奶器排出乳汁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采用中医治疗哺乳期急性单纯性乳腺炎的疗效较好,例如中医局部理疗、手法按摩、推拿、针灸、中药外敷和局部热敷等~([6]),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实施起来较为繁琐,如何能无痛、简便、快速有效的治愈哺乳期急性单纯性乳腺炎,缓解患者疼痛,消除患者心理紧张感,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一直都是乳腺炎治疗的研究热点~([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