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的288例具有DVT高危因素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布将其分为A组(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患者)和B组(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8例患者),A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予以预防DVT相关措施,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根据D-D检测结果另予加以其他相关措施,干预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D-D水平及DVT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1)2组患者D-D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且A组患者较B组升高明显(P0.05);(2)A组患者术后DVT发生45例(28.13%)明显高于B组14例(10.94%),且右侧DVT继发肺栓塞发生率(9.52%)高于左侧(2.63%),比价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检测并及时予以相应措施可明显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老年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前后D-二聚体含量,探讨PLIF术对老年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行PLIF术的65例老年患者,对比研究术前、术后24h、术后72h 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患者术前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0~500μg.L-1)之内,术后24h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58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在术后72h下降至正常范围之内,但仍高于术前;7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在术后72h仍高于正常范围,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6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至正常范围;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 PLIF手术对老年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影响较大,且术后24hD-二聚体含量升高显著,提示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有报道,普通人群DVT发病率约0.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病率高达20.4%,部分患者血栓栓子脱落进一步发展成PTE,后者临床致死率达20%~30%。临床上常采用围术期给予小剂量抗凝药物的方法预防DVT,但抗凝剂使用尚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及其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必要性。方法对112例年龄>65岁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第2天,术后第3、7、10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第5天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统计分析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果 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普遍升高。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阴性患者相比,DVT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3mg/L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86.96%。统计分析显示,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下肢骨折病人在骨折后24h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50例本院骨科下肢骨折病人,组成A(〈25岁)、B(25~50岁)、C(〉50岁)等3组,每组50例,于伤后24h内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A、B两组血浆D—D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人血浆D—D阳性率明显高于A、B两组,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下肢骨折病人在伤后24h内D—D增高明显,应注意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在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10例疑似DVT患者为对象,根据超声检查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检测患者D-D、FXIII水平,分析其与DVT的关系。结果DVT组D-D高于非DVT组,而FXIII低于非DVT组(P<0.05)。D-D诊断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分别为0.901(95%CI:0.830~0.950)、100.00%、76.19%、5.44 mg/L;FXIII诊断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分别为0.891(95%CI:0.818~0.943)、91.49%、76.19%、84.63;联合检测诊断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阶段点分别为0.975(95%CI:0.926~0.995)、89.36%、98.41%、0.47。联合检测诊断DVT的价值高于D-D、FXIII。结论DVT患者D-D、FXIII的水平异常联合诊断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94例下肢骨折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0例,无血栓形成患者64例,正常体检组40例,采用STAGO-EVOLUTION全血自动血凝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无血栓组患者、正常体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5±1.22mg/L、0.89±0.64mg/L和0.20±0.06mg/L(P〈0.01),下肢骨折和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骨科住院下肢骨折病例伤后7~10天血浆DD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同期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 100例患者81例DD阳性,其中12例患者被确诊为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D阳性组FPG、LDL-C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P〈0.05);DD阳性患者中DVT阳性组DD、FPG水平显著高于DVT阴性组(P〈0.05),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FPG、LDL-C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12、0.289,P〈0.05)。结论高血糖、高血脂可能增加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80例骨折并发下肢DVT患者为DVT组,以同期80例骨折患者未发生下肢DVT为非DVT组.检测两组D-D、Hcy水平,分析其诊断下肢DVT的价值.结果 DVT组D-D、Hcy水平均高于非DVT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浆D—D、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Fb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Fbg含量升高和MPV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观察D-D、Fbg、PLT、MPV、PDW及P—LCR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超声联合检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7 天行D-二聚体检测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将D-二聚体浓度≥1 000 μg/L视为阳性,对D-二聚体阳性而超声阴性患者重复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X线下肢静脉造影共检出47例患者为DVT,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DVT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80.5%;超声检查DVT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100.0%;若两者相结合敏感性可高达91.5%,特异性为100.0%.超声检查中央型DVT敏感性为95.2%,检查周围型DVT敏感性为81.3%.结论 D-二聚体与超声相结合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髋部骨折患者常规筛查DVT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人骨折后组织修复能力差,骨折后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血流瘀滞,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我科2007~2010年共收治高龄下肢骨折患者144例,通过精心护理仅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18.
四肢骨折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相关性及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肢体骨折后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3月~2005年1月间本院的四肢骨折患者伤后4d内D-二聚体进行测定,3d后仍阳性的患者.行肢体血管彩超检查,确诊DVT的发生,对确诊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结果 110例患者中,48h内D-二聚体阳性患者为9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发生率为36.2%;72h后D-二聚体仍为阳性患者41例,发生DVT仍为33例,发生率80.5%.33例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尤尼舒)治疗7~10d,症状逐渐消失,无肺脑栓塞的发生.结论 2d内D-二聚体阳性对DVT预测性较差,3d后仍为阳性,可以预测DVT的发生,下肢骨折发生DVT的比率远高于上肢骨折,低分子量肝素对DVT有初步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彩超检查。结果共24例患者发生DVT,DVT发病率比较,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5),BMI25kg/㎡患者高于BM〈25k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糖尿病或高血压史患者DvT发生率分别高于无吸烟史和无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多段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高于单段骨折和非粉碎性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BM≥25kg/㎡、吸烟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以及多段、粉碎性骨折为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对早期诊断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在术后并发DVT划分为并发DVT组(n=15)与未并发DVT组(n=57),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