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综合外科手术方法对其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患者分别旅行脊髓切开减压 自体周围神经匀浆 动力泵GM1持续注入,带血管蒂的肋间神经与腰骶神经根吻合、闭孔神经—阴部神经吻合、胚胎脊髓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及讨论。结果 3例颈髓损伤术后足趾出现自主运动;1例闭孔神经—阴部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可控制小便,阴茎勃起并能完成性生活。结论 脊髓损伤病人通过神经桥接 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应用有望像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一样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截瘫后下肢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截瘫后下肢神经的病理改变。 方法:(1) 将实验犬的脊髓从T11-12平面完全横断,分别于第3,6周取出下肢主要神经干,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形态学改变;(2) 在给陈旧性截瘫患者行肋间神经转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马尾手术的同时,切取腓肠神经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实验犬的下肢神经未见明显变性,截瘫患者的腓肠神经组织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T11以上脊髓损伤截瘫后,下肢神经无明显变性。  相似文献   

3.
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感觉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重建胸腰段脊柱骨折所致感觉平面位于T9 ̄11脊髓节段安全性截瘫患者的臀、股外侧和外阴、股内侧区皮肤感觉功能。方法:6例截瘫患者均为男性,磁共振检查证实脊髓损伤达T10 ̄11。切除截瘫平面以上1 ̄2个节段的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一般为第7/8或8/9肋间神经),带肋间动静脉转位经皮下隧道引至腹壁外侧,与切断的髂腹股沟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远端用移植的腓肠神经桥接吻合。结果:6例均恢复了大粗隆及臀、股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9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9例患者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经6~24个月随访,其中8例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1例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略差.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肋间神经与腰骶神经根吻合治疗截瘫的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患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2例脊髓损伤患实施肋间神经与腰骶神经根吻合手术,通过心理疏导、病情、感觉运动、引流管的观察,采取肢体功能恢复的训练和防治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12例患中经治疗护理,心理障碍消除,防止及延缓了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2例感觉运动恢复明显,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手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陈旧性截瘫患重建屈髋迈步功能,以带血管肋间神经与支配髂腰肌的腰神经根进行束间缝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髂肌、腰大肌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腰大肌支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肌支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从背侧手术入路将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合,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支吻合,以期髂腰肌重新获得神经支配,可使截瘫患恢复屈髋迈步功能。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后的电生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后的神经肌电改变.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切除L2段脊髓0.5 cm.一周后切断右侧L1和L2神经根,其中实验组(A组)行神经根移位术即L1神经根近端和L2神经根远端吻合;对照组(B组)仅行L2神经根原位吻合.术后12周行神经肌电生理检查,观察两组动物股四头肌神经肌电变化.结果术后12周电生理检查表明A组右侧股四头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明显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有所恢复,而B组无改善.结论神经根移位术能重建脊髓损伤后的反射和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截瘫肢体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重建陈旧性截瘫患的迈步功能。方法 切取截瘫平面以上的2-4条正常肋间神经及伴行的肋间动、静脉,切断其远端,将近端游离至肋提肌外缘处后经肌下遂道转移至椎管,分别与两侧选择性的腰1、2或腰2、3神经根的神经束或束组在硬膜内或硬膜外用8-9个0无损伤针线相吻接。如果肋间神经长度不够,则取相应长度的腓肠神经剪成2段后一端与肋间神经端端束、外膜联合缝合,另一端分开束组后与部分切断的腰1、2或腰3、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缝合。结果 23例经术后3.5(2-11)年的随访,18例恢复了迈步功能,可带支架扶拐行走;21例恢复了大腿的部分感觉功能。结论 该方法可重建部分截瘫患的迈步和部分感染功能。  相似文献   

