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2)岁.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非血栓性疾病患者50例为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5±2.3)岁,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颈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3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3.9)岁.检测3组DD及FIB的血清浓度.结果 3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分别为DVT组(0.91±0.26) mg/L和(5.18±0.09)g/L,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0.54±0.06) mg/L和(4.57 ±0.69)g/L,正常对照组(0.29±0.09) mg/L和(2.71 ±0.29) g/L.DVT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D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74.4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7%和91.78%;FIB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4.00%和76.6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79%和84.1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73.3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和94.29%.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DD和FIB的水平能够提高DVT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并且降低其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D二(D-D)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急性期下肢DVT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d、第5d、第10d,第20d检测血浆D-D,并取迁延期下肢DVT20例检测血浆D-D作对照。结果急性期下肢DVT形成的D-D水平明显增高,与迁延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且治疗后D-D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结论检测血浆D-D可作为诊断急性期下肢DVT及溶血栓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血栓性疾病,DVT全球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DVT若未能及时处理,易造成患者长期病痛,发生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可以致残。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临床上常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在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10例疑似DVT患者为对象,根据超声检查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检测患者D-D、FXIII水平,分析其与DVT的关系。结果DVT组D-D高于非DVT组,而FXIII低于非DVT组(P<0.05)。D-D诊断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分别为0.901(95%CI:0.830~0.950)、100.00%、76.19%、5.44 mg/L;FXIII诊断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分别为0.891(95%CI:0.818~0.943)、91.49%、76.19%、84.63;联合检测诊断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分别为0.975(95%CI:0.926~0.995)、89.36%、98.41%、0.47。联合检测诊断DVT的价值高于D-D、FXIII。结论DVT患者D-D、FXIII的水平异常联合诊断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80例骨折并发下肢DVT患者为DVT组,以同期80例骨折患者未发生下肢DVT为非DVT组.检测两组D-D、Hcy水平,分析其诊断下肢DVT的价值.结果 DVT组D-D、Hcy水平均高于非DVT组...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和MVO试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临床上对下肢静脉血栓 (DVT)形成仍缺乏一种简单、快速而又可靠、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D -二聚体是血栓网状组分交联纤维蛋白 (XL -FN)的特定降解产物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血栓中D -二聚体的含量 ,就可判定血栓的存在[1 ] ,D -二聚体因其测定方法简单易操作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采用空气体积描记法 (pneumooplethysmography,PCR)进行最大静脉流出量 (MVO)试验是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近年来 ,在DVT诊断中应用甚广。本文对 6 8例患者采用盲法和同步检测血浆中D -二聚体的含量和进行MVO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动态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64例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1、15天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发病时间(t)在t<3、3≤t<7、7≤t<11、11≤t<15、t≥15范围内的DVT阳性确诊率分别为85.71%、96.88%、91.67%、75.00%、60.00%.患者在溶栓治疗第1天时D-二聚体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达高峰,治疗后第1、3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随后D-二聚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第7天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第11、15天D-二聚体含量继续下降,与溶栓前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于急性DVT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并无明显特异性,在DVT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指导溶栓药物的应用以及溶栓疗效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85例,将其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8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为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提供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并计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患者分成疑似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分析D-二聚体含量在两组中的差异情况。由工作人员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1.8 ml,然后注入到0.2 ml 109 mmol/L的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将其混合均匀,经过处理获得乏血小板血浆,以备使用。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美国徳灵试剂盒,整个过程将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临界值为500 ng/L。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疑似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是体内血栓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患病者和健康人群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即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从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按照同样方法选取同一时间段就诊的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其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55.6%,而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100%。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可将D-二聚体作为临床常用的敏感筛查指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巫东福 《中外医疗》2016,(24):79-8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同期8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分为对照组,采集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及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2461.9±1782.6)μg/L明显高于比对照组(168.3±47.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D-二聚体﹥500μg/L有70例,提示有血栓形成,超声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65例。结论D-二聚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指标,对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CD36、纤维蛋白原(Fbg)联合D二聚体(D-D)在诊断肺血栓栓塞(PTE)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到医院就诊PTE患者7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医院住院非PET导致呼吸困难患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小板CD36、Fbg、D-D数值。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血小板CD36、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者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小板CD36、Fbg、D-D三者联合检测PTE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D二聚体(D-D)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就诊收治的可能患有肢静脉血栓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住院无DVT并发症的患者86例作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做定量的检测。比较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结果,并评析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血栓组PT、a PTT、TT、Fbg显示呈高凝状态(P0.05);肢静脉血栓组的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阳性率为97.95%。结论通过检测血浆中D-D含量在诊断DVT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风恢复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经济性.[方法]用D-二聚体浊度法分析109例因近期局部出血或缺血导致的中风后恢复期患者血浆样本.病人在24h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以500μg/L作为D-二聚体的cut-off值分类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阳性预报值31%,阴性预报值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非常好的有效性以及可接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24例疑似DVT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抽血测定血浆中D-D水平,将深静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D-D在DVT中的诊断价值。结果:224例受试者中45例确诊为DVT,179例非DVT;DVT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高于非DVT者,D-D低于非DVT者(P<0.05),且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D-D联合在DVT中诊断敏感度为94.33%,特异度为81.25%;不同分期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与下肢DVT疾病分期呈正相关(P<0.05),D-D与下肢DVT疾病分期呈负相关(P<0.05);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血浆D-D对下肢DVT患者疗效预测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70.6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血浆D-D在下肢DVT早期诊断中应用较佳,可为疾病分期诊断提供依据,二者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CDT)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抗凝、置管溶栓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术前1 d、术后每天监测2次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至术后7 d,计算置管溶栓术前1 d、术后3 d、术后7 d的静脉通畅度评分。  结果  37例患者在行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肺栓塞症状。本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腘窝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未予特殊处理,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平均值在DVT溶栓过程中先呈升高趋势,在术后2 d达最高水平,最高值为77.4 mg/L,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平均值在置管溶栓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 d静脉通畅度评分为(3.7±0.9)分,术后7 d通畅度评分为(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溶栓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指标,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监测停止溶栓和出血情况的指标,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可以作为血栓清除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