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实践研究的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对本辖区的300名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并给予相关培训,对比分析培训前后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培训前大学生对心肺复苏认知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培训后对CPR理论知识的掌握合格率由原来的15.0%上升至95.3%;技能操作测评合格率则由1%上升至1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水平及操作技能,可有效的降低院前的死亡率,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结合高级综合模拟人(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在社区居民推广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将586名社区居民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3名,研究组采用ECS结合PBL教学法进行CPR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培训,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研究组心肺复苏理论考核及格267人(91.13%),对照组及格250人(8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74,P=0.0293).研究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及格271人(92.49%),对照组及格245人(8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672,P=0.0009).结论 ECS结合PBL教学法有助于社区居民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和CPR的操作技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2):147-149
目的研究探讨社区居民对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的需求状况,以分析及寻找在社区居民群体中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最佳模式。方法在本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4591名18~60岁已经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述研究对象所需求的急救技能培训模式进行研究调查;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分析社区居民对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的需求状况。结果 4591名社区居民中选择试卷讲评及操作示范模式的占3.16%(145/4591),选择讲义授课及操作示范模式的占8.39%(385/4591),选择多媒体授课及操作示范模式的占35.46%(1628/4591),选择场景模拟及互动练习模式的占52.99%(2433/4591)。相互比较不同人群群体对上述4种培训模式的需求认可程度,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社区居民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工作中,应采用场景模拟及互动练习的培训模式,同时适当结合多媒体授课及操作示范方式,这样才能使社区居民更加有效的学习到相关急救技能知识。  相似文献   

4.
王佐  周武生  黄迎新 《安徽医药》2009,13(8):946-947
目的评价安徽省肥西县部分临床医师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实际效果。方法应用心肺复苏培训设备对每个人员进行模拟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检测复苏时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胸廓起伏,同时记录开放气道、5组CPR按压及通气的时间,根据培训前检测中发现的不足采取针对性培训,再行培训效果检测。结果培训前心肺复苏操作总体合格率较低,尤其以开放气道生疏、按压过快为主,培训后明显提高了合格率。结论肥西县部分临床医师CPR操作水平不高,经培训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临床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后,复苏技能的保持时间,探讨复苏培训的最佳时间周期。方法随机抽取医院内8个科室共80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及培训后12个月对受试者进行相关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参照2010复苏指南制定,考核小组由高年资护师组成。结果受试者在培训前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较低,培训后即刻成绩最高,在培训6个月后理论及操作成绩同培训后即刻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操作成绩降至培训前水平。培训后12个月时,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进一步下降,与培训前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组比较后,急诊科护士在培训前、培训后6个月、培训后12个月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培训后6个月的成绩与培训后即刻相比无明显下降,而至培训后12个月时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水平(P<0.05),操作成绩降至培训前水平。结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最佳周期宜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具体制定,通常在首次培训后3~6个月,急诊科的培训周期在首次培训后6~12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护联合技能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与实习护士分为观察组(联合培训)医生、护士各25名,传统教学组(分开培训)医生、护士各25名,分别进行模拟心肺复苏培训,培训前摸底考核,培训后进行考核,评价2种培训方式的效果.结果 两组医护一般资料比较...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CPR)技能是抢救生命的关键环节。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4—6min为10%,如超过6min仅为4%。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护理部根据本院临床护理人员配备情况,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对临床一线护士行之有效的双人CPR操作流程,首先对内科线急诊科、老年内科病房、ICU三个病区58名护士6个月培训考核,使护士们在工作中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瑜 《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155-156
心肺复苏(CPR)包括判断意识、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是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之一.一般心搏停止后脑部缺氧4~6 min即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伤.因此,迅速有效地实施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传统护生CPR技能培训多采用教师床边带教后学生自己练习的方法,单纯重复训练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疏于练习.情景教学法指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融入到不同的模拟抢救场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仿真情境中掌握知识,在相互扮演角色中运用技能[1].本文旨在通过情景教学法探讨如何引导临床实习护生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其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行CPR处理的2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男性的复苏总有效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口对口、面罩给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多发性外伤、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患者的复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VA、无脉电活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包括年龄、通气方式、原发疾病、CPR前ECG(P<0.05)。结论院前心肺复苏患者自发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原发疾病、通气方式、ECG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广场舞式的CPR专项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并且使其在脑海中形成持久有效的记忆。方法全院医护人员通过分批分组分时段由讲师按照"广场舞"的方式进行CPR培训,并对培训人员分别进行考核调查。结果全院护理人员CPR徒手操作熟练程度考核成绩合格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场舞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大规模CPR培训,值得向全民性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和徒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别使用萨勃和徒手人工心肺复苏,比较两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脏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一种可替代人工心肺复苏的先进仪器,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3.
