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心外膜标测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及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择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23例及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2例,采用48导同步心外膜标测,通过心外膜电图对房颤的同形态房波及窦性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分析,并对房波传导时间及波宽进行比较。结果 窦性心律组右房侧壁上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右房房波早于左房房波(72.2±19.8)ms,慢性房颤组患者同形态房波则以左房后下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左房房波早于右房房波(80.2±25.7)ms;窦性心律组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49.5±28.4)ms,慢性房颤组同形态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51.5±35.4)ms,两者心房传导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房波波宽为(41.3±12.7)ms,慢性房颤组房波波宽(39.0±10.5)ms,两者波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由左房传向右房,而慢性房颤患者的房波由右房传向左房,窦性房波与慢性房颤同形态房波的心房传导时间及波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刘英  韩玮  刘惠亮  荆丽敏 《武警医学》2008,19(5):452-453
心房纤颤(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常可导致心悸、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肢体栓塞等。治疗房颤的理想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这是防范继发心血管事件和血栓并发症的最佳手段。 最常见的复律方法是药物复律,有时还会采用电复律。但许多房颤患者常难以通过药物或直流电恢复窦性心律而只能控制室率,这些患者常因不能耐受或依从而使用抗凝药物,成为并发栓塞的高危患者。近10年来,有关房颤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 (房颤 )造成病人的不适和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已众所周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 ,房颤持续数小时已有心房电重构[1] ,心房内可能已有血栓形成[2 ] ,故对阵发性房颤应尽早和尽可能转复成窦性心律。作者自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用国产普罗帕酮 (propafenone ,又称心律平 )静注治疗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 2 8例 ,于 4~ 2 4 5min内恢复窦性心律 2 3例 ,转复成功率 82 1%。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房颤发作从有症状开始 30min~ 72h以内[3] ,均有 12导联心电图证实。男 19例 ,女 9例 ;18~ 35岁 4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 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2)的功能亚基由KCNN2(Potassium intermediate/small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channel,subfamily N,member 2)基因编码。本研究通过分析持续心房纤颤(以下简称房颤)患者的KCNN2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心胸外科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25例风湿性心脏病实施二尖瓣置换成形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持续房颤组,其中2例患者既往合并脑栓塞;将同期收治的窦性心律患者20例作为窦性心律组。取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插管前的新鲜右心耳组织,分别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与持续房颤组比较,窦性心律组患者的二尖瓣狭窄病变较少,左房内径及心胸比率则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持续房颤组的KCNN2与内参基因表达水平的比值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表明持续房颤组患者心房组织的KCNN2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与以往的动物实验结果截然不同,人发生持续房颤后KCNN2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在防治动物阵发性房颤中显示有效的特异性阻断剂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是否有效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6.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以往曾认为体表心电图出现长BR间期大于1.5s或/和1s以上相等BR间期,即诊断为房颤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且多见于洋地黄过量。是停用洋地黄的指征。本组观察26例房颤患者在应用洋地黄时出现长BR间期。并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的房室传导功能。旨在探讨此种心电图现象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右心房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mad3的表达变化,探讨TGF-β1信号通路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中的意义.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5月40例接受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根据病史和术前心电图记录分为慢性房颤组(AF组,n=28)和窦性心律组(SR组,n=...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适用于心外膜现场(实时)标测的方法,了解除极波的传播规律与路径。方法将柔性标测电极贴靠在心外膜上,分别在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对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等部位进行单极和双极复合标测,同步采集多路数据,现场观察动态等电位图以了解除极波传导的过程。最后计算相邻位点除极波信号的相关系数。结果在窦性心律时,各导联数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达0.8以上;而房颤时各导联数据的相关性明显降低,多数仅为0.5左右。结论采用单双极复合标测能提高电极的利用率和标测精度。对标测区域内房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了解除极波传播或折返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显示冠状窦与左心房间的连接,并详细评估冠状窦的功能和解剖。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评估65名正常窦性心律病人(正常组)及7例房颤病人(房颤组)的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通过测量心房收缩期冠状窦收缩态的长度间接评估冠状窦-右心房的肌性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10.
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分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性阻滞、房颤伴慢室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交界部或室性自博心律,可表现为暂时性,也可以表现为永久性。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 大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病死率是正常窦性心律的2倍。非瓣膜性 AF 脑卒中发生机会为无房颤的5~7倍。因此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 AF 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提高 AF 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2年1月~ 2004年12月应用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0 例,临床随访观察2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房纤颤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和风心病,三者约占75.0%,孤立性AF约占10.0%,心衰病人有40.0%合并AF.其发生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成人发病率为0.3%~0.4%,60~74岁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死亡危险率比无AF高1.5~1.9倍[1].AF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防治血栓栓塞,彻底根除AF并永久保持窦性心律是治疗心房纤颤的最佳追求目标.现对AF的国内外研究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7例,均使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替米沙坦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1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心衰住院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窦性心律维持率、房颤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慢性房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心衰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肺纤维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能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降低心衰住院率,对心脏重构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作为特殊群体职业的船员,由于受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多重影响,近几年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心室律和/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及抗凝预防血栓发生,以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预后最佳.本研究以心房重构(atrialremodeling,AR)为治疗基础,为将来防治AF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部分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00/min)男性船员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62岁,平均(38.4±4.7)岁,合并高血压病25例,冠心病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糖尿病10例,未发现诱因26例.  相似文献   

15.
左房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房颤患者118例为试验组,窦性心律3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LAD.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颤组较对照组LAD明显增大,hs—CRP含量明显增高,且LAD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LAD和hs—CRP与房颤相关,提示心房晕构及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对房颤从初发到持续的延缓作用。方法对91例初发房觑患者依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观察第6、12、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服用ACEI或ARB后第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发房颤后可使用ACEI或ARB来维持窦性心律,延缓初发到持续的过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阿司匹林、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2~4粒,每天3或4次。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发作情况。结果:第1个疗程及第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8.0%、92.0%,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第1个疗程及第2个疗程中,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常规治疗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提高老年房颤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作为特殊群体职业的船员,由于受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多重影响,近几年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心室律和/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及抗凝预防血栓发生,以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预后最佳。本研究以心房重构(atrial remodeling,AR)为治疗基础,为将来防治AF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初步估计,全世界AF患者已超过3300万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它将成为一个更加普遍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2]。AF是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与致死率密切相关[3]。目前,用于恢复AF患者窦性心律的药物主要包括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其疗效差强人意。在>1年的随访中,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仅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房颤从初发到持续的延缓作用。方法对9 l例初发房颤患者依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观察第6、12、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服用ACEI或ARB后第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发房颤后可使用ACE I或ARB来维持窦性心律,延缓初发到持续的过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