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人 《中医药文化》2001,18(3):30-32
根据字书和医籍资料考证,"瘭"原作"熛"."瘭"与"疽"联词,《集韵》释为"病疡,脓溃也"."瘭疽"系一广义之病名,为多种化脓性皮肤炎症之总称.以字形字义释病名,能有助对疾病病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瘭疽,病名。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瘭疽》篇记载。瘭疽病名独特,其病变部位在手指端或足趾端,由外伤感染,毒入肌肤、筋脉所致,或由脏腑火毒凝结而成。临床表现特征独异,初见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因病情险恶,治疗注重内外结合。内治偏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消坚;外治偏重解毒、收湿。甚可切开祛腐甚至截指。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手指上化脓病灶位置,作者应用以电灯泡(或煤油灯)作病人手指的透照。方法为:医帅以左手手指(在手套内)握住病的手指,同时以右手把灯引到被检查的手指下面。利用光线照射的效果,作者发现如下的各种不同瘭疽类型特殊的特征:在皮肤瘭疽时,看到清晰的手指上的脓疱;在指甲的瘭疽时,指甲根部有轻度的遮暗;在皮下时,有卵圆形或圆形的深色的阴影,位于手指的皮下组织内;在骨膜部的,沿指骨的行程  相似文献   

4.
瘭疽是一种手指部的化脓性炎症。中医按其发病部位之不同,分别名曰蛇腹疗、蛇眼疗、蛇背疗、蛀节疗、泥鳅疗等等。系葡萄状球菌所感染。初期为手指皮下组织的蜂窝织炎,继则向深部转移为指骨及腱鞘的化脓病变。由于发炎,脓性分泌物的积聚,压迫神经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股骨头坏死病名 ,依据该病临床表现 ,多将其归属中医学“骨蚀”、“骨痹”、“骨痿”、“阴疽”等范畴 ,故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的认识多参照上述病证。笔者总结十余年的临床经验 ,并结合现代病理学研究成果 ,依据“三补一活”法创制的健骨颗粒 ,经临床应用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三补一活”法 ,即滋肾阴 ,补肾阳 ,益气血 ,活血化瘀。中医学认为 ,肾藏精 ,主骨 ,生髓 ,精髓可以化生为血。肾中精气不足 ,即肾阴虚 ,则骨失濡养、滋润 ;肾阳虚 ,则骨失推动、温煦 ;肾精亏 ,无以化生气血 ,气血虚 ,则骨之生…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外科疾患的認識和治疗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如痈、疽、发背、疗疮、对口、瘰瀝、瘿瘤、疥、癣等。这些外科疾患,在我国厉代的中医文献中均蘊藏着丰富的医学理論和宝貴的治疗经验,尤其对于痈疽的認識和治疗更有所阐发,故将痈疽作为探討的重心,就管见所及,臚列于后,欠妥之处,尚冀同道指正。(一)中医对(?)疽病名之确立痈疽系中医外科部分疮疡之总称,亦系外科中之大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着广泛的記载,如黄帝內经中就載有猛疽、天疽、甘疽、米疽、銳疽、骨疽、肉疽、股陘疽及頸痈、疵痈、厉痈、脫痈等十三个名称;又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论又載有緩疽、瘭疽、行疽、风疽、水疽、肘疽、禽  相似文献   

7.
“疗”是一种局部感染的化脓性炎症,根据祖国医药文献所描进的症状来看,它的范围似乎较广,可能包括癤、癰或癰的一部份,瘭疽、坏疽的一部份,皮肤炭疽,及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等症在内,我现在不过就医宗金鑑、外科正宗、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四部书里提出一些来加以归纳,以期说明所谓“疗”,大体上有哪些症群,和治疗的一般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最为合适,属“疫毒”范畴。“艾毒”之“艾”取自艾滋病病名,艾毒之“毒”,包括疫之为毒、邪之甚为毒,邪结化毒、致病特点与“毒邪”相符等内涵。艾滋病的中医病名称为“艾劳”较符合客观实际。“艾劳”归外感类,属“疫病”范畴。“艾”取自艾滋病病名,“劳”为虚劳,明确了艾滋病元气亏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的基本病机,并有病深难治、预后不良之义。  相似文献   

