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丹参注射液对脑梗塞急性期NO、ET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脑梗塞急性期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将 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浆 NO、ET的动态观察。结果 :在发病 72小时内 ,脑梗塞组血浆 ET明显升高 ,NO明显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 P均 <0 .0 1 ;治疗后两组 ET均有明显下降 (P<0 .0 1 ) ,NO有明显升高 (P<0 .0 1 ) ,但治疗组 ET降低 ,NO升高均较对照组显著(P<0 .0 5)。结论 :脑梗塞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有助于改善梗塞灶局部的血液供应 ,有助于抢救梗塞灶的半暗带  相似文献   

2.
益气活血法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旨在观察益气活血法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文选择TIA病人 5 8例 ,随机分为益气活血组和单纯活血化瘀组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 ,并与正常健康人群作对照研究。结果 急性脑缺血发作时患者血浆ET、NO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治疗后ET可下降 ,NO有升高趋势 ,ET NO下降 ,而益气活血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活血化瘀组 (P <0 0 1)。而PT、APTT和FIB变化不大。结论 提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调节ET NO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而保护缺血性脑组织的损伤 ,是益气活血法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影响。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和对照组 ,两组一般治疗基本相同 ,葛根素组加用葛根素治疗 ,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ET和NO浓度并与 30例健康组相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ET水平升高、NO水平低于健康组 (P <0 .0 0 1 )。治疗前两组ET、NO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后葛根素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 ,同时血浆ET水平下降 (P <0 .0 0 1 ) ,NO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0 1 )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CA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能有效调节CAD患者血浆ET和HO水平 ,对CAD心绞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EH患者 ,用氨氯地平 5~ 10mg治疗 ,每日 1次 ,连服 8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NO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者血浆ET、NO比较。结果 :EH患者ET较健康者升高 (P <0 0 1) ,NO降低 (P <0 0 1)。经氨氯地平治疗后 ,收缩压、舒张压都有下降 (P <0 0 1) ,ET降低 (P <0 0 1) ,ON升高 (P <0 0 5 )。结论 :氨氯地平不仅具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逆转内皮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 1,NO水平和对肾机能的影响 ,采用每日 1次ACEI制剂洛丁新 10mg治疗肾性高血压患者 10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 1,NO水平及肾机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示 :治疗前肾性高血压组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经ACEI治疗后高血压组血浆ET 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NO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1) ,尿蛋白排泄显著减少 (P<0 .0 1)。肾机能异常组血BUN降低 (P <0 .0 5 ) ,Scr明显降低 (P <0 .0 1)。提示 :ACEI可调节血浆ET 1及NO的合成与分泌 ,使肾性高血压得以控制 ,同时减少蛋白尿排泄 ,保护肾机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血浆内皮素 (ET)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 3 0例急性脑梗塞病例 ,2 0例脑动脉硬化病例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ET浓度。结果显示 :脑梗塞组血浆ET浓度均高于脑动脉硬化组 ( P <0 .0 1)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脑梗塞大小与血浆ET浓度 ,用等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 (r =0 .5 7,P <0 .0 1) ,说明血浆ET与脑梗塞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参与了脑梗塞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 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6 2例健康者、4 4例脑出血、5 0例脑梗塞及 4 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血浆ET - 1水平的测定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为 96 .5± 14 .1pg/ml,脑梗塞组为 10 2 .2± 18.7pg/ml,冠心病组为 78.9± 14 .7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ET - 1水平为 4 2 .5± 13.6pg/ml;各患病组血浆ET -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ET - 1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为明显 ,而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ET - 1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ET - 1水平显著升高 ,血浆ET - 1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破瘀通络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TNF_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破瘀通络汤 (补阳还五汤加石菖蒲、水蛭、白僵蚕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影响。方法 :中西医结合组采用破瘀通络汤加西医常规疗法 ,西药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 ,患者血浆中TNFα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治疗前TNFα水平较正常组增高 (P <0 .0 5) ;治疗后两组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 (P <0 .0 1) ;其中中西医结合组降低较西药组明显 (P <0 .0 5)。结论 :破瘀通络汤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脑细胞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瑞平 《广西医学》2002,24(9):1327-1328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 (2TDM)并高血压 (HT)患者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患者分为两组 ,2TDM并HT组 (H组 ) 6 8例 ,2TDM组 (N组 ) 6 2例。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ET ,比色法检测NO。结果 :H组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N组患者 (P <0 0 1) ,NO明显低于N组患者 (P <0 0 1) ,ET与NO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老年 2TDM并HT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内皮细胞功能损害 ,提示ET和NO的检测对DM患者血管病变的观察、治疗及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O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一氧化氮 (N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变化。方法 :检测 2 4例短暂性脑缺血 (TIA)、5 2例脑梗塞、45例脑动脉硬化患者不同时期血清NO、SOD及MDA含量变化并与 2 8例健康人对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急性期 :血清NO水平 ,TIA组与脑梗塞组显著升高 (P <0 .0 1) ;脑动脉硬化组显著降低 (P <0 .0 1) ;各患者组SOD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1) ;MDA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恢复期 :TIA组与脑梗塞组NO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 (P <0 .0 1) ,稍高于正常人但无显著性 ;SOD活性较急性期明显升高 (P <0 .0 1) ,但仍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MDA含量较急性期明显下降 (P <0 .0 1) ,稍高于正常人 (P <0 .0 1) ;MDA含量较急性期明显下降 (P <0 .0 1) ,稍高于正常人但无显著性。