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新的脑功能成像方式.属于弥散成像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揭示常规磁共振检查所不能发现的病变.并可用于显示脑白质内神经传导束的走行方向,是目前用于评价脑白质发育、诊断脑白质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这一新的成像方法的原理、概念及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造成广泛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缺陷。弥散成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以通过神经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特性,定量反映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各种病变。本文主要对弥散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应用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新的脑功能成像方式,属于弥散成像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揭示常规磁共振检查所不能发现的病变,并可用于显示脑白质内神经传导束的走行方向,是目前用于评价脑白质发育、诊断脑白质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这一新的成像方法的原理、概念及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张倩  夏永华 《现代保健》2013,(8):122-123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DTI利用水分子扩散原理,通过评估水分子在体内的三维弥散状态,显示纤维柬在脑实质内的走行,并通过对比纤维束走行的改变反映,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是中老年致死及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日趋成熟。现就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情况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改变,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DTI检查。测量默认模式网络各种子点的FA值及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的FA值。结果 AD组默认网络各脑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联络系(双侧扣带束前、后部)、连合系(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投射系(内囊前、后肢)的感兴趣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老龄化组相比,弥散张量成像存在着特殊改变,能够为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有效的功能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痉挛型脑瘫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医院初次住院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33例患儿为研究组,与之年龄配对的33例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颅MRI平扫和DTI检查,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研究组在我院行综合康复治疗一年后复查上述两项检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髓鞘发育存在一定规律,前者各部位FA值低于后者.研究组治疗后FA值较治疗前有增长.除了胼胝体膝部其余部位低年龄组FA值增长幅度大于高年龄组.结论:DTI能客观反应婴幼儿白质纤维束发育情况及髓鞘化规律,动态监测FA值为患儿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女性中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10年生存率可达60%,早期乳腺癌得到有效治疗后,存活率可达80%,早期发现并积极进行临床诊治非常重要。本研究分别以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MRS)、T2*加权灌注成像(T2*-weighted perfusion weightedimage,T2*-P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为关键词,检索2015-01-2019-01中国知网、万方及PubMed数据库发表的文献,纳入标准:(1)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2)磁共振技术在乳腺病变中应用。排除标准:(1)综述、重复发表的文献;(2)非乳腺病变诊断。最终纳入并分析29篇高度相关文献。DCE-MRI、DWI、MRS、T2*-PWI和DTI从血流动力学、细胞分子学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判断病变良恶性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还可以对术前及预后进行评估。多参数核磁共振对乳腺占位良恶性及术前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依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将患者分成三组,在患者起病后的不同时期,发病后3 d内(急性期)、发病后8-14 d(慢性早期)、发病后30~60 d(慢性期)依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级别皮质脊髓束损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在不同时期,B、C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准确定位梗死灶,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常人脑部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不同弥散方向个数时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平均扩散系数的异同。方法应用相控阵神经血管线圈,随机选择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DWI成像检查和6、15、25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各取得数据1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头颅常规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然后,用DTI分析软件DtiStiduo 2.4对获得的弥散加权像和弥散张量图像进行处理,得到DWI的平均ADC图像,DTI的张量的导出量——张量的特征值λ1、λ2、λ3,各向同性指标ADC、Trace(MD)的图像。对得到的每个研究对象相应图像中选取10个感兴趣区进行测量,得到相应的参数数值。结果 DWI(X、Y、Z三个方向正交扩散梯度)和6、16、25个扩散梯度方向的DTI所获得的ADC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579);DWI、DTI的ADC值和MD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弥散成像中DWI和DTI中得到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可作为临床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王笑  牛家玲  王罗羽  王辉  孙振涛  王玫 《健康研究》2022,42(1):98-100,1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诊断脑梗死后继发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3例脑梗死后继发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3天内(第1次)、第14天(第2次)行DTI检查,测量患侧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分析.方法:选取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组,21例)和慢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慢性组,3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DTI扫描,测量病变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对侧分数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弥散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4,(5):108-108
<正>研究发现,神经根若被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压迫,在扩散张量图像上表现为神经根纤维束的截面积减小,纤维束发生断裂及聚拢,无法显示分支。中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欣博士所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关于"Scanning pattern of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spinal nerve roots"的研究,首次将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用于评价神经根功能,建立了弥散张量成像显示神经根的扫描模式和神  相似文献   

14.
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 ,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DWI中获得DTI ,然后再从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 ,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DWI中获得DTI ,然后再从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又称多普勒心肌成像(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DMI)是近十年来开发的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1992年由MeDicken等提出,随后被应用于临床分析心肌的活动与功能。DTI可选择性地实时显示心肌运动的方向与速度。为定量分析心肌运动及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弥补了传统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WB-DWI)是近年来磁共振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全身扫描,并利用新技术如3D-MIP重建和黑白反转,能够将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以三维的效果显示,  相似文献   

18.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由于神经解剖学习难度大,且所学基础知识难以在临床工作中得以应用,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中形成了“神经病学恐惧症”。传统教学中,神经解剖教学多使用平面解剖图谱作为教学工具,教学效果差。近年来逐渐出现手机或电脑应用软件提供三维神经解剖图谱,但仍无法全面清晰地显示各皮层区域、核团之间的纤维联系,纤维形态、走行和途经结构等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脑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通过检测脑组织中水分子弥散运动,显示活体脑组织中神经纤维束的磁共振技术,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检测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病变。通过数据处理,脑弥散张量成像可以良好地显示神经纤维束、皮层区域、神经核团实际的解剖形态和位置关系,并以立体的形式展示,这一技术所展示的图像符合实际解剖形态和关系、同时具有灰质和白质结构,并且可以立体多角度展示解剖结构,有助于解决当前神经解剖教学中的难点。本文总结了当前神经病学中神经解剖内容教学的难点,并探讨了脑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用于辅助神经病学中神经解剖内容教学的可能性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重要区域脑白质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特点。方法 对37例男性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和16例正常发育男童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扫描,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并分析孤独症组感兴趣区FA值与儿童智能发展水平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组的感兴趣脑区FA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组的左侧额叶FA值与智能发展水平有相关性(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The Childhood Autism Raling Scale,CARS)分级重度组比轻-中度组左侧额叶FA值更低(P<0.05)。结论 左侧额叶白质损伤可能参与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例生理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感兴趣区(ROI)、基于体素的图像分析技术(VBA)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和神经心理评估、头颅MRI平扫。13例受试者(高血压组7例、对照组6例)接受DTI扫描,所得DTI影像数据经与标准模板配准后,行全脑全体素分析及ROI,从而确定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有差异的脑区。结果高血压组右侧顶叶白质、左侧枕叶白质、右侧枕叶白质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MRI平扫T2加权成像及ROI比较,DTI联合VBA技术可以更敏感、更准确的发现高血压相关的脑白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