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二维整体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二维整体峰值应变指标在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特征.方法 35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轻度(14例)、中度(13例)及重度(8例)心力衰竭三组.28名健康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测量收缩期左心室的纵向峰值应变(LS)、径向应变(RS)和圆周应变(CS),分别计算三种应变的平均值作为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圆周应变(GCS);同时应用常规二维超声测量LVEF和左心室容积(LVEDV)等,比较各组间整体二维应变和心功能,分析GLS、GRS、GCS在不同心力衰竭组中的变化及其与LVEF的关系.结果 轻、中、重度心力衰竭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GLS、GRS、G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心力衰竭组间相比,随着LVEF的减低GLS明显减低,三组心力衰竭组间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心力衰竭组GCS明显低于轻度、中度心力衰竭组(P<0.05);但轻度与中度心力衰竭组间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心力衰竭组之间G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GLS与LVEF呈高度相关(r=-0.65,P<0.01)、GCS与LVEF有一定的相关性(r=-0.55,P<0.01).结论 GLS、GRS、GCS在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组中变化不同,GLS与LVEF的变化关系密切.GLS、GRS、GCS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心肌收缩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对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技术定量分析室壁运动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整体及局部心肌应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经冠脉造影证实的34例冠心病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的心尖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和心尖左室二腔观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峰值收缩应变及左室长轴总应变(GLS),二维双平面Simpson 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参数值,分析LVEF与GLS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各室壁自基底段向心尖段纵向应变逐渐增加,各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各节段均一分布的规律消失,各段室壁应变值高于正常对照组, 部分节段的应变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二维应变法以各室壁基底段的二维应变值≥-14结合室壁应变变化规律紊乱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其Youden指数为0.58, LV EF与GLS有良好的相关性(r=-0.429).结论 二维应变技术可准确测量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的应变,对早期识别心肌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是定量评价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超声新技术,可计算组织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位移及旋转等参数。本文就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全方向M型超声与二维应变评价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方向M型超声与二维应变技术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径向收缩不同步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对3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和2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同时行全方向M型和超声二维应变分析.选取全方向M型超声测定的左心室12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_m-12-sd)和最大差值(T_m-12-dif)、二维应变技术测定的左心室12节段径向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_(SR)-12-sd)和最大差值(T_(SR)-12-dif)作为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标.以正常对照组各测定指标的均数加上2倍标准差作为单侧97.7%上限值.心力衰竭组各测定指标大于该值判定为存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对两种方法评价心力衰竭组左心室不同步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心力衰竭组左心室12节段的T_m-12-sd、T_m-12-dif、T_(SR)-12-sd与T_(SR)-12-dif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T_m-12-sd与T_(SR)-12-sd,T_m-12-dif与T_(SR)-12-dif对心力衰竭组左心室不同步的检出结果有一致性(Kappa值:0.661、0.733).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与二维应变技术对左心室径向运动同步性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技术均能评价左心室径向运动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维应变成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时局部心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72例冠心病患者中非心肌梗死患者55例,根据LAD狭窄程度分组:A组(狭窄<50%)24例,B组(狭窄50%~75%)19例,C组(狭窄>75%)12例;17例心肌梗死患者为D组.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检测LAD参与供血的11个节段应变和应变率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各节段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与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牢(SRE)较高尖.B组与A组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部分节段测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组各相关节段S、SRS与SRE均显著降低.A、B、C组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D组SRA显著下降.A组SRE>/SRA>1,B、C、D组SRE/SRA<1.结论 二维应变成像可以敏感反映血流灌注减少引起的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下降,有利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2DS)技术定量观察非ST段抬高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心肌的应变和心室扭转,探讨不同透壁程度心肌梗死的多维形变特征。方法 观察对象包括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13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无室壁瘤形成患者(B组)41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室壁瘤形成患者(C组)8例和正常人(D组)30名。应用2DS分析获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周及3个月A、B、C组患者和D组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及扭转角度(Twist)。结果 术后1周A、B、C组 GLS、GRS、GCS、Twist均减低,且减低程度C组>B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时各组上述参数均得到改善,A组GRS、GCS最为明显,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 GLS、GCS虽有改善,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观察左心室多维形变指标能够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对判断病情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检测局部心肌功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67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将患者分为两组:病例组42例,冠状动脉狭窄≥70%;对照组25例,冠状动脉狭窄<50%.在冠状动脉造影前24小时进行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比较两组左心室心肌峰值纵向收缩期应变(Ss)和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SRe/SRa,及达SRe时间(T-SRe).结果 病例组狭窄≥70%冠状动脉所支配心肌的Ss、SRs、SRe和SRe/SRa均小于对照组心肌(P<0.001).SRs和SRe是冠状动脉狭窄≥70%的独立预测因子,且SRe <0.91预测冠状动脉狭窄≥70%的灵敏性为72.46%,特异性为89.65%.结论 二维应变成像可通过检测心肌舒张功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8.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通过标准二维成像测量应变的新方法.没有角度依赖性,能够简单、快速、可重复性定量评价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30例(冠心病组)和正常成人30例(正常组),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维应变、二尖瓣水平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基底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心尖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后室间隔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心尖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圆周峰值应变降低(P0.05);基底水平前室间隔、前壁,乳头肌水平前壁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心尖及瓣环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绝对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中左室整体扭转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相应节段心肌的应变及扭转运动已受到影响,应用二维ST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结合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检测27例心肌梗死患者静息状态和腺苷负荷状态下各节段全心动周期最大应变(εmax)、射血期峰值应变(εet)及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Rpeak sys),以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结果作为金标准将心肌各节段划分为存活组及非... 相似文献
11.
