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2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应用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对照组25例进行常规治疗。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3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住院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16~63岁。根据WHO糖尿病(DM)诊断标准,1型DM6例,2型DM17例。糖尿病病程7~15年,神经源性膀胱病程0.5~2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尿流缓慢、变细、尿不尽及尿失禁;排尿后膀胱区叩诊仍有尿液充盈;B超膀胱残余尿量>100ml;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及尿路梗阻和外伤等所致排尿异常。入院时空腹血糖10.8~20.5mmol/L,B超膀胱 相似文献
3.
李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9)
目的:评价间歇式空气压力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采用间歇式空气压力联合α-硫辛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式空气压力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可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4.
55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简称糖尿病性膀胱 )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糖尿病病人的 2 7%~ 85 % [1] 。由于大量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 ,不仅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也使尿糖测定值不能准确反映药物治疗效果 ,并可导致泌尿系感染。现在有效控制血糖、加强神经营养、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同时 ,对 5 5例糖尿病膀胱病人进行膀胱冲洗配合排尿功能训练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2 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 ,男 43例 ,女 79例 ;年龄 2 8岁~ 6 7岁 ;2型糖尿病 … 相似文献
5.
6.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NB)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为 2 6%~ 87% [1 ]。目前尚无满意可彻底治愈 DNB方法 ,现将我院于 1 997- 0 1~ 2 0 0 1 - 0 9收治的46例 DNB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1 997- 0 1~ 2 0 0 1 - 0 9共收治 1 88例糖尿病患者 ,1 2 0例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 (DM- NL) ,占 63.8%。将 1 2 0例 DM-NL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为合并 DNB组 46例 ,并发 DNB3个月~ 2 a,自觉症状主要为 :尿频 ,每次尿量少 ,尿流细 ,尿不净 ,淋漓不断或充盈性尿失…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europathic vesicourethal dysfunction of diabetic,NVUDD)简称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所致神经损害的一部分,发病率较高,约为27%~85%。即使经治疗控制了高血糖,仍有25%的发病率。其病因并不十分清楚,症状易变而非致命性。但由于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大量的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诱发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如能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 2 5 %~ 87% [1]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尿频、排尿不尽、排尿费力致尿潴留 ,病程长者可发生双侧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 ,严重者致顽固的尿路感染 ,最终肾功能衰竭死亡。为降低此并发症的发生率 ,2 0 0 0年 相似文献
9.
西沙比利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导致顽固的泌尿系感染,并可由此引起肾功能衰竭,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利用西沙比利与对照组(胃复安)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膀胱容量变化的比较及副反应的密切观察,研究了西沙比利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枸橼酸莫沙必利、α-硫辛酸联合治疗在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尿动力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DNB患者48例,按照入院日期,随机分为2组,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降糖、降压、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和调节血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α-硫辛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并对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除了对照组的功能性尿道长度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均好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最大尿流率(RMF)、剩余尿量(VPR)、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膀胱顺应性(BC)、功能性尿道长度(LSF)和最大尿道压(PMU)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RMF(17.8±3.9)ml/s vs(13.5±4.2)ml/s、VPR(43.2±20.7)ml vs(109.4±39.1)ml、PQmax(2.9±0.7)kPa vs(2.0±0.5)kPa、BC(88.7±31.0)ml/kPa vs(63.9±24.2)ml/kPa、LSF(3.0±0.6)cm vs(3.5±0.9)cm和PMU(79.5±18.4)kPa vs(87.6±26.3)kPa,两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到正常水平,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7%vs 66.7%,P<0.05)。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α-硫辛酸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DNB尿动力学指标,缓解患者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尿潴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使用α硫辛酸组35例(观察组)和未使用α硫辛酸治疗组35例(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加用d硫辛酸300 mg/d静脉滴注,治疗两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变化,并在3个月后复查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结果 经过两周的治疗,治疗组的hs-CRP从(3.92±4.56) mg/L下降至(2.24±2.4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5),尿微量白蛋白从(127.18±76.91) mg/L下降至(84.50±122.8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5),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从(28.95±30.49) mg/mmol下降至(13.76±20.83) mg/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6,P<0.05).