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外科手术治疗骶尾部顽固褥疮的方法。方法:应用上半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部褥疮缺损,应用下半臀大肌肌皮瓣修复尾部、坐骨部褥疮缺损。结果:12例12处褥疮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肌皮瓣全部成活,随诊6月~2年,褥疮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臀大肌肌皮瓣由于有较可靠的血运和抗感染能力,可用来手术修复骶尾部褥疮缺损。 相似文献
2.
1990~ 2 0 0 0年作者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 2 4例 ,术后创面一期愈合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15例 ,女 9例。年龄 2 6~6 5岁。全部患者均为外伤性截瘫后形成的深度骶尾部褥疮 ,截瘫指数为 3~ 6级 ,褥疮创面范围为 (4~ 6 )cm× (6~8)cm。1 2 治疗方法 :无菌条件下切除坏死病灶组织、疤痕组织和血运不佳失去活力的组织 ,并切除外露的骶骨表面组织 ,然后根据外露组织大小分别采用下列手术方法。1 2 1 臀大肌旋转肌皮瓣的应用 :以臀上动静脉为轴设计皮瓣 ,自髂后上棘与股骨大… 相似文献
3.
4.
岛状臀大肌肌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5月,对12例骶尾部褥疮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褥疮范围最大12cm×10cm,最小8cm×5cm,治疗采用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结果 12例肌皮瓣全部成活,I期愈合10例,2例经换药Ⅱ期愈合。随访6个月-36个月,肌皮瓣及供区软组织弹性良好,无复发。结论 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率高,旋转角度大,可一期修复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我们自 1994年 5月以来 ,利用双侧下半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大面积褥疮 17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全部为长期卧床病人。男 12例 ,女5例。年龄在 15~ 68岁 ,平均 36 3岁。截瘫病人 9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 4例 ,脑萎缩痴呆 2例 ,强直性脊柱炎2例。褥疮面积最大 2 0 5cm× 16 5cm ,最小 12 7cm×10 2cm ,平均为 16 3cm× 12 6cm ,周围瘢痕平均面积18 8cm× 15 4cm。褥疮发生时间 5个月~ 3 8年 ,平均10 7个月。深度全部达骶尾骨骨质部 ,合并骨感染 11例 ,曾行中厚皮… 相似文献
7.
8.
9.
褥疮治疗方法较多 ,但对于面积较大、创口较深的褥疮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对截瘫长期卧床及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常因褥疮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我院自 2 0 0 0~2 0 0 3年以臂大肌肌皮瓣局部转位术治疗 5例骶尾部面积较大 ,长期不愈合的褥疮患者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4 8岁 ,褥疮深Ⅱ°创面 2例 ,Ⅲ°创面 3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男 ,4 5岁 ,6年前因腰椎管脊髓肿物手术后 ,双下肢截瘫 ,长期卧床 ,1年前出现骶尾部及双侧大粗隆处褥疮 ,并逐渐加重 ,骶尾部褥疮面积约为 8 0cm× … 相似文献
10.