心肌应变率曲线评价心肌梗死局域舒张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等容舒张期局域心肌的应变率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7条健康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使用组织跟踪技术,分别采集结扎前和结扎后6 h连续3个完整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成像图,脱机分析左室18个节段长轴方向上心肌应变率曲线在等容舒张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病理解剖结果的关系.结果实验犬心肌梗死后受累节段局域等容舒张时间较正常节段相比明显延长(P<0.05);结扎前89%节段的局域等容舒张时间比整体等容舒张时间缩短;结扎后54%受累节段局域等容舒张时间较整体等容舒张时间延长,而只有10%的正常节段局域等容舒张时间较整体等容舒张时间延长(P<0.01).梗死区和相邻节段等容舒张期出现负向SR波.结论应变率成像能获得比传统方法更为丰富的心肌力与形变的信息,对评价局域心肌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在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5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活检12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排异反应0级为A组(n=10),急性排异反应Ⅰa~Ⅰb级为B组(n=8),急性排异反应≥Ⅱ级为C组(n=7).正常对照组为D组(n=30).应用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测量收缩期各室壁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对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二维应变应变率分析:A、B、C组与D组比较:室间隔基底段收缩期纵向应变、二尖瓣水平前间隔环向应变率、二尖瓣水平所有节段的径向应变均明显减低(P<0.05). 结论 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的径向应变能早期、敏感地反映出≥Ⅱ级心脏移植急性排异反应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变化,可以作为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左室局部心肌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只,制备急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10只.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4周、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LVIDd、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和左室质量(LVM).记录左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实验组大鼠检查结束后处死,取出心脏行TTC染色并计算梗死面积;VG染色观察心肌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结果 根据TTC染色结果将实验组大鼠左窀分为梗死心肌、梗死周围和远处心肌.术后1周VG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左室各节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沉着.与术前及同时期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大鼠于术后1周时梗死心肌、梗死周围及远处心肌的PRS、PCS均明显降低(P<0.01),并持续至第8周.与术后1周时相比,术后4周、8周实验组大鼠梗死心肌、梗死周围及远处心肌的PRS、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大鼠于术后4周和8周LVIDd、LVIDs及LVM明显增加,FS明显减低(P<0.05).二维应变测量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可定量评价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同血供区域局部心肌的功能改变,为无创性跟踪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进程提供了一种敏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6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和多支病变组34例,非冠心病患者3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测量颈动脉短轴方向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CS)及收缩晚期整体圆周应变率(CSr),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 (1)单支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整体CS(5.24%±0.84%)小于非冠心病组(5.69%±O.80%,P<0.05),收缩晚期整体CSr[(-0.33±0.07)s-1]大于非冠心病组[(-0.38±0.09)s-1,P<0.05],多支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整体CS(3.65%±0.58%)小于非冠心病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收缩晚期整体CSr[(-0.25±0.06)s-1]大于非冠心病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2)Pearson相关分析示:收缩晚期整体CSr与Ger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09,P<0.05),收缩期峰值整体CS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485,P<0.01);(3)收缩期峰值整体CS与收缩晚期整体CS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及0.777,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且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相关,颈动脉弹性指标CS及CSr有可能成为评价冠心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检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整体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探讨其评价颈动脉弹性及其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5例心内科住院患者,根据Framingham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测量各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CS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并对CS加以脉压差校正(CS/PP),比较各组的CS、CS/PP和IMT,并对CS、CS/PP和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S、CS/ PP、IMT在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危组和高危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CS在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P=0.57).CS/ PP在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S/PP与IMT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0.33,P<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可以反映颈动脉的弹性变化,IMT和CS可以分别从结构和功能上评价颈动脉硬化,二者的结合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动脉硬化的亚临床状态,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心尖四腔心和心尖两腔心切面,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技术测量室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的基底段和中段收缩期峰值应变(S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术后7d和3个月随访观察LVDd、LVEF、Ss和SRs的变化。