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蒲是中药蒲黄的原植物,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香蒲科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作中药蒲黄用。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蒲黄、香蒲同为上品药,其中载香蒲日:“味甘,平。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生南海池泽。”经考,《神农本草经》所裁香蒲并非蒲黄原植物“香蒲”,应为莎草科香附。  相似文献   

2.
<正> 蒲黄是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a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相似文献   

3.
香蒲科植物药用其花粉,中药称为蒲黄。蒲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列入水草类,1963年以来的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若在产地加工时剪取雄花序,晒干,拣去花茎,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则称为草蒲黄。在部份省(市)称草蒲黄入药,功效同花粉。1香蒲科植物概况香蒲科植物国内有]]种”,分布于全国各地;省内报道有东方香蒲Tvohaorenta]IsP,esl.和长苞香蒲TyFhaangustataB0ryetChaub两种(‘)。笔者为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蒲黄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开展了对我省香蒲科…  相似文献   

4.
<正>蒲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蒲黄来源于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味甘、平,有止血、化瘀、利尿之效,用于吐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闭经痛经、脘腹刺痛、跌打损伤、血淋尿淋等[1]。中国药典所载松花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 Carr.或同属数种植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蒲黄炭中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柰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燕  丁安伟  张丽 《中草药》2007,38(2):213-214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等作用。蒲黄的用药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经炮制后用药首载于《日华子本草》,《中国药典》2005年版仅对蒲黄生品作了定量限定[1]。本课题组通过药效学实验筛选发现蒲黄炭的总黄酮是其止血的主要活性部位。因此本实验采用HPLC法对蒲黄炭酸水解后的3种黄酮苷元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素进行了测定[2,3]。1仪器与材料Waters51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487双波长紫外检测器,Empower色谱工作站;日本岛津AY220电子天…  相似文献   

6.
中药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 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 Typha orientalis Ptsel.H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1 ]为常用的收敛止血药。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在对本辖区蒲黄的抽验检查中 ,发现蒲黄掺伪非常严重 ,按 2 0 0 0版《中国药典》一部项下杂质检查法检查 ,在扩大镜下或筛析下很难将其彻底分开 ,因此就很难得出准确的数据。为了有效地控制蒲黄的质量 ,笔者拟定以其灰分为检测指标 ,为蒲黄的质量评定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1 实验材料供试药材分别由本辖区药店抽验所得。2 仪器和试药仪器 :SRJX- 4- 13电阻…  相似文献   

7.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angustifoliaL .、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蒲黄是常用中药 ,性平味甘 ,功能止血、化瘀、通淋 ;用于吐血 ,衄血 ,咯血 ,崩漏 ,外伤出血 ,经闭、痛经 ,脘腹刺痛 ,跌扑肿痛 ,血淋涩痛。现代医学还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湿疹等。近年来 ,由于药材资源日益贫乏 ,市场上经常出现质量较差的蒲黄 ,且掺假的现象也不时发生。蒲黄的鉴别方法一般有性状 (鉴别 )、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主要收载前 3种方法 ,《药典》2 0 0 0年版一部…  相似文献   

8.
花粉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粉(Pollen)是有花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担负着植物传种繁殖的使命,具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我国是应用花粉最早的国家。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蒲花粉和松花粉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蒲黄”列为上品,谓之,甘平,无毒;主治心腹寒热邪气,利小  相似文献   

9.
蒲黄系香蒲科香蒲属多种植物的花粉,药用历史悠久,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用于“止血,消淤血”。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生则能行,熟则能止。”后世中医临床常炒炭应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腹痛、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等出血证和  相似文献   

10.
香蒲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香蒲属植物化学成分国内外研究概况,并简要介绍了中药蒲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指出同属植物资源丰富,可进一步的深入开发研究,将在医疗、保健等方面开辟更新的用途。  相似文献   

11.
蒲黄炮制研究概况湖北中医学院陈青莲(430061)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蒲黄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通淋的功效。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蒲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工艺、化学及药理进行了考证和研究,本文拟将蒲黄的炮...  相似文献   

12.
<正>那些年,我们在河边嬉戏玩耍,在杂草堆里奔跑打闹,却不知中药就在眼前,让我们重温一下错过的那些中药吧。蒲黄想必在湖边、水边长大的人们都见过香蒲这种植物,年幼时可能还经常摘下香蒲棒作为武器与伙伴们对峙,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留意它与中药的蒲黄有什么关系。其实生蒲黄就是香蒲的花粉,每年6~7月份是香蒲的花期。晴天时采收香蒲棒,晒干后搓碎,用细筛筛去杂质所得的金黄色粉末就是蒲黄了,另外将生蒲黄炒至棕褐色就是中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典》八五年版规定,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而我们曾经发现有的药材经营单位用“草蒲黄”作蒲黄销售使用。香蒲科香蒲属植物雌雄同株,穗状花序顶生,圆柱状,形似蜡烛;雄花序位于花序轴的上部,雌花序位于花序轴的下部。夏初花开始开放时,剪取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碾轧,拣去茎梗等杂质,所得带花粉的雄花称“草蒲黄”。再过细筛,除去苞  相似文献   

14.
张敏 《江苏中医药》2002,23(2):42-42
蒲黄系"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中药大辞典>).<本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均谓其"甘平",但也有寒、凉、涩之称者(如<本草正义>、<本草汇言>),入心包、肝经.历代文献谓其功效有:祛瘀止血、敛涩、利尿、轻身、益气力、排脓、消肿、生肌等.笔者根据前人经验,结合现代研究,运用单味蒲黄治疗多种内外科病证,效验显著,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蒲黄杂质检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黄药材系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商品蒲黄均带有一定量花丝等杂质,故《中国药典》规定其杂质含...  相似文献   

16.
蒲黄蛋白氨基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黄是香蒲科香蒲属(Typha)植物雄花花粉,为传统的活血化瘀药。《中国药典》1985年版收载本品。我们测定了其营养成分蛋白氨基酸的含量。于87年6月末作者亲自到内蒙古西部地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采集蒲黄样品,经作者根据原植物鉴定,为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1.测定条件: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金辉  吕文伟  崔新明  祁功才  张丽君 《中草药》2008,39(1):97-98,122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等功效.蒲黄主要含有甾类、黄酮类[1].  相似文献   

18.
《本草纲目》花粉药用食疗启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新的食物资源——植物花粉作为营养食品正风靡国际食品、医药工业及化妆日用品工业市场。其实,我国是应用花粉于治病强身的最早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有香蒲(蒲黄)、松花粉(松黄)“主治心腹邪气,利小便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的记载。《千金方》、《唐本草》、《太平圣惠方》等均可散见。据不完全的统计,药学巨著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药典八五年版规定,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而我们曾经发现有的药材经营单位用“草蒲黄”作蒲黄销售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澄清《神农本草经》蓬藁及古代覆盆子的原植物来源,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并结合植物特性进行考证。研究表明植物蓬蘽Rubus hirsutus Thunb.即《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来源,也是古代中药覆盆子的主要来源。作为本经药用来源,蓬蘽R.hirsutus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及可靠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