9.
“脊椎结核”系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文献中,清代以前大都混合在阴疽、流注等疾病中论述,属“骨疽”的范畴。清代《疡科心得集》将本病纳入“流痰”之内,以后《医门补要》等书亦续有阐述,有缩足隐痰、肾俞虚痰、骨痨等名称。关于本病的成因,大多认为是由外感寒热之邪,内因五脏失调,阴寒凝结,气血瘀阻,结聚日久而致。治疗上一般均以消、托、补三法为主,即未溃宜消,已溃宜托,溃久不敛者宜补。且基于对本病系“阴寒凝结”之病理认识,用药多主温热。如消法中的阳和汤,托法中的神功内托散,补法中的人参养荣汤等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源于一种直接的感觉。甲骨文中的病名多是根据某一部位生理功能失常命名的,如疾首、疾耳、疾口、疾齿、疾自(鼻)等等。《说文解字》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中记录了许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流行病等,仅《说文解字·疒部》就解释了102个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说文解字·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是病痛或患病的表征;“疾,病也”;“病,疾加也” 〔1〕。英文用disease表达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脏病heart disease。从字源来说,dis 有“相反”之义,ease则为“安乐”之义,所以disease义为“不安乐”。从前指“不愉快的事情”,后来特指“疾病” 〔2〕。用disorder (dis + order) 表达身体、精神的“失调”,即轻微的疾病或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11.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12.
“癌”字我国古字书均不收载,此字仅见于我国古医籍中。最早在南宋《卫济宝书》中已有记载,其将“癌、瘭、疽、痼、痈”共称“痈疽五发”,与恶性肿瘤无涉。《卫济宝书》后不到百年,1264年宋·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中描述:“癌疮如眼,上高下深,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头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杨氏还观察到癌的好发部位,“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令人昏  相似文献   

13.
浅谈“司外揣内”与“黑箱”、“白箱”、“灰箱”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这种古老的对自然界的观察方法与近代控制论的“白箱”、“黑箱”、“灰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实质都是从整体上把握证的本质,从整体上认识和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活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脚气”理论在晋唐时期已较为成熟,在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较大转变,病机认识从以风为主导到以湿为主导,并且由于其病名、症状较多,出现与多种疾病混淆的情况。“脚气”非痿证、非厥证,属“风病”“痹证”范畴,病因为脾肾内伤,外感风湿、瘴气等邪气,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先中于足,脾肾内伤,湿气下注于足,发为脚弱、脚痛、足胫肿胀、呕吐心悸气喘(即脚气冲心)等症状,此类症状可独立出现,并伴有发热、身痛等,亦可同时出现,风、湿为其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5.
阴沁伟 《光明中医》1997,12(2):15-18
中医“脱疽”之我见阴沁伟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710001)中医之“脱疽”相当于西医之动脉闭塞性疾病,这里指的主要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个病在发病的早期中医无确切的名称,后人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特点而常常归属于“筋病”或“痹症”的范围。在疾病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古籍所载“高粱之疾”颇似今之代谢综合征,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为“高粱之疾”主要病机,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亦为“消瘅”、“胸痹心痛”、“眩晕”等病证之因,也有医家认为“高粱之疾”及其相关病变与肝失条达、痰湿瘀血内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风”在古医籍中作为病邪及病因的名称,在《素问》中就有专篇论述。“风”病与肝相关,作为病名,接受了外风与内风的特点,使用广泛,后世有很大发展。以“风”名病,具有起病或发作急剧、症状鲜明、病情多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实”和“虚”在中医中出现广泛,如“实证”、“虚证”、“实热”、“实寒”、“虚热”、“虚寒”、“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不仅在病名中,而且在其他的句子里也经常出现。目前,“实”和“虚”主要有如下几种英译法:(1)把实译为sthenia...  相似文献   

19.
叶莹 《河南中医》2009,29(4):402-406
目的:探讨“痰”、“饮”的致病特点及常见兼证。方法:通过人工查阅和网络查询相结合的方式,从篇名或关键词入手,搜集整理了建国以来50余种主要的中医药期刊中有关报道2600篇,按现代医学系统将从痰饮论治的疾病进行分类,每一个系统建立一个EXCEL表格,在表格中又按现代医学病名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结果:2600余篇有关从痰饮论治的临床报道中,从“痰”论治的2100余篇,涉及350种疾病;从“饮”论治的350余篇,涉及100余种疾病。结论:“痰”、“饮”致病十分广泛,“痰”与“饮”在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方面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0.
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斑狼疮 (以下简称LE)属于风湿病学科范畴 ,在现代医学中风湿病学仅有 60多年的历史 ,而红斑狼疮 (以下简称本病 )作为完整的病名概念传入我国也只有数十年。因此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系统研究尚为粗浅 ,在浩翰的中医典籍中也没有一个相应的病名 ,不像“肺痨”与“肺结核”相对应 ,“消渴”与“糖尿病”相对应那样 ,能很容易的找到一个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本病定为皮肤病的“红蝴蝶疮” ,但这只能较形象地说明本病的面部蝴蝶样皮损 ,不能概括本病的全貌。笔者经过大量查阅中医文献及对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