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饿蚂蝗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饿蚂蝗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测定波长510nm。结果:槲皮素对照品在0.020 8~0.104 g.L-1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0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4%(n=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现性好、结果可靠,适用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6):76-79
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药拉米夫定组(50mg/kg)、饿蚂蝗总黄酮组(300,150,75 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DHBs Ag)和鸭乙型肝炎e抗原(DHBe Ag)的水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在T14时,饿蚂蝗总黄酮300、150、75 mg/kg剂量组能够降低T14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ALT和AST含量,升高IL-2和IFN-γ水平;在P3时,饿蚂蝗总黄酮300、150mg/kg剂量组对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ALT和AST含量的抑制仍然明显,停药后无反跳。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60-63
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200mg/kg)、饿蚂蝗总黄酮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饿蚂蝗总黄酮(800、400、200 mg/kg)能明显降低肝脏指数,降低肝匀浆中ALT、AST、MDA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提高外周血CD4~+比率;饿蚂蝗总黄酮(800 mg/kg)能提高外周血CD8~+比率;饿蚂蝗总黄酮(800,400 mg/kg)明显降低脾脏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著降低血清中IL-2、IFN-γ、IL-10水平;饿蚂蝗总黄酮(200 mg/kg)能显著降低血清中IL-2、IL-10水平。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对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7.
蚂蝗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分离鉴定蚂蝗七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聚酰胺柱色谱及葡聚糖柱色谱分离和纯化 ,核磁、质谱、紫外、红外光谱及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 3个黄酮类化合物mahuangchiside(Ⅰ) ,hispidulin(Ⅱ) ,kaempferol(Ⅲ)和 1个甾醇苷daucosteral(Ⅳ)。结论 :Ⅰ为新化合物 ,推导出结构为hispidulin-7-O-β-D-xylopyranosyl (1→2)-β-D-xylopyranoside ,命名为蚂蝗七苷 ;Ⅱ ,Ⅲ均为首次从该科中得到 ,Ⅳ为首次从该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9.
鹰嘴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鹰嘴豆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方法: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对鹰嘴豆干燥种子及鹰嘴豆发芽种子进行提取,经硅胶、大孔树脂D101、葡聚糖Sephadex LH-20色谱手段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齐墩果-12-烯(1),鹰嘴豆芽素A-7-O-β-D-葡萄糖苷(2),脑苷(3),1-乙基-α-L-半乳糖苷(4),尿苷(5),腺苷(6),色氨酸(7),鹰嘴豆芽素A(8),芒柄花素(9)。结论:1,3,4,6,7均为首次从鹰嘴豆属植物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0.
九龙藤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九龙藤Bauhiniachampioni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分离纯化 ,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 ,分别为 2 ,4 ,6- trimethoxypheno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1) ,(± )- lyoniresinol(2 ) ,daucosterol(3) ,β sitosterol(4) ,gallicacid(5 )。 结论 :化合物 1~ 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小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系统研究中药小槐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ODS及正相硅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数据分析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槐花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豆甾醇(1),β-谷甾醇(2),柠檬酚(3),黄槿酮A(4),异柠檬酚(5),kenusanone I(6),neophellamuretin(7),清酒缸酚(8),古柯三醇(9),黄槿酮D(10),山柰酚(11),8-prenylquercetin(12),leachianone G(1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14),4H-1-benzopyran-4-one,2-(3,4-dihydroxyphenyl)-2,3-dihydro-3,5,7-trihydroxy-8-(3-methyl-2-butenyl)-,(2R-trans)-(9CI)(15)。结论:除化合物8外,所有化合物均为从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小槐花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研究了传统中药小槐花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凝胶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从小槐花大极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鉴定分别为香草醛(1),黑麦草内酯(2),吲哚-3-甲醛(3),水杨酸(4),当药黄素(5),saccharumoside C(6),isosinensin(7),7-O-α-L-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牡荆素(9),牡荆素(10),nothofagin(11),resveratroloside(12),2"-α-rhamnopyranosyl-7-O-methylvitexin(13)。除化合物5外,其余12个化合物均为小槐花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2,3,6~8,11~13等8个化合物为山蚂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草珊瑚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对草珊瑚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为研究其活性成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聚酰胺、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进行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草珊瑚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异东莨菪素(1),syringaresinol monoside(2),styraxjaponoside B(3),5-O-caf-feoylshikimic acid(4),shizukanolide E(5),异落新妇苷(6),新异落新妇苷(7),落新妇苷(8),新落新妇苷(9)。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中缅八角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采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Rp-C18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从中缅八角Illicium burmanicum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7S,8R-赤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7R,8R-苏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2),polystachyol(3),(-)-马尾松树脂醇(4),angustanoic acid F(5),反式水合蒎醇(6),(3S,6R)-6,7-二羟基-6,7-二氢芳樟醇(7),(3S,6S)-6,7-二羟基-6,7-二氢芳樟醇(8),2,6-二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9),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0),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11),香草酸甲酯(12),莽草酸乙酯(13)和β-谷甾醇(14)。除化合物 14 外,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中缅八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ODS等色谱技术对毛重楼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数据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醇(1),羽扇豆醇二十八烷酸酯(2),棕榈酸(3),α-棕搁酸单甘油酯(4),α-菠甾醇(5),薯蓣皂苷元(6),(25R)dios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7),偏诺皂苷元(8),(25R)penno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9),flazin(10),calonysterone(11),异鼠李素-3-O-β-龙胆二糖苷(12)。其中化合物 1~5,10~11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新疆藁本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别鉴定为:藁本内酯(1),1,3-二亚油酸甘油酯(2),松柏醛(3),肉豆蔻醚(4),豆甾醇(5),β-谷甾醇(6),香草醛(7),孕烯醇酮(8),佛手柑内酯(9),花椒毒素(10),吲哚-3-甲酸甲酯(11),阿魏酸(12),(E)-3-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肉桂醇(13),对羟基苯甲醛(14),3-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乙酰苯(15),α-乙氧甲基-4-羟基-苄醇(16).化合物15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3,10,11,14,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研究中国传统中药白花地胆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及正相硅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花地胆草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经结构鉴定分别为2-deethoxy-2β-hydroxyphantomolin(1),2β-hydroxy-2-deethoxy-8-O-deacylphantomolin-8-O-tiglinate(2),2β-methoxy-2-deethoxyphantomolin(3),2β-methoxy-2-deethoxy-8-O-deacylphantomolin-8-O-tiglinate (4),白花地胆草亭(5),柔毛地胆宁(6),苜蓿素(7),木犀草素(8),槲皮素(9),表无羁萜醇(10),3β-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11),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2),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4),xylogranatinin (15),byzantionoside B (16),邻羟基肉桂醛(17),咖啡酸乙酯(18).结论:其中化合物9,11,14~18均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白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射干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射干根茎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1),鼠李柠檬素素(rhamnocitrin,2),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3),4′,5,7,8-四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4′,5,7,8-tetrahydroxy-6-methoxy isoflavone,4),6-羟基鹰嘴豆素A(6-hydroxybiochanin A,5),鸢尾甲苷B(Iristectorin B,6),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7),山柰酚-7-甲醚(Kaempferol-7-methyl ether,8),怪柳黄素-7-葡萄糖苷(Tamarixetin-7-glucoside,9),鸢尾甲苷A(Iristectorin A,10),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O-β-D-半乳糖苷(3′,3,5-tri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3-O-β-D-galacto 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11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