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尖瓣成形术组术前ss和SRs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d部分节段Ss和SRs值增高(P〈0.05);术后3个月所有节段Ss和SRs值均有明显增高(P〈0.01),LVDd值减小(P〈0.05),LVEF增加(P〈0.05)。结论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够早期准确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室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The nonstationary variation in the noise performance of the cross-correlation-based strain estimator due to frequency-dependent attenuation and lateral and elevational signal decorrelation have been addressed theoretically in recent papers using the strain-filter approach.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corroboration of the nonstationary effects on the strain estimation results.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strain estimate deteriorates with lateral position in the elastogram, due to the lateral motion of tissue scatterers, and with depth, due to frequency-dependent attenuation.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best strain-estimation noise performance is obtained in the focal zone of the transducer and around the axis of symmetry of the phantom. (E-mail: tvarghese@facstaff.wisc.edu) 相似文献
18.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存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存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于基础状态和恢复灌注24 h后对各组大鼠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二维图像,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并采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_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_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和室壁增厚率(TR).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心脏行左心室乳头肌短轴TTC染色并计算节段心肌的梗死面积(AN).以TTC染色作为金标准,ROC曲线分析上述二维应变及TR参数评价梗死节段的准确性.结果 ①与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及假手术组术后相比,心肌梗死组术后的LVID_d和LVID_s值均明显增加,FS、EF和前间隔TR值均明显降低(P<0.05);②与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及假手术组术后相比,心肌梗死组术后的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后侧壁和后间隔的PRS及PCS值均明显减低,心肌梗死组术后前间隔、前壁和前侧壁的PRS及PCS值明显低于其他节段(P<0.05);③以TTC染色所得节段心肌AN>50%为梗死节段,ROC曲线分析显示PCS为判断梗死心肌的最佳指标,PCS值为临界值(-6.14%)时诊断梗死心肌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90.91%.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准确量化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人运动负荷试验前后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差(DCS)的改变,研究应变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40名,应用超声三维应变技术于运动负荷试验的基础期、峰值期和恢复期,分别测量左心室基底水平等容收缩末期、射血末期和等容舒张末期室壁各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环向应变(EN-CS)、心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EP-CS),并计算DCS。结果(1)运动后,受检者收缩压增高,心率和心率血压乘积(RPP)增加,运动前后上述参数分别为(112.80±10.10)和(143.80±23.20)mm Hg(1 mm Hg=0.133 k Pa),(71.70±9.30)和(157.82±13.60)次/min,(6 256.28±986.73)和(15 545.15±2 733.42)mm Hg·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80、570.34、289.10,P均〈0.01)。E峰、A峰、e峰、a峰及E/e比值在运动前后呈现先增大,恢复期减小趋势,运动前后上述参数分别为(0.87±0.15)和(1.29±0.23)m/s;(0.42±0.08)和(0.97±0.27)m/s;(0.22±0.02)和(0.24±0.05)cm/s;(0.13±0.02)和(0.14±0.06)cm/s,4.01±0.55和5.68±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9.11、104.76、19.13、9.76、31.58,P均〈0.01)。(2)在等容收缩末期,DCS在试验各阶段先减小后增大,等容收缩分别为(-0.77±1.81)%、(0.17±2.70)%和(-0.39±1.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P〉0.05);舒张末期分别为(-11.54±4.89)%、(-6.23±8.28)%和(-10.28±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6,P〈0.01);射血末期,DCS在试验各阶段变化不明显。(3)在等容舒张末期,DCS与收缩压、心率、RPP呈正相关,与E/A、e/a呈负相关(r=0.222、0.319、0.310、-0.203、-0.231,P均〈0.01);在等容收缩末期,DCS与心率呈正相关,与E/A呈负相关(r=0.223、-0.328,P均〈0.05);在射血末期,上述参数间无相关性(r=0.078、0.092、0.095、-0.113、-0.095,P〉0.05)。结论 DCS主要发生在等容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末期,可反? 相似文献
20.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正常人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局部心肌运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观察正常人等容收缩期局部心肌纵向应变特点。方法 采集27名正常人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获得等容收缩期应变曲线,计算等容收缩期出现正向应变(ε+IVC)曲线的心肌节段数及其检出率,分析最大负向应变(ε-IVC)、ε+IVC检出率、ε+IVC峰值在各水平(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各室壁(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前间隔)心肌间的差异。结果 正常人等容收缩期的应变曲线以绝对值逐渐增大的负向应变曲线最为多见,ε-IVC的绝对值从基底段至心尖段递增,后壁、后间隔、下壁均小于前壁、侧壁、前间隔,除后间隔和下壁与前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89%的节段出现正向应变曲线,其中基底段心肌比心尖段心肌多见,后壁、后间隔、下壁心肌比前壁、前间隔、侧壁心肌多见,除下壁与侧壁和前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心肌是有形变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等容收缩期心肌的形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