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是人血浆中的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也是血液中的重要抗凝血因子,在生理性凝血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先天性或获得性AT-Ⅲ缺乏可导致血栓发生。临床上主要应用AT-Ⅲ 浓缩制剂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此文就AT-Ⅲ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陈亮  房士琦 《江苏医药》1994,20(7):361-362
将20例需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抑肽酶)。检测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BP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因子Ⅷ: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PL)、蛋白C(PC)活性,并测定术后失血量及进行动态观察。研究表明:(1)CPB中BPC、AT-Ⅲ:Ag、因子Ⅷ:c及PLG明显下降,PL及PC活性明显增加。(2)抑肽酶可以明显减轻止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减少CPB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3.
用免疫电泳法测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中纤维结合蛋白(Fn),抗凝血酶Ⅲ(AT-Ⅲ及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水平。发现Fn在心衰患者显著降低,且随着心衰的病程进展而降低更明显;AT-Ⅲ在心衰患者中显著降低,而在心功能Ⅳ级者中降低最为明显;vWF在心衰患者中显著增高,且随病程而增高更明显。提示Fn和AT-Ⅲ的降低和vWF的增高,可作为评估心衰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液的凝固作用与抗凝作用保持动态平衡是机体防止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重要调节机制。在血浆的天然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Ⅲ(AT-Ⅲ)、α_1抗胰蛋白酶、αv2巨球蛋白、肝素等中,AT-Ⅲ是最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它占总抗凝血活性的50~70%。近十多年来,AT-Ⅲ的研究工作一直很活跃,对先天性及获得性AT-Ⅲ缺陷症的实验室诊断、发病率、治疗及预防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将若干进展情况作一简要综述。一、AT-Ⅲ的理化性状及生理功能 AT-Ⅲ是一种含糖10%的单链α_2糖蛋白,分子量约为67000,沉降系数4.46 s,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脑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清脑通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PLG、AT-Ⅲ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二聚体、PLG含量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脑通络胶囊可以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AT-Ⅲ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对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也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用混合人血浆制备的能抑制血液凝固的α_2-球蛋白,用于治疗血栓形成患者。由于现有最敏感的HBsAg检测法不能检出大于1,000倍黑猩猩  相似文献   

7.
AT-527是Atea Pharmaceuticals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核苷酸前药,对人类黄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等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AT-527抑制RNA病毒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复制。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健康受试者中单次口服剂量高达400 mg,在HCV感染者中高达600 mg,AT-527的耐受性良好。体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AT-511(AT-527的游离碱形式)能够有效抑制SARS-CoV-2的复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T-527治疗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病毒载量有下降趋势。目前AT-527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旨在评估AT-527或安慰剂与标准治疗(SOC)同时使用的临床效果。本文就AT-527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动学和临床研究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eC l3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血浆TXA2、PG I2含量及抗凝、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FeC l3外敷诱导大鼠左侧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测定血浆TXA2和PG I2稳定代谢产物TXB2、6-keto-PGF1α含量及t-PA、PAI-1、PLG、AT-Ⅲ和PC活性。结果浓度为2.16 mol.L-1的FeC l3可诱导大鼠颈总动脉闭塞性血栓形成,且该模型血浆TXB2含量升高(P<0.05),6-keto-PGF1α含量降低(P<0.05);血浆t-PA和PLG活性降低(P<0.05),PAI-1活性无变化(P>0.05),t-PA/PAI-1比值降低(P<0.05);血浆AT-Ⅲ活性降低(P<0.01),PC活性轻微降低(0.10>P>0.05)。噻氯匹定可抑制FeC l3诱导的血栓形成,但对TXB2和6-keto-PGF1α无影响,表明其抗栓作用不是通过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而实现的;噻氯匹定还可升高血浆t-PA活性,可能系该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减少了血浆t-PA消耗所致。而该药对AT-Ⅲ和PC活性无影响。抗凝血药低分子肝素(LMWH)也可抑制血栓形成,该药对TXB2和6-keto-PGF1α无影响。LMWH可升高血浆t-PA活性和t-PA/PAI-1比值,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有关。LMWH还可使该模型血浆AT-Ⅲ活性降低,这是由于LMWH与AT-Ⅲ结合而发挥其抗凝作用,从而使血浆中AT-Ⅲ消耗所致。结论FeC l3可诱导大鼠闭塞性动脉血栓形成,该模型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激活有关,同时该模型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和纤溶活性降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乙酰胆碱酯酶(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早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医师关注的焦点,前者是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生成的关键酶,后者则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AT-I)转化为AT-Ⅱ,减少缓激肽的降解。AT-I、  相似文献   

10.
