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对氧磷酶I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50例经肝穿刺确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水平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入院前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为(142.0±31.3)U/ml,治疗4周后(161.0±30.9)U/ml;对照组(189.0±35.2)U/ml。两组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经过4周的治疗后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变化提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病情的转归,动态监测血清对氧磷酶I浓度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分别检测32例正常人(鲜血员)、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9例肝硬化(Child-Pugh B级)、37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CR1浓度,并采用OLYMPUS5400生化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分别检测被测人群血清CHE、PT和PA等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正常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Child-Pugh B级)患者和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清sCR1浓度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肝硬化(Child-Pugh B级)血清sCR1浓度与血清CHE变化呈负相关(r=-0.90)。结论:血清sCR1浓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变化,是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明 《药物与人》2014,(1S):51-5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阿德福韦酯治疗。统计、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和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阿德福韦酯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HBV—DNA、HBeAg转阴率及HBeAg/liBeAb转换率,且能更好的恢复患者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病原学检测确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测定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慢性中,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明显高于慢性轻型患者;HBV-DNA阳性的患者,血清TNFα的含量高于阴性者。结果提示,测定血清TNF-α有助地估计乙肝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其改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使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组(1.0g.d-1)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疗效较好;思美泰2.0g.d-1组黄疸下降幅度较1.0g.d-1组明显(P<0.05)。结论:S-腺苷蛋氨酸可有效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血氨(NH3)、甲胎球蛋白(a-FP)的变化规律,作者检测了23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ChE、NH3、a-FP,同时也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以评价前者的临床意义,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功能指标用于诊断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肝病组,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于院内接受体检的140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化检验,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及肝病组中不同类型疾病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蛋白(TP)等生化指标水平,分析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的检测结果,并计算不同生化指标诊断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肝病组患者AST、TBiL、ALP、ALT水平均高于健康组,CHE、ALB、TP水平均低于健康组;肝硬化组患者AST、TBiL、ALP、ALT水平均高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且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高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肝硬化组患者CHE、ALB、TP水平均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且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低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均P<0.05);各项生化指标对肝硬...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06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恩替卡韦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43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76.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轻微,经调整用药后消失。结论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给予川芎嗪联合查复方甘草甜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及甘利欣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7.47±5.66)d、(38.93±5.67)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及临床症状的消失均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前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着病情越重,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越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与慢性肝炎轻度和中度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通过对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袁鹏  李毅  李荫桂  吕枫 《职业与健康》2012,28(3):317-318
<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指标,也是输血前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三部(生物制品)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HBsAg诊断试剂盒(酶联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精细胞内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及拉米夫定对精细胞内HBc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的乙肝患者62例为乙肝组,22名HBV指标全部阴性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精细胞内的HBcAg;乙肝组同时检测血清HBVDNA。[结果]精细胞HBcAg定性检测阳性率,乙肝组为96.77%(SHBc1≤2.5者7例。2.6~4.9者18例,≥5者37例)。22名健康对照均阴性。乙肝组中,精细胞HBcAg的表达及其高度表达者所占比例,血清HBVDNA高者高于血清HBVDNA低者(P〈0.01)。精细胞HBcAg定量值,乙肝病人拉米夫定治疗的23例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1),未治疗组10例高于治疗组治疗后(P〈0.01)。[结论]乙肝患者精细胞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相关.拉米夫定治疗可减少精细胞内HBc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低血糖患者和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间接测热法,使用CCM-D营养代谢测定系统测定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REE)、呼吸商(RQ)及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底物的氧化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C肽、皮质醇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REE为(1397.1±452.6)kJ/d,显著低于静息能量消耗预计值(1532.7±277.9)kJ/d(P=0.033);糖氧化率和RQ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8.5% vs 56.9%,P=0.002;0.78±0.06 vs.0.86±0.04,P=0.000),脂肪氧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8% vs.20.1%。P=0.000)。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糖氧化率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9±2.6)ng/ml强(159.8±35.7)ng/ml,P=0.000],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2±10.9)μIU/ml vs (10.6±7.3)μIU/ml,P=0.034]。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与血清IGF-1、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且空腹血糖水平与糖的氧化利用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孙继兴  杨雅静  赵刚  尚艳霞 《职业与健康》2010,26(17):2030-2031
目的测定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cystatinC)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PENIA)测定15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ystatinC浓度,同时测定血清中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ystatinC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ystatinC浓度与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定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ystatinC浓度能早期发现潜在的肾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改变,灵敏度高于其他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赵京津 《职业与健康》2010,26(14):1585-158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9名健康人的血清中IL-6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中IL-6水平为(53.48±16.12)p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31±0.56)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6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郭炜  张倩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42-1343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51例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分析其治疗过程中CD4+/CD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48周出现血清学应答者CD4+/CD8+比值较无出现血清学应答者高;HBeAg阴性者出现病毒学应答者CD4+/CD8+比值较无出现应答者高;两组出现应答患者48周后CD4+/CD8+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患者中,出现应答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同时探究其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77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临床特征分为六组:慢性HBV携带组(102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211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236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114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2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9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HBsAg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V DNA定量,血清HBsAg和HBV DNA需要经常用对数转换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HBsAg定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慢性HBV携带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7.80(6.69 ~ 8.32)、7.11(5.42~8.27)、6.57(5.66 ~ 7.53)、6.38(4.39~ 7.40)、6.22(4.84~ 6.91)、6.13 (5.48~7.0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sAg定量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4和0.390,P<0.01).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的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0.416,P<0.01);监测年龄≥40岁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血清HBsAg定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不同,血清HBsAg定量与患者HBV DNA水平和年龄相关,临床上应重点监测年龄≥40岁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血清HBsAg定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07—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病毒性肝炎病例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方法运用SPSS 20.0、SAS9.1.3软件对2007—2012年肝炎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4.64/10万,2007—201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起呈上升趋势。45.83%(77/168)的病例发生在1—4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00∶1,以40~59岁人群为主,占59.76%(92/168)。分型监测显示乙型肝炎发病位居首位,占43.45%(73/168);其次为戊肝,占38.10%(64/168)。结论近年来,黄浦区病毒性肝炎发病呈稳中有降趋势,乙肝和戊肝所占比重上升,肝炎防制工作在继续巩固甲肝低发病率的同时,重点应加强乙肝、戊肝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永民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225-2227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2009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84例中男性120例,占65.22%;女性64例,占34.78%;男女性别之比为1.88∶1。60岁~组男性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58.07/10万。肝炎型别构成比以乙型肝炎(乙肝)为主占78.8%。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最高,构成比为58.7%。时间以1月份最高,发病率为11,18/10万,冬春季高峰较明显。结论小年龄组发病率低说明甲(乙)肝疫苗接种产生效果,今后防治重点仍应放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甲肝疫苗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做好个案调查及集体单位首发病例的调查处理,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lit2蛋白水平,以及其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某院感染病科2014年2—7月住院及门诊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慢性肝炎组)患者、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纳入研究,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再细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比较血清中Slit2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7例(其中慢性肝炎组93例、慢性重型肝炎组64例)和健康志愿者10例(健康对照组),3组之间Slit2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6,P=0.004),慢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Slit2蛋白分别为(4.90±1.07)ng/mL、(3.09±1.00)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10±0.60)ng/mL](均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慢性重型肝炎未恢复组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为(1.88±0.67)ng/mL,低于慢性重型肝炎恢复组[(2.96±1.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P=0.0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与PTA呈正相关(r=0.33,P0.05);与TBIL水平、ALT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0.32,均P0.05)。结论血清Slit2蛋白水平是反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低水平Slit2预示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