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早报告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性的,是1910年Nocht等报告在巴西发现对奎宁(quinine)产生抗药性。以后又发现对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产生抗药性。60年代初期,在哥伦比亚、南美洲、泰国和东南亚地区又分别报道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Chloroquine)产生了抗药性。其后,抗氯喹虫株出现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同时,产生抗药性的药物也不断增多。我国自70年代以来,已先后证实粤、桂、滇、黔、闽、苏,皖、豫等八省(区)均有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存在,其中尤以海南岛和云南南部地区最为严重。海南岛近年还出现了恶性疟原虫对喹哌(Piperaqui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疟原虫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疟药物大部分已产生程度不同的抗药性。研究药物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对研制新型抗疟药、降低抗性产生速率以及对抗性实施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氯喹作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最为有效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产生对氯喹的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二十年来对氯喹作用机制和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讨论近年来有关氯喹抗性产生相关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即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与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氯喹作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最为有效的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对它产生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氯喹可用于疟疾的周期性预防疗法。本文综述了氯喹抗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周期性预防疗法(Intermittent preventive treatment,IPT)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1994年8-9月,以体外微量法,测定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氨酚喹、甲氟喹及奎的敏感性,ID50分别为170、610、84、88、1186nmol/L。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氨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75.0%、73.7%与80.0%。未发现对甲氟喹、奎宁有抗性、测定显示,当地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对派喹和氨酚喹均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便于进行疟疾疫苗保护性观察及建立恶性疟原虫克隆株的需要,对虫库保存的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进行某些生物特性鉴定。通过体外培养条件变更以观察现存FCC1/HN分离株恶性疟原虫的生长特性,以体外微量法测定该株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及用套式PCR/RFLP分析方法对该株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现存FCC1/HN株恶性疟原虫对体外培养条件适应性强,对氯喹高度敏感,DHFR基因的第108号编码为AAC突变型。建议对虫库保存的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的生物活性定期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6.
抗性恶性疟疾的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扑灭疟疾的计划已实施了四十多年。然而现在尚有两亿人口受到疟疾的危害,尤其是恶性疟疾,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寄生虫传染病。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东南亚泰柬边境及六十年代初在南美发现了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现在已波及亚洲、非洲、南美洲等许多地区。近年来又发现抗氨酚喹、奎宁、法西达、甲氟喹等多重抗性恶性疟原虫株。海南岛也出现多重抗性的恶性疟原虫株。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疟原虫尤其是恶性疟原虫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是有效治疗疟疾面临的主要问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高水平抗性使许多国家把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作为一线抗疟药。随着该药的使用,恶性疟原虫的抗性迅速发展。各疟区已有使用该复方治疗失败的报道。本文综述该复方抗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促使抗药性产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抗氯喹恶性疟的概念能在正常杀灭或抑制其同种疟原虫增殖的氯喹浓度中继续存活并繁殖的恶性疟原虫称为抗氮喹株恶性疟原虫,由它引起的疟疾即为抗氯喹恶性疟。这些抗性株的出现,目前认为是由于核基因自发性突变,并在药物作用下自然选择的结果。同位素标记的实验表明,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氯喹有一浓集机制,而感染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的病人的红细胞浓集氯喹的浓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 Pfmdr1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mdrl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是否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有关。方法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drl基因中含有第86位和1246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结果45个样本中,Pfmdrl基因第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点突变,即86位密码子是Asn而非突变型的Tyr;Pfmdrl基因发生D1246Y突变的样本有3个,其中1个是抗性株,2个为敏感株。结论我国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与Pfmdrl基因的多态性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cg2基因ω重复区多态性与氯喹抗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套式PCR技术特异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cg2基因ω重复区,并对部分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均可扩增得到cg2基因ω重复区,大小约在180bp至550bp之间。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cg2基因ω重复区多态性与氯喹抗性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氯喹敏感和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及其二联用的敏感性。方法 运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氯喹敏感株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及青/克联用的ID50分别为2.8、3784.7及6.4/2046.6nmol/L;抗性株原虫对上述药物的ID50分别为8.1、1652.1及2.35/1409.4nmol/L。结论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克林霉素无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克林霉素联用在体外测定中,其抗疟作用对抗性株明显优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12.
黄芳  冯晓平  周水森  汤林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397-1398,1420
目的验证富组蛋白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Histidine—Rich Protein 2 Double—Site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HRPII—ELISA)在恶性疟原虫体外敏感性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运用HRPII-ELISA测定氯喹、咯萘啶、青蒿琥酯、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等五种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氯喹抗性株的体外敏感性,并对所测得的量效曲线(dose-response curves)及50%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WHO推荐的Rieklnann体外微量法比较。结果HRPH—ELISA法测定的五种药物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的IC50值依次为4.7nmol/L、2.90nmol/L、3.38nmol/L、4.64nmol/L、2.72nmol/L,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IC50值依次为110.4nmol/L、3.85nmol/L、4.39nmol/L、3.90nmol/L、3.27nmol/L;同时,将上述结果与体外微量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R2=0.96,P〈0.001,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HRPII—ELISA法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药性是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疟疾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在南美洲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已陆续有所报导.我国台湾、海南岛、云南等地也有所发现.我院于1980年3月发现1例恶性疟患者反复发作3次住院治疗,证实  相似文献   

14.
1979-1984年,在粤、桂、滇、黔、闽、苏、皖、豫八省(区)协作下,开展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调查,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体内试验28天法及体外微量测定法。用体内法调查20个县,其中13个县证明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海南岛调查4个县,均发现有抗氯喹病例。共测定90例病人,有抗性者74例(82.2%),其中Ⅲ级抗性占35.1%。云南南部调查4个县,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存在于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抗药性基因1 (pfmdr1)和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和pfcrt基因被认为是氯喹抗性相关基因。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主要疟疾流行区不断出现抗药性恶性疟原虫株,为寻找治疗抗药性疟疾的替换新药,我们做了芜荑亲脂性提取物丙(C)的三个组分对于抗药疟原虫株的效应观察,通过动物疟疾模型证实前述三个组分能抑制抗氯喹株鼠伯氏疟原虫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有苗头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有希望为临床提供一种对于抗药性疟原虫株所致疟疾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了抗氯喹株及氯喹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在代谢方面的差异。纯分离的疟原虫经Disk-电泳分离后,用乳酸脱氢酶活力染色,氯喹敏感株疟原虫可见两个主带,抗氯喹株疟原虫只呈现一个主带。经SDS一电泳分离的标本以硝酸银染色后,氯喹敏感株疟原虫的蛋白分带显著多于抗氯喹株疟原虫,提示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后,在代谢方面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RC)株和敏感(N)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552bp)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Northern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对宿主肝脏CY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为氯喹抗药性疟原虫可加速宿主氯喹代谢的抗药性假说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自1961年发现恶性疟的抗氯喹虫株以来,抗药性疟疾日益增多,有的地区已严重到必须改变常规治疗的地步。因此,除了积极发展新药之外,还应当重视联合用药,力求更合理地利用现有药物,使之发挥更有效的抗疟作用,并防止产生抗药性。一、疟原虫的抗药性及其特点 (一)疟原虫可产生抗药性的药物已经证实,恶性疟原虫对几乎所有的抗疟药都能产  相似文献   

20.
有关鸟类、爬虫类、灵长类以及人类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的超微结构络续已有报道。但是至今有关我国海南岛人类恶性疟原虫超微结构的报道尚不多见。我们把这株疟原虫取名为FCC—1/HN。它的超微结构与上述各种类型的疟原虫略有不同之处。本文先就本株疟原虫滋养体的超微结构作如下报道,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