而对照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后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及其与尿肌酐的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α硫辛酸治疗后短期内能够减少DN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但其能否长期减少DN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α-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和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和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60例DPN患者,将所有病例按就诊先后分为两组,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中试验组有3例、对照组5例由于自身原因提前出院退出研究.研究实际完成试验组77例、对照组75例.两组均在降糖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隔日1次;前列地尔10μg,静脉注射,1次/d.试验组同时加用α-硫辛酸600 mg,静脉滴注,1次/d.两组治疗均持续10~ 14 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神经病变总症状(TSS)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α-硫辛酸静脉滴注10 d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SS总积分[(3.5±2.5)分与(4.3±2.1)分,t=2.11,P<0.05]、刺痛积分[(1.1±0.4)分与(1.5±0.5)分,t=1.86,P<0.05]、烧灼感积分[(0.9±0.7)分与(1.3±0.5)分,t=1.83,P<0.05]、感觉减退积分[(1.3±0.4)分与(1.7±0.5)分,t =1.87,P<0.05]、麻木积分[(1.3±0.9)分与(1.9±0.4)分,t=1.91,P<0.05]明显降低;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53.6±1.4) m/s与(48.5±2.7) m/s,t=-4.94,P<0.05]、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49.6±1.1) m/s与(43.9±2.1) m/s,t=-5.36,P<0.05]、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47.3±1.1) m/s与(41.6±1.8) m/s,t=-5.09,P<0.05]、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48.2±1.9) m/s与(43.2±2.5) m/s,t=-4.27,P<0.05]明显提高.试验组97.4%(75/77)的医师和92.2% (71/77)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对照组84.0%(63/75)的医师和78.7%(59/75)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研究过程中试验组颜面潮红3例、头晕1例,对照组颜面潮红2例、头晕1例,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α-硫辛酸静脉滴注治疗DPN疗效显著,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调理脾胃针法配合排尿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DB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B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用调理脾胃针法配合排尿训练;对照组采用针刺膀胱俞、肾俞、三焦俞、中极、气海、委阳、阴谷、三阴交、阴陵泉。3个疗程后对两组中医症状评分,综合疗效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效果更好。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疗效86.7%(26/30),高于对照组53.4%(16/30)(uc=2.221,P〈0.05)。结论调理脾胃针法配合排尿训练能通调膀胱经气,健脾化湿,通利水道,提高膀胱张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膀胱亦称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结果[1]。因隐匿起病和无症状进展,故早期易误诊,现报告3例。1 病例资料【例1】 女,33岁。因腹胀、消瘦20天,发现腹部包块2天来诊。查体:消瘦,腹部膨隆,触及一约如5个月妊娠大小包块。B超示巨大卵巢囊肿,遂以“巨大卵巢囊肿”收入妇科病房。进行术前准备插导尿管时导出尿液约1700ml,发现腹部包块消失。再行妇科检查:子宫、双附件均正常。查尿糖(),血糖9.5mmol/L。转内分泌科,查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曲线低平,空腹C-肽极低。确诊为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对照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55例总有效率为81.81%;经X2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内镜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内镜的总有效率为70.91%;经X2检验,两组患者的内镜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了14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大于50ml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组)及20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为零的糖尿病患者(正常膀胱组)的双侧上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潜伏时、病程和糖代谢状况。结果与正常膀胱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组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较慢,相应的神经传导潜伏时较长,平均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也较高(t=3.095,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常伴有广泛的周围神经病变,且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时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52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DNB)的护理经验,联合应用降纤酶、抗胆碱酶药吡啶斯的明,配合多饮开水,起到生理性膀胱冲洗作用,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做好心理指导,避免使用传统的留置导尿方法,是提高DNB疗效,预防、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脉康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糖尿病饮食,采用常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并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脉康和依帕司他治疗,疗程6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糖脉康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尿酸水平的变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5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间尿酸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差异。同时对冠心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别嘌醇干预治疗4周,对比分析用药前后尿酸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MPA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关系(r=0.598,P〈0.05),冠心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服药后血尿酸、MPAR水平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酸可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是冠心病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