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小儿体质纤弱,一旦饮食不节,寒暖失调,都能使脾胃受伤导致运化功能失调,发为泄泻,故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幼幼集成》中道:“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但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以及外邪易犯脾胃,脾胃病理因素多端等特点,提出脾胃病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的学术观点,总结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常见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及辨治方法,提出治疗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一要明寒热之标本、二要注意寒热胜复与转化、三要寒热并调、四要兼顾脾胃生理功能、五要顺...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法则。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用甚为广泛。因小儿脾胃薄弱易于损伤。患病又多外感六淫邪气 ,内伤饮食 ,且均能损伤脾胃。脾胃既伤 ,则气血生化不足 ,机体抗病能力减弱 ,又容易招致外邪。因此 ,外邪可以损伤脾胃 ,而脾胃损伤又易感外邪 ,二者互为因果。当外邪侵犯脾胃 ,其功能受伤只要祛除外邪 ,而功能自复。然而素禀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损伤较甚 ,则运化水谷的功能发生障碍。体内容易生湿、生痰、生积、生寒、生热等等。一旦外感六淫邪气 ,往往内外合邪。表里同病 ,虚实…  相似文献   

4.
《诸病源候论》总结痢疾之病因,大体可概括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肠胃虚弱,病机主要为脾、胃、大肠等脏腑虚弱,外邪侵袭而为病,以本虚为主,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因此,临床治疗时应详辨病因,以补益脾胃、扶助正气为主要治法,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5.
"培土宁风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追溯发现,“培土宁风法”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及唐、宋,发微于金、元、明、清,王旭高则明确提出“培土宁风法”。本法之含义:一是通过健脾益气,实卫固表,达到抵御或祛除外邪;二是通过补益脾胃,益气滋阴,达到预防或消除内生风邪。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为儿科常见病 ,笔者在临床中从脾胃论治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 ,以飨同道。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正气不足 ,邪毒乘虚侵犯心营所致。笔者认为 ,正气不足与脾胃密切相关。脾居中州 ,斡旋气机以运四旁 ,脾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 ,正气充足 ,邪不可干。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明显提高 ,小儿在未病之时 ,零食、偏食损伤脾胃 ,既病之后又过用寒凉药物 ,再伤脾胃 ;脾胃既伤 ,正气虚弱 ,卫气不充 ,外邪易侵。且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 ,考其病源 ,外感湿邪者有之 ,更重要的是脾胃虚弱而致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 ,阻碍…  相似文献   

7.
阎慧 《吉林中医药》2007,27(10):49-49
胃脘痛的发病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辨证主要辨别虚实,是外邪引起,还是内伤引起。本病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是标。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理气止痛为主。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赖于脾胃之气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而发挥其正常的防御功能.一旦脾胃功能受损,就会引起卫气不足,防卫抗御外邪能力降低,外邪乘虚而入,而导致外感疾病的发生,姜良铎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在治疗表证上提出从脾胃辨治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脾胃(中州)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而"顾护脾胃"则是小建中汤的立方之旨。小建中汤可以使中焦建运,脾胃功能恢复,而气血充盈,营卫有所根,营气内守而卫外能固,如此才可使外邪不干。如果中州不得建,可能导致营卫之气的虚弱,如此则无力抵抗外邪。这种通过补益脾胃来提升人体与外邪相抗能力的治疗方法,即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防止以中焦虚弱为主因的疾病发生和传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徐景藩教授分三型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搜集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病案,归纳、分析其证治规律,并举三个典型病例进行详述。结果:徐景藩对脾胃病强调定病、定位、定性,重视腹诊,并将胃脘痛分为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三个主要证型,善于发挥升、降、消、补、润、燥、清、化八法的运用经验,其处方往往是集药治、食疗为一体。结论:徐景藩教授的治脾胃病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朱丹薇 《河南中医》2014,(12):2504-25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基本病机为肝郁犯胃、脾胃升降失常。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分别选用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柴胡疏肝散、连朴饮、理中丸、半夏泻心汤为主方予以治疗。该病常用治法有疏肝理气法,健脾和胃法,辛开苦降法,健脾燥湿法。  相似文献   

12.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泄泻有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多个证型,其中尤以脾胃虚弱型泄泻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身心带来极  相似文献   

13.
脾胃亏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可导致营卫失调,外邪入中,气血不足、痰瘀互结、肝肾不足。脾胃亏虚为本,为内因;外邪侵袭为标,为外因;而痰瘀湿毒则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直接原因。中医治疗本病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遵循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以补益脾胃为大法,根据寒热虚实及兼症,可驱邪外出、益气养血、化痰散结、祛瘀通络、补益肝肾、调和营卫,对于迁延难治一类疾病则合理应用虫类药物。总之,治疗原则不离顾护脾胃之正气。  相似文献   

14.
邓红 《陕西中医》2000,21(6):265-266
<正> 肝胃不和是指肝木犯胃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其中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腺、脾等脏器的疾病。临床多只着眼于柴胡疏肝散之类证,殊不知其证有虚有实,证型非一。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40年,其学验具丰,以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此类疾病有其独特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因此肝病必犯脾胃。同时脾胃属土,脾胃之虚又必招致肝木来犯,使脾胃更虚。故吾师认为肝木犯胃之胃脘痛非一证也。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己有很久远的历史,认为泄泻的发病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湿热蕴郁。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因此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皆能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故主要病变部位在脾、  相似文献   

16.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1,31(2):108-108
解肌,是通过调补营卫、协调营卫的关系,恢复营卫功能而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桂枝汤是典型代表,其根本是补脾胃而祛外邪,解肌的实质是调补脾胃。  相似文献   

17.
泄泻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运化火司而成。故《景岳金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脾胃之伤,传统上认为,不论外感内伤,多在脾气(阳)不足。其实不然,外感内伤,不仅易伤脾胃之气,亦伤脾胃之阴。当外邪侵袭,湿热内蕴,湿从火化,则最易伤津劫  相似文献   

18.
浅谈慢性胃炎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多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等疾病范畴,主要是由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因缠绵难愈,引起变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内阻。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故其基本病理因素为一“虚”一“浊”。“虚”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阴虚。  相似文献   

19.
答:腹泻又称泄泻,临床上患儿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症状。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尤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一、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 (一)感受外邪由于婴幼儿脏腑脆嫩,藩篱不密,卫外功能不足,加上冷暖不会自调,若护理稍一不慎,便易为外邪侵入,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外邪的干扰,易为邪气所困,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而致病。故腹泻与时令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不论外感风、寒、暑、湿部可致病,以湿邪为主要,夏秋署湿之令最易发病。 (二)内伤饮食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所需  相似文献   

20.
郑峰  汪洋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87-687
小儿腹泻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发病较多。由于小儿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使其脾胃需化生更多的水谷精微充盛机体,小儿脾胃的负担相对较重;同时小儿兼具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脾胃相对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等均可引起脾胃失调而腹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