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延续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后分别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负面情绪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科学饮食、定期运动、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上的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实施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黎宗宝  唐林  白瑞娜 《重庆医学》2022,51(4):569-57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使用比伐芦定与肝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就诊并接受PCI治疗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患者在PCI后接受比伐芦定治疗(比伐芦定组),80例患者在PCI后接受肝素治疗(肝素组),比...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病死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应用机械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冠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胸痛12h以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开展急诊PCI术,是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使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我院2010年开展急诊PCI以来,共进行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碰状动脉介入(PCI)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2例AMI患者存发病12h内行PCI术,梗死相关血管(12支血管):前降支5例(41.7%),右冠状动脉7例(58.3%)。TIMI血流:0级12例。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成功,TIMI血流3级,住院期间无死亡。12例患者置入13个冠状动脉内支架。结论 直接PTCA及原发性置入支架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其中行择期PCI(发病至就诊时间5~10d)的75例为对照组,行直接PCI(发病至就诊时间2~12h)的75例为研究组,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24h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正常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心率功率谱低频(LF)、心率功率谱(HF)]、血流动力学[肺动脉平均压(mPAP)、平均二尖瓣压力差(mMPG)]及再次住院率.结果:治疗前,两组SDNN、rMSSD、LF、HF、mPAP、m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DNN、rMSSD、HF高于对照组,LF、mPAP、mMPG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择期PCI治疗,直接PCI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流动力学,预防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比较两组疗效;评估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和各心脏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支晨  皮红英  章洁  唐静萍  宋杰  惠慧 《安徽医学》2017,38(5):645-648
目的 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睡眠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16年2~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治疗患者9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睡眠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老年患者(≥60岁)睡眠时间评分低于青中年患者(<60岁),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指数及睡眠质量总评分均高于青中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患者睡眠质量、睡眠障碍评分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睡眠质量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术后用药、腰臀比对患者睡眠质量有明显影响;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术后用药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老年患者睡眠质量较青中年患者明显下降,男女患者间睡眠质量无明显差异,腰臀比、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术后用药与睡眠质量降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213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126例,服用常规药物)和PCI组(87例,PCI 常规药物),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程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MR的发生率为28.6%,下壁心梗M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4.5%vs 22.3%,P<0.01).平均随访8.8个月后MR的总发生率为35.4%,PCI组MR发生率较住院期间无显著变化(26.4%vs 27.6%,P>0.05),而常规药物组MR发生率较心梗急性期有明显增加(43.7%vs30.2%,P<0.01),且明显高于PCI组(P<0.01).PCI组LVEDd、LVEDV、LVESV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而LVEF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其他部位心梗患者易出现MR;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MR发生率有增加趋势.PCI通过改善血流及左室重构,可降低或至少不增加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价值进行客观评定的基础上,研究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水平的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11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验组),本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同期选择11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对照组)进行对照,本组接受溶栓治疗,对2组入选病人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对比,同时评定其左心射血分数、住院时长、不良症状、血管再通几率等指标。结果:完成治疗后,实验组入选病人左心射血分数、住院时长、血管再通几率等方面都比对照组更有优势,2组对比后发现有差距(P0.05)。结论: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显著疗效,可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际军  张淑玲 《中外医疗》2009,28(31):48-4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豳床效果。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等、结果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成功,TIMI血流均达2级以上,术后心前区疼痛消失,左室射血分数提高。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血管再通率高,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庞新权  郭鑫  李洁 《中原医刊》2009,(12):30-3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作用。方法62例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PCI治疗后LVED、LAD、LVEDV、LVESV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LVEF和LVFS明显增高(P〈0.01),血运重建时间越早,心功能恢复越好。结论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尽早行PCI治疗,可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罗煜  肖怡  杜映荣 《医学综述》2015,(4):759-76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自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冠状动脉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71例患者经PCI治疗后均获成功开通,开通时间为10.5~34.7 min,平均(22±8)min。其中2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0~1级;2例患者为2级;67例患者为3级。治疗1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5例,均为心绞痛,发生率为7.0%(5/71),未见心肌梗死病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6例,发生率为8.4%(6/71)。71例患者治疗后发生咯血3例,牙龈出血3例,穿刺点血肿2例,出血或血肿发生率为11.3%(8/71)。结论 PCI可有效帮助医师及时了解并判断冠状动脉的确切病变,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洁  孙长喜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2):137-138,140
心房颤动(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较为常见的合并症与并发症,对患者的临床心血管事件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1]。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应用,有关AMI并发房颤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AMI预后的影响已受到临床医生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简称心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血运重建的首选治疗方案。通过PCI可使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正常血流,大部分患者的心肌得到有效的灌注,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开通了IRA,但心肌仍无法获得正常的血流灌注,从而出现无复流的现象。其可导致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增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导致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因此,AMI患者PCI术后心肌是否得到有效的灌注是PCI成功的首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血清BNP(脑钠肽)、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AMI患者。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经股动脉实施PCI术,观察组经桡动脉实施PCI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清BNP、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9.19%(33/37),对照组为94.59%(3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BNP、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4.32%(9/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血清BNP、MMP-9水平,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董守仁 《中原医刊》2011,(15):71-7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延迟冠状动脉介入(PC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3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治疗组、延迟PCI治疗组、静脉溶栓组。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超声心动图。结果①平均住院时间延迟PCI组较非PCI组短(P〈0.05),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延迟PCI组较非PCI组少(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延迟PCI组与直接P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住院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显示延迟PCI组较静脉溶栓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但较直接PCI差。结论延迟PCI可取得与直接PCI治疗组相仿的效果,可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杨智宏 《黑龙江医学》2019,43(3):210-211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6月期间于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严格依据随机分组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过程中加用硝酸甘油,而观察组(50例)则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过程中加用替罗非班。对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进行记录,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后不良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IMI 1级例数与2级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而3级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注射替罗非班,在可有效避免术后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等情况危及患者性命,故值得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规律。方法:以血浆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为再灌注损伤标志物,观察AMI患者PCI治疗后血浆MDA变化时程及心肌缺血时间与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PCI再灌注后,血浆MDA显著升高(P<0.001),总体水平于1小时达峰值,随后48小时迅速下降,此后缓慢恢复至术后7天仍高于基础值。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分组显示,≤6小时组血浆MDA水平显著低于>6小时组(P<0.05),且于术后7天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PCI再灌注后血浆脂质过氧化标志物显示升高,时程变化特点为1小时达峰,随后依次出现迅速下降期及缓慢下降期。心肌缺血时间与再灌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再灌注损伤是缺血和再灌注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再灌注可显著减少再灌注损伤。血清CK-MB水平不是评价心肌再灌注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