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对于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2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DVT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2.78%,低于对照组的19.44%,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进流食时间、下地活动时间等临床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67%)高于对照组(72.22%),(P 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DVT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良性肿瘤妇科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纳入该院因非恶性肿瘤疾病拟行子宫全切手术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组57例,开腹手术组53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观察患者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在术后24、48和72h行双下肢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术毕PT低于其余各时间点(P<0.05);术毕时和术后24hAPTT低于其余观测时间点(P<0.05);术毕时和术后24h血浆FIB水平高于其余观测时间点(P<0.05);两组间PT、AP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D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腹腔镜组术后24hD‐D水平高于开腹手术组,术后48hD‐D水平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72h内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4.04%(8/57)、5.66%(3/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均明显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并不降低子宫切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外科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0%~50%,而在妇科肿瘤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达7%~45%[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胆结石患者的应用及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胆结石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研究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免疫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以及全血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胆结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以降低对患者免疫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少并发生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6.
严婷  黄海城  宋伏虎  李鹤  李传翔 《广东医学》2016,(15):2334-2337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男112例,女128例,年龄20~5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4组,每组60例。 U1、U2和U3组分别于术中静脉持续泵入0.5×105、1×105、2×105 U/h乌司他丁,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并分别于术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3 d(T4)5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P-选择素(Ps)。术后1周采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T1~T4时U1、U2和U3组Plt及AT-Ⅲ明显高于C组( P<0.05),MPV、DD和Ps明显低于C组(P<0.05),4组Hb、Hct、TT、APTT和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1、U2和U3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检查下肢深静脉彩超, C、U1、U2和U3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病数分别为6例(10%)、1例(1.67%)、0例(0.00%)和0例(0.00%),U1、U2和U3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U1、U2和U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荐使用最小剂量0.5×105 U/h乌司他丁早期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与防治经验。方法将我院21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抗凝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气腹、肥胖、老年、膀胱截石位、手术时间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下肢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术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中熟练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间歇性低气压气腹,术后脉冲低压治疗,按摩,早期下床活动及高危人群预防性用药均有助于预防DVT形成。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术中便于探查、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成为外科医生常用的方法,在外科手术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开展的手术类别也越来越多,但是近年来腹腔镜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一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致引起肺栓塞等,屡有报道,已引起内镜医生的重视。因而探讨其形成机制,制定预防措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我们就腹腔镜术后DVT发病机制及其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术中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于我院进行临床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84例,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分别给予两组患者针对性术中护理与常规手术护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血小板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以及Fbg等各项凝血指标与BPC、MPV以及PDW等各项血小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结论给予外科手术患者针对性的术中护理干预手段,不仅能有效改善其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指标,也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200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两组均为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统计两组术后0.5小时的股静脉流速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D—D和APTT,以及术后3个月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PT,APTT和股静脉流速均显著大于观察组,D—D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小于观察组(t=9.172,P〈0.01;t=4.972,P〈0.01;t=8.173,P〈0.01;t=8.591,P〈0.01;X^2=4.137,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应该严格筛选病例,并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相应的预防DVT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测。可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B超联合监测,从而提高评估DVT风险的可靠性,减少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由于具有微创、术中视野广、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多个优点,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新方法,尤其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癌的理想选择。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报道也日渐增加[1]。  相似文献   

12.
姚亚春 《中外医疗》2012,31(6):27+29-27,29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直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6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除了直肠癌术后护理常规外,进行了足踝、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功能锻炼及深呼吸。对照组给予直肠癌术后护理常规,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对直肠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大肠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大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20 d.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4.
总结1366例腹腔镜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的重点是首先提高护理人员思想上的认识,注意保护静脉,术中及术后给予正确的体位,术后早活动及下肢保暖,加强病情观察,适当的药物预防,合理饮食,是预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体操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指导患者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做下肢体操。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9例、观察组发生2例,两组比较χ2=4.007,P<0.05。结论:下肢体操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能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开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可能因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发生DVT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285例开颅术后发生DVT 12例(4.21%),出院时临床治愈8例及好转2例。结论:开颅术后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早期发现与治疗可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是外科术后及长期卧床患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预防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1989/1999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现将预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预防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卵巢囊肿患者60例,按临床预防下肢DVT的方案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0例)予以传统物理治疗,乙组(20例)在甲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另设对照组20例(无针对性预防方案)。观察并比较三组下肢DVT的发生率以及其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采用预防方案后,两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乙组较甲组更显著(P0.05)。采用预防方案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从高凝转为正常,纤溶功能上调。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患者后以LMWH联合物理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老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其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老龄胃肠道肿瘤患者共110例,按照所实施护理计划的差异性将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者归入对照组,观察组55例患者则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联合系统化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仅有2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持不满意态度,护理满意度高达96.4%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胃肠道肿瘤术患者围术期进行系统化护理可有效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7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为观察组83例,对照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进术中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变化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1 d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略低于术前1 d和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对照组术后1 d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观察组术后2例(2.41%)发生下肢深静血栓,对照组8例(10.81%)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术中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可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