探讨手术治疗坐骨结节、骶尾部褥疮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8例坐骨结节、骶尾部褥疮患者根据围手术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8例褥疮创面用臀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微型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微型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东莞市塘厦医院收治的手部软组织损伤患者164例,将未引进微型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技术前的86例患者(皮瓣来源胸腹部或前臂)作为传统组,利用微型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78例患者为微型组。观察比较两种移植方法的疗效及远期恢复情况。结果微型组78例患者中,76例皮瓣良好成活,皮瓣质地、弹性及外观均达到满意效果,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另外2例皮瓣出现远端局部坏死,经换药痊愈;而传统组86例患者中,20块皮瓣做了二期皮瓣修整术(削薄皮瓣)。微型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组(Z=2.56,P<0.05)。结论选择微型岛状皮瓣修复不同部位的手部损伤,皮瓣获取较容易,损伤较小,术后手的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畸形20例的临床经验和教训。20例中肌肉蒂11例、血管蒂8例、肌皮蒂1例。结果16例完全存活,8例部分存活,1例坏死。皮瓣最大面积为10×14cm~2。文章详细叙述了皮瓣的制取要点,蒂的类别及适应症,蒂转移至头颈部的方式及肌皮瓣的固位。并对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上臂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皮肤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应用上臂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15例。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a-1.5a,皮瓣恢复部分感觉,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结论:上臂外侧皮瓣血管蒂恒定,皮瓣薄且质地佳,手术操作方便,供区隐蔽,适合修复足部皮肤缺损尤其是足背部的缺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报道额部皮瓣在面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面颊部缺损情况,利用颞浅动脉额支所滋养的额部皮瓣转移及创缘组织瓣翻转形成衬里加额部皮瓣转移进行修复。结果:本组12例,缺损最大10cm×cm,最小3cm×3cm。额部皮瓣转移修复面颊部皮肤缺损8例;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采用局部黏膜或皮肤衬里加额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4例。除2例额部皮瓣远端出现瘀斑、表皮部分液化脱落外,余皮瓣成活良好,色泽正常,存在感觉,面额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额部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表浅、血运丰富、血管蒂长、易于解剖和切取,是修复面颊部软组织缺损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在修复踝足部特殊病例的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踝足部特殊病例的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4-57岁。跟骨慢性骨髓炎伴内踝处软组织缺损1例,踝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伴死腔形成7例,足底部软组织缺损伴跟骨缺损8例。创面范围:3 cm×5 cm至9 cm×13 cm。肌皮瓣面积:4 cm×6 cm至11 cm×15 cm。携带腓肠肌的厚度1-4 cm。结果:本组16例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肌皮瓣远端稍肿胀青紫,有少许张力性水泡形成,经拆除缝线减张、换药2周愈合。所有病例均经3个月以上随访,骨髓炎治愈,肌皮瓣外形满意,行走负重良好,供区未见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踝足部特殊病例的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17.
足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很常见,治疗应满足患者在外观以及运动、感觉等功能上的要求,特别是对供区美观及功能上的要求。近些年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常用腓肠神经营养带蒂岛状皮瓣、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踝前皮瓣、外踝上皮瓣以及各种改良微型皮瓣等手术方法。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深入研究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给各种皮瓣修复术式提供了主要理论和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胸大肌岛状肌皮瓣在头颈肿瘤手术一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9例头颈肿瘤手术接受胸大肌岛状肌皮瓣一期修复与重建;修复区域有半侧舌体及口底,部分喉咽及食道,颈前区咽瘘,腮腺区皮肤、喉造口及胸骨柄等。结果39例中3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92%),3例皮岛皮肤部分坏死(8%),皮岛周围及深部感染9例(23%),但肌层成活,通过经放置引流、换药最后自愈。临床随访3年生存率69%(27/39),5年生存率26%(10/39)。结论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血运丰富,成功率高,在一期修复与重建头颈肿瘤局部缺损中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踝前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8例足部皮肤缺损伴骨、肌腱外露的患者,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34.5岁(23~58岁),碾压伤11例,切割伤5例,皮肤冻伤破溃2例,应用踝前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供区给予植皮覆盖,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肤色,肿胀及感觉状况。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好,耐磨,无臃肿,感觉良好。结论:应用踝前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皮肤缺损伴骨、肌腱外露,皮瓣具有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创伤小,质地柔软色泽好,不臃肿,不影响穿鞋,感觉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动脉化的静脉皮瓣实施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将湖北省荣军医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三组:研究组20例,采用动脉化的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参照组A19例,采用手指动脉岛状皮瓣实施修复;参照组B19例,选用腹部任意皮瓣实施修复。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5d,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5.0%,参照组A为78.9%,参照组B为73.7%,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动脉化的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失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