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首次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1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于使用肝素前常规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别记录首次血液透析前患者血小板计数;首次血液透析后每周3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于每次透析结束后采静脉血行血小板计数。监测肝素抗凝前、后血小板数目变化,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4Ts”评分,评分为6~8分的患者临床诊断为HIT。观察HIT患者肝素抗凝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减少的最低值、HIT发生时间,同时观察患者除血小板减少外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超声检查深静脉有无新发血栓形成、全身出血倾向(牙龈出血、局部皮肤瘀斑、黑便、肉眼血尿)等。HIT患者停用肝素,换用阿加曲班抗凝,观察HIT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及恢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115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HIT,11例HIT患者有2例发展为HITIS(占18.2%)。HIT患者肝素抗凝后血小板数目降至(68±21)×10^9/L,与肝素抗凝前的(179±57)×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用肝素改为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至(166±53)×10^9/L,与阿加曲班抗凝前的(68±21)×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计数为(166±53)×10^9/L,与肝素抗凝前的(179±57)×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T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肝素抗凝后的常见并发症,阿加曲班可作为HIT患者的有效抗凝剂。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后抗凝治疗是防治早期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是肝素制剂。近年来,随着肝素的广泛应用,肝素-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综合征(HIT,也称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HIT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抑肽酶的临床研究(对照组n=20;抑肽酶组n=50)结果显示:抑肽酶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避免血小板在体外循环转流时的活化释放及损耗,并减轻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抑肽酶还可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与肝素有协同作用,使ACT延长,并可减少肝素及鱼精蛋白的用量,最终达到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63%)及术后输血量(54%)与输血浆量(42%)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小剂量抑肽酶(1.5×106KIU)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及止血作用,用药组(A组n=20)体外循环(CPB)预充液中一次性加抑肽酶,对照组(B组n=20)加入同容积生理盐水。检测结果A组较B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均增高;血栓烷B2下降;ACT延长但中和效果佳;术中止血时间缩短;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降低。结论:小剂量抑肽酶减轻血小板膜受体在CPB中的损害、增强其聚集功能、减轻血小板数量下降;抑肽酶与肝素有协同作用并竞争性抑制肝素对血小板功能抑制;明显减少手术后失血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5.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HIT是血透患者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日益受到肾内科医师的重视。卫生部颁发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也对肝素抗凝的监测等做出了明确的指导。HITI型通常无需特殊处理,继续用药血小板计数回升。  相似文献   

6.
王君萍  舒冰  张家佳 《骨科》2015,34(6):752-754
目的 关注肝素/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方法 。 方法 通过分析临床病例资料,探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从而提出临床工作中的药学监护事项。结果 该患者出现的严重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肝素诱导的免疫反应有关,根据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与该药存在可能相关性。结论 对于术中、术后应用肝素合并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加强监护,尤其是加强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如出现血小板减少,在排除其他药物作用的情况下,应高度怀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给予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病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OPCAB病人32例,ASAⅢ或Ⅳ级,年龄46~75岁,体重65.92kg,随机分为2组(n=16):对照组(C组)和抑肽酶组(A组)。C组不用任何抗纤溶药物,A组将抑肽酶200万KI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min内输注完毕,另外100万KIU以20.30万KIU/h速率输注至术毕。分别于切皮前1min、肝素化前1min(此时已用抑肽酶200万KIU)、术毕、术后6h和术后24h经颈内静脉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术后24h出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PT和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CD62p肝素化前1min、术毕和术后6h降低,Am肝素化前1min和术毕时延长,术后24h出血量减少(P〈0.01)。结论 抑肽酶抑制OPCAB病人血小板激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常用血透抗凝剂-普通肝素(UFH)及低分子肝素(LMWH)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普通肝素抗凝组(n=13)和低分子肝素抗凝组(n=13)患者血液透析前后P-选择素水平。结果:两组透析前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UFH组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LMWH组(P〈0.05)。结论:UFH和LMWH均可导致血小板活化,且前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抗体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疾病或症状,如同种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等。目前,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方法,已报道的有多种,如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SPRCA)、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等。笔者以流式细胞术法作为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5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3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275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4例(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5例(10.5%),血小板减少1例(0.4%),肝功能异常2例(0.8%),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9例(6.