阿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60-161
目的:本文对某市2004~2009年度急救死亡病例进行了急救心肺复苏(CPR)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查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急救病死率,评估并进一步完善全市急救网络。方法:使用《心肺复苏观察表》统计患者资料,观察不同性别患者的心肺复苏和CPR效果,以及第一目击者急救、人工通气方法和电击对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性别的心肺复苏患者院前急救中女性患者急救效果优于男性,但在急诊科急救中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CPR患者2054例,院前急救有年龄记录的患者1180例,平均(40.667±24.427)岁;经急诊科急救有年龄记载患者848例,平均(35.630±22.256)岁;以院前组年龄为高(t=4.82788,P=0.000)。另第一目击者急救、人工通气方法和电击对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明显。结论:急救中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第一目击者急救、人工通气方法和电击对患者复苏效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建立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深圳市宝安区200名普通民众或义工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试验组使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进行本项线上及线下培训,对照组进行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培训,比较两组教学总满意率、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质量。结果 试验组教学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两组心脏复苏知识、心脏复苏技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心脏复苏知识、心脏复苏技能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两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选择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可以提升普通民众或义工志愿者对课程的接受认可程度,对于教学满意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提升疾病防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1~2012年见习期轮转护士在急诊科培训心肺复苏前后效果的对比,探讨CPR操作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以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水平及急救意识。方法应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进行培训前后操作成绩对比,提出常见操作缺陷。结果培训后操作合格率明显提升。结论通过培训考核,提升了见习期轮转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增强了急诊急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李正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64-1364
目的:观察社区心肺脑复苏患者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对照组20例.选择应用纳洛酮心肺脑复苏患者20例,对两组病例的复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纳洛酮组其自主呼吸恢复及复苏成功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患者,应用纳洛酬能促进自主呼吸恢复,促进心脏复苏与脑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实习医生现场心肺复苏培训遇到的问题,从而指导提高临床实习医生的现场心肺复苏水平.方法 应用电脑模拟复苏人对临床实习医生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考核,据培训前考核发现的不足采取针对性培训,再行培训后考核.结果 培训前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总体合格率较低,尤其以姿势不正确、按压频率不正确、吹气速度过快、吹气过大错...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亦称基本生命支持,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必须采取的有效抢救措施.2011年7月我市农村卫生协会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医务人员急救基本技能,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慈溪市人民医院和慈溪市卫生进修学校对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的社区医生进行CPR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在培训前对所培训的社区医生进行随机调查,以了解基层社区医生CPR知识的知晓率情况,为今后CPR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心肺脑复苏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急诊急救医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认为,心肺脑复苏水平代表了急诊急救医学水平,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水平。CPCR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是急诊急救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的核心部份。人们说“起死回生”主要指CPCR技术而言,CPCR技术水平高,危重病人死亡率低;CPCR技术水平低,危重病人死亡率高,病人预后生命质量高。这就是医学界重视CPCR的主要原因。1 …  相似文献   

20.
情景模式下心肺复苏培训考核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平  陈治国  张国良 《河北医药》2009,31(15):2007-2008
心肺复苏培训是医院“三基三严”训练中重要科目之一,也是近年来医院管理年等各种检查评比活动的必查项目。但是从住院患者心脏停搏的抢救实际效果上看,单纯强调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的规范程度其实用性较低。国际上评价心肺复苏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是:急救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开始抢救时间、建立自主循环时间、出院存活率等[1]。我院自2007年3月按《200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2]要求,在进行全员常规培训基础上,添加以实战为目的、以不同现场情况为背景下的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