结论 :在缺血性损伤发展过程中 ,NO水平与SOD含量起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O)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急性脑梗死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抗脑梗死治疗,治疗组40例加用纳洛酮。动态检测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水平。结果治疗组1例(2.5%)死亡,对照组4例(10.5%)死亡,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两组ET和NO治疗后同步进行性下降(P<0.05)。治疗组血浆ET和NO下降与纳洛酮早期干预正相关(P=0.78)。结论纳洛酮能缓解ET和NO在急性脑梗死时的血管作用,ET和NO水平可判断预后和判定治疗脑梗死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中血脂、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4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用药组(即常规组,应用溶栓剂、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ACE-Ⅰ类等)24例,常规用药加用阿托伐他汀组(即联用组)2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4例.用Greiss法测定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GRP和ET的水平.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结果:AMI患者早期血浆中NO和CGR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AMI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且以联用组改善更为显著;联用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结论:常规用药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AMI患者早期血浆中NO、CGRP和ET的代谢失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48、168、480h共3次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值)AVP、ET、NO水平。结果:脑梗塞后48和168h的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后与正常值接近,P>0.05。NO在脑梗塞后48和168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接近正常值,P>0.0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P<0.01;而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P<0.01。结论: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塞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4 3例按梗死灶大小分成2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 ISA法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血清IL - 6水平。结果:大、小灶性梗死组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IL - 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且大灶性梗塞组明显高于小灶性梗塞组(P<0 .0 5 )。小灶性梗死组治疗后3天血清IL- 6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 1) ;至14天恢复正常(P>0 .0 5 )。大灶性梗塞组治疗后3天血清IL- 6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P>0 .0 5 ) ;7天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 1) ;但至14天仍高于正常(P<0 .0 1)。结论: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水平有助于监测病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赵文婷  刘路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12-1014, 10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对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期间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病人血清中羟基自由基(OH)、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PL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缺损评分(ADL)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OH、NO、PLO、SOD、AOPP、MDA水平和ADL、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OH、NO及PLO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OH、NO及PL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血清中的SOD、AOPP及MD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SOD、AOPP及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 < 0.01),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而NIHSS评分均有降低(P < 0.01),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更能够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含量,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3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次,1次/d;研究组在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再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每两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含量、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治疗两周时,与入院时相比,研究组血浆Hcy、ET和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血浆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浆Hcy、ET、NSE及SOD水平降低更明显,血浆SOD活性增加更显著。治疗两周,与入院时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全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两周与入院时相比,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下调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银杏达莫与洛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联合银杏达莫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12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川芎嗪组、银杏达莫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川芎嗪200mg,银杏达莫20mL,银杏达莫20mL和洛伐他汀40mg,30d时评定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银杏达莫组(P<0.05)和川芎嗪组(P<0.01),且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脂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较川芎嗪组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洛伐他汀和银杏达莫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18.
通心络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联用治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联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NO、CGRP及ET水平,并与同期纳入的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2组患者血浆NO和CGR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E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组治疗前后NO、CGRP和ET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用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抑制ET的分泌,升高NO和CGRP,可用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苦碟子辅助神经营养因子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脑血灌注量、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2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脑血灌注量指标[脑血流量(CBF)、脑血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神经功能指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8%,高于对照组的78.57%(χ^2/P=11.515/0.001);观察组CBF、NO水平高于对照组(t/P=25.949/0.000、8.368/0.000),而MTT、血浆ET、血清NSE、SE、S100B水平、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P=28.185/0.000、8.987/0.000、6.223/0.000、18.058/0.000、7.551/0.000)。结论苦碟子辅助神经营养因子能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脑血灌注量、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