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7例(9.8%),肝功能异常2例(0.7%),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2.5%),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获访487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低分子肝素组获访225例,对照组获访262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低分子肝素组4例,对照组5例),隐神经损伤11例(低分子肝素组5例,对照组6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防治膀胱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效果。方法通过MTT法观察蝮蛇抗栓酶与肝素在体外抑制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对血小板粘附的影响。结果蝮蛇抗栓酶组抑制膀胱肿瘤BIU87细胞粘附血小板作用优于混合组(蝮蛇抗栓酶+肝素),混合组抑制作用优于肝素组。蝮蛇抗栓酶组、混合组和肝素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t检验P<0.01,P<0.05)。结论蝮蛇抗栓酶与肝素临床综合用药对于防止膀胱癌细胞转移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接受肝素疗法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PC)、体积(PV)、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表面CD62P(血小板P选择素)、CD63(血小板活化因子)和CD41(纤维蛋白受体)表达水平进行测定,探讨肝素疗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肾炎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处于高凝状态的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患者95例,男56例,女39例,年龄8~13岁。根据病理类型将治疗对象分为微小病变组(MC组)10例,肾小球硬化组(GS组)30例,膜性肾病组(MN组)20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利用全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体外循环(CPB)期间血小板粘附受体、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大小的变化,现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随机抽取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术前未曾服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术前出、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CPB采用Sarns7400型滚压泵,膜式氧合器,肝素化初始剂量为3mg/kg体重,CPB开始后调整肝素用量使ACT>480秒。CPB灌注流量每分钟1.8~2.4L/m2。CPB时间为(89.2±23.4)分,CPB结束后,肝素以鱼精蛋白1∶1.5比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慢性肾衰竭维持性透析的患者逐渐增多,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剂肝素诱发的Ⅱ型血小板减少症(HIT)逐渐出现,但低分子肝素引起HIT的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对血小板计数及释放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方法:20例CPB患者分别于转流前、转流30分、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分及术后2、12和24小时进行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β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E4)及5-羟色胺(5-HT)的测定,并统计术后显著出血的例数。结果:BPC在转流期间显著下降,但仍高于50×10^9/L。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CPB)下使用肝素涂层CPB管道(HCC)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n=8)和对照组(n=15)。分别在CPB前、CPB60min、肝素中和后30、60min及手术后12h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浓度及手术后12h出血量。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转流后微栓过滤网上沉积物的附着情况。结果;对照组PLC在转流中、后显著低于HC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血浆GMP-140浓度在转流60min、转流中和后30、60min显著高于HC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手术后12h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组手术后12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HCC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光洁,网眼边缘清晰,偶见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对照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可见纤维蛋白沉积,网眼边缘模糊,有大量白细胞及少数活化血小板粘附。结论:HCC在CPB中对血小板具有保护作用,较好地改善CPB装置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后血小板改变 ,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并探讨降低血小板减少幅度的措施。 方法 对 12 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成功施行了EVGE,并于术前 ,术后 2小时 ,术后 1、2、3、4、7和 14天连续采集周围静脉血标本 ,观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结果10 6例 (85 .5 % )术后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减少幅度为术前水平的 30 .3%~ 6 9.3%。第 1~ 2天最低 ,为 (89.5 2± 19.4 7)× 10 9/ L (P<0 .0 5 ) ,此后逐渐回升。出现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5 1例。 结论  EVGE后血小板减少常见 ,其发生原因较多 ,移植物、内皮损伤、肝素、血小板滞留、失血和输血是血小板激活和减少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 ,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小板减少的幅度 ,避免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CPB)可致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功能损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凝血因子减少等[1],均可导致非外科性出血,约3%~5%需二次开胸止血[2]其中因凝血功能障碍所致者占二次开胸止血数的 50%。天然抗纤溶药物抑肽酶尽管使术后出血减少 50%[3],但其价格昂贵,又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氨甲苯酸是一种国产合成的抗纤溶药,应用于CPB中能抑制CPB中纤溶系统激活而减少术后出血[4-6],本研究通过观察其对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及血小板第三因子的作用,来评价其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及减少术后出…  相似文献   

19.
肝素治疗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以及发生肝素有关的和血小板活化抗体而由此引起的严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有两类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AT),一种常见而轻型的血小板减少型(I型HAT),另一种是较严重的免疫介导型(11型HAT)。I型HAT几乎均发生在肝素治疗病人,呈一时性,并不产生症状;11型HAT常发生在肝素治疗后6~14天,原曾接受肝素治疗者或可更早发生,这些病人具有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较大危机,它常引起移植血管的急性栓塞。11型HAT常伴血小板降低达100X109/L以下,但血小板减少症是否为11型HAT的必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含量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血浆中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浓度。结果显示尿毒症组血小板膜GPI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透后减少更明显(P〈0.05),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小板膜GPIb减少之间呈正相关(r=0.52P〈0.01),尿素氮升高与血小板膜GPIb减少无明显相关关系(r=-0.2P〉0.05),血浆中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