9.
侯春林 《当代医学》2000,6(11):31-31
如何改善截瘫病人的膀胱功能,恢复截瘫病人的可控性排尿,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1995年以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工作,初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我们开展了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术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研究;将12只家犬,制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并根据骶神经切断方式分成4组。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学观察,记录骶神经根切断前后各项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选择性切断犬S_1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外伤性截瘫(包括地震伤截瘫)患者寻找一种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以恢复其下肢的部分运动功能。我们选择四只健康的狗,施行肋间神经与股神经根吻合术,用以代替损伤部脊髓的功能。观察了肋间神经与股神经根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情况和其功能的恢复。有一只狗获得了成功。实验证明,肋间神经与股神经吻合时,只要吻合妥善,即可使肋间神经与股神经根相接,而恢复后肢的部分运动功能。本实验为脊髓损伤所形成的完全性截瘫病人施行肋间神经与股神经吻合术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从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不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极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骶神经对下尿路的支配及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S2?S4神经根对膀胱、尿道及阴茎主要支配分布及功能影响,为高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电刺激家犬S2?S4神经根,观察记录逼尿肌、括约肌收缩状况,膀胱压力变化及阴茎勃起状态,并对其运动诱发电位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电刺激S2神经根引起的逼尿肌运动诱发电位峰值及膀胱压力变化可达到正常的60%,电刺激S3神经根引起的括约肌运动诱发电位峰值可达正常的57%,电刺激S4神经根可使犬阴茎勃起程度较高。结论:S2?S4神经分别为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及阴茎的主要支配神经。此对于进一步重建和恢复截瘫后下尿路功能且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功能损害,奠定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联合常规运动疗法、高压氧、针灸治疗胸腰段脊柱外伤并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段脊柱外伤合并不全瘫患者30例,均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采用PNF联合常规运动疗法、高压氧及针灸治疗;B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高压氧及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评分、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A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评分、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比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PNF联合常规运动疗法、高压氧、针灸治疗脊柱外伤并不全瘫患者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脊髓损伤后尿动力学改变及P2X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后尿动力学,和P2X3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骶上脊髓损伤组、骶下脊髓损伤组。采用脊横断法制备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四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2X3表达情况。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下脊髓损伤组组明显升高,骶下脊髓损伤组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骶上脊髓损伤组组P2X3表达较对照组、骶下脊髓损伤组组明显升高,骶下脊髓损伤组组P2X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骶上脊髓损伤组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骶下脊髓损伤组组为逼尿肌反射无力,膀胱逼尿肌P2X3表达增高可能是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肋间神经移植加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肋间神经移植加NGF、BDNF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OE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方法SD大鼠72只,经T11、T12间隙平面切取2mm的半侧脊髓,制成半切伤模型。动物分为A、B、C三组,每组24只。A组:将自体肋间神经纤维损伤脊髓近端前角灰质与远端前索白质桥接连接,伤侧L1、L2、L3、L4脊神经节与近端后索白质及远端后角灰质与近端后索白质桥接连接,并植入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B组:同上述方法移植肋间神经,不植入OECs;C组:单纯脊髓损伤,脊髓半切缺损处填充明胶海棉,术后4、8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斜板实验检查,BBB评分),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时,A、B组和动物神经功能,斜板试验,BBB评分及SFP、MEP检测结果均优于C组,8周时,A组动物神经功能,斜板试验,BBB评分,SEP、MEP检测结果均优于B组和C组,镜下见移植组织存活,充填于缺损处,部分脊髓组织融合,结论肋间神经移植加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对SCI的修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变化及P2Y4的表达意义。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20g,随机分对照组、骶髓损伤组、骶上脊髓损伤组。建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28d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尿动力检测完毕后,取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Y4表达情况。结果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在骶上脊髓损伤组较对照组、骶髄损伤组升高明显;逼尿肌漏尿点压在骶髄损伤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2Y4在骶上脊髓损伤组的表达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升高明显;P2Y4在骶髓损伤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大鼠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表现为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损伤后逼尿肌表现为反射减弱。膀胱逼尿肌中P2Y4表达增高可能是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尚亚军 《中外医疗》2016,(22):55-56
目的:深入探讨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及正确的治疗方法。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脊髓血管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41~70岁为高发年龄段,导致发病的原因为高血压病,发病率为64.0%,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瘫或截瘫,分离性感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治疗结果,痊愈的有23例,好转的有130例,无改善的有40例,最终死亡的有7例。结论缺血性脊髓血管病临床的典型表现为四肢瘫痪或截瘫,分离性感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治疗方式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caus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is difficult to treat clinically.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an artificial bladder reflex arc in rats through abdominal reflex pathway above the lev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reinnervate the neurogenic bladder and restore bladder micturition. 

Methods  The outcome was achieved by intradural microanastomosis of the right T13 ventral root to S2 ventral root with autogenous nerve grafting, leaving the right T13 dorsal root intact. Long-term function of the reflex arc was assessed from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and intravesical pressure tests during 8 months postoperation.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tracing was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rtificial reflex. 

Results  Single stimulus (3 mA, 0.3 ms pulses, 20 Hz, 5-second duration) on the right T13 dorsal root resulted in evoked action potentials, raised intravesical pressures and bladder smooth muscl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recorded from the right vesical plexus before and after the spinal cord transaction injury between L5 and S4 segmental in 12 Sprague-Dawley rats. There were HRP labelled cells in T13 ventral horn on the experimental side and in the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on both sides of the L6–S4 segments after HRP injection. There was no HRP labelled cell in T13 ventral horn on the control side. 

Conclusion  Using the surviving somatic reflex above the lev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to reconstruct the bladder autonomous reflex arc by intradural microanastomosis of ventral root with a segment of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is practical in rats and may have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hum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