陈国华  胡心宝 《江苏医药》1991,17(11):628-629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血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血系统蛋白酶抑制剂。严重烧伤后检测 AT-Ⅲ的含量,对烧伤病情的判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意义。我科对16例烧伤患者应用免疫单扩散法进行血浆中AT-Ⅲ含量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0例AMI患者血浆FVIIag含量、FVIIa水平、FVII;C及AT-Ⅲ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意义.结果 AMI患者血浆FVIIag含量、FVIIa水平及FVII:C高于(P〈0.05或P〈0.01),且FVIIa水平升高更显著,而血浆AT-Ⅲ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血浆凝血因子Ⅶ和AT-Ⅲ参与AMI时的凝血过程,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增高及AT-Ⅲ活性降低可能是急性心血管事件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一些研究者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血浆 AT-Ⅲ水平减低,然而,迄今为止用纯化的 AT-Ⅲ治疗 DIC 患者的报道很少。本文报道采用 AT-Ⅲ治疗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并发 DIC 和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人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血液中重要的抗凝血因子,可抑制血液中75%的凝血酶活力,使激活的FⅨ、FⅩ、FⅪ和FⅫ失去活性。AT-Ⅲ水平降低时,血浆抗凝血活性降低,易形成血栓。自1974年AT-Ⅲ试用于临床以来,其疗效及适应证也日益增多[1-3]。冻干AT-Ⅲ为人血液制品,其病毒灭活工艺采用S/D法,此工艺中加入的磷酸三丁醋(tri(n-butyl)phosphate,TBP)对包膜病毒有显著的灭活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AT-Ⅲ、D-dimer的水平,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IRS/MODS)中的表现.方法:对87例SIRS新生儿及40例非SIRS新生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结果:SIRS组与正常对照组和非SIRS对照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组AT-Ⅲ、D-dimer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对照组(65.5%、56.3%vs 12.5%、10.0%,P<0.05);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合并MODS者,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筛选早期识别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在我院择期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或股骨头置换术患者76例为试验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3、5、7 d机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人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因子(TF)水平。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PT、APTT、GMP-140、TpP、AT-Ⅲ、FIB、t-P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vWF、TF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手术前比较,D-D、GMP-140、TpP、FIB、TF、t-P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围术期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有利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体凝血活性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减弱共同形成了术后高凝状态的病理学基础。2GMP-140、vWF、AT-Ⅲ、D-D、FIB是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指标。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对早期发现围手术期患者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针对性采取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早期及不同起搏模式对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肽A(FPA)、血小板因子4(PF4)和血小板β球蛋白(β-TG)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30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模式分为两组,其中心室按需(VVI)型组(V组)15例,双腔(DDD)起搏器组(D组)15例.测定其术前当天、术后7 d的AT-Ⅲ、FPA、PF4、βTG.结果术后AT-Ⅲ较术前明显降低,FPA较术前明显升高.PF4、βTG较术前升高且V组升高较D组明显.结论本研究说明心脏起搏器植入后(1)凝血系统失衡,抗凝降低,凝血增强;(2)血小板活性增强,单腔起搏较双腔起搏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在临产孕妇血浆检测中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体检中心健康非孕妇女40例,正常临产孕妇40例以及妊娠高血压妇女2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D-D、Fib以及AT-Ⅲ水平差异。结果正常临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妊娠高血压症组和正常临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P<0.05)。结论 D-D、Fib和AT-Ⅲ可较好的反映临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测和治疗产妇血栓类疾病以及产后出血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凝血-纤溶项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凝血-纤溶项目,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记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b)、凝血因子Ⅺ、Ⅹ、Ⅸ、Ⅷ的活性和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结果Fgb、PLT、D-D增多,TT延长;Ⅹ、Ⅺ、Ⅷ因子的活性增强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APTT时间缩短,AT-Ⅲ、t-PA减少,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T、Ⅸ与正常对照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凝血活性亢进,纤溶活性减弱,测定凝血-纤溶系统的项目,对肾病综合征易出现高凝状态形成血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敏感而简单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方法。方法测定50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sFb),同时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水平,与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SLE患者组sFb水平为(1.70±0.23)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7±0.09)μg/ml(P<0.01)。SLE组AT-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组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动期的SLE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测定患者的sFb水平,连同检测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能早期检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