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评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erebral vascular hemodynamic indexes,CVHI)检测技术在社区人群中早期预警卒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北京两个社区,以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40岁以上有当地户籍且无卒中病史的常住居民作为队列人群,进行基线问卷调查、CVHI检测确定CVHI积分以及2.5年卒中发病随访。观察卒中的发病情况,并结合基线时的CVHI积分值进行分析。结果 (1)基线调查2910人,随访2.5年,新发卒中病例40人。其中1590人CVHI积分值<75分,占检测队列人群的54.64%。(2)40例新发卒中中36例为缺血性卒中(90%),4例为出血性卒中(10%),其中75%的患者CVHI积分值<75分。(3)70岁以上患者占新发卒中的50%,其中90%CVHI积分值<75分。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CVHI积分值降低,卒中发病率上升。CVHI检测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早期预警卒中的筛查工具在社区人群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和高血压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者与对照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CVHI)积分值和各单项值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在鄂州二医院作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160例,高血压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者140例与20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CVHI检测.结果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和高血压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者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脑血流速度(Vmean)、最大脑血流速度(Vmax)、最小脑血流速度(Vmin)及CVHI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外周阻力(Rv)、脉搏波波速(Wv)、特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临界压(C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VHI积分值在0~74分单纯高血压病组占37.5%,高血压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组占44%,对照组占20%,且单纯高血压病组与高血压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组之间CVHI积分值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CVHI)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50岁以上社区人群高血压与卒中防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状况。方法 在北京崇文和石景山地区,选择各约5万自然人群的社区,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52名年龄≥50岁的非卒中人群中进行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防治KAP水平的调查。结果 崇文组和石景山组除了在文化程度方面崇文组高于石景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性别、年龄以及血压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知晓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崇文组高于石景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知晓高血压可引起脑出血和脑梗死者均在90%左右,并且石景山组高于崇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有必要经常测量血压者均在80%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经测量过血压者两组均在90%以上,石景山组高于崇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高血压患者能按医嘱治疗高血压者均超过85%。结论 社区≥5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继续广泛开展和加强高血压与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 2013-06-2015-04我院接收了84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脑血管迂曲组)和对照组(非脑血管迂曲组)各420例。并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卒中与非卒中人数,比较2组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结果实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280例,占66.67%。对照组为160例,占38%;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中患者高龄、女性、高血压、高血脂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女性、高血压及高血脂是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高龄女性是发生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青海省城乡中老年人群卒中患病率及卒中的人群和城乡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发病的 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青海省西宁市中庄社区和民和县官亭镇40岁以上人群进 行卒中患病率和发病高危因素调查。收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化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部影像检查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 法分析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筛查40岁以上人群4100例,其中卒中患者314例,总患病率7.65%,其中城市居民的卒中患 病率明显高于农村(10.33% vs 4.85%,P =0.007)。城市居民男性卒中患病率高于女性(12.21% vs 8.00%,P =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和增龄是本组研究人群卒中的危险 因素;其中城市居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高血压、高血脂;农村居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 保护因素为体力劳动。 结论 青海省城乡社区卒中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城乡居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脑血管功能积分值检测评估中老年男性人群卒中风险及与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水平 的关系。 方法 选取完成健康体检并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的280例45岁以上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以脑血 管功能积分值(cerebral vascular functional accumulative scores,CVFAS)75分为截点,分为卒中高危组 (<75分,82例)和卒中低危组(≥75分,198例),分析不同年龄段CVFAS变化和卒中高危个体检出率, 并比较卒中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分析CVFAS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人群CVFAS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卒中高危个体检出率达29.3%(82/280),并 随着年龄递增而上升,70岁以上达60.0%。卒中高危组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腰围、 体脂含量、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空腹血糖、TC、 LDL-C、Hcy、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 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均高于低危组,HDL-C低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 关性分析显示,CVFAS与年龄(r =-0.314,P =0.007)、腰围(r =-0.295,P =0.009)、体脂含量(r =- 0.324,P =0.006)、SBP(r =-0.387,P =0.005)、DBP(r =-0.327,P =0.006)、TC(r =-0.219,P =0.014)、 LDL-C(r =-0.325,P =0.006)、空腹血糖(r =-0.289,P =0.009)、Hcy(r =-0.216,P =0.014)、baPWV (r =-0.349,P =0.005)、CI MT(r =-0.209,P =0.013)负相关,与HDL-C正相关(r =0.258,P =0.01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257,95%CI 1.118~1.359,P =0.001)、高血压病史(OR 1.524, 95%CI 1.259~1.894,P<0.001)、体脂含量(OR 1.493,95%CI 1.214~1.876,P =0.001)、SBP(OR 1.897, 95%CI 1.684~2.697,P =0.001)、空腹血糖(OR 1.356,95%CI 1.214~1.651,P =0.001)、LDL-C(OR 1.675, 95%CI 1.327~1.956,P<0.001)、Hcy(OR 1.295,95%CI 1.158~1.413,P =0.001)、baPWV(OR 1.258, 95%CI 1.149~1.524,P =0.002)为CVFAS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VFAS降低(<75分)与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密切相关,运用CVFAS检测评估筛查卒中高危 人群,是简便、可行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复方中药脑安胶囊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脑安胶囊在脑卒中防治中效果,我院从2004年3月起,针对40岁以上卒中危险因素暴露人群,通过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筛选出积分低于75分的人群进行干预试验,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卒中知识水平,分析其知识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北京、上海、长沙及成都四城市各选择两个社区,在两个社区内以户为单位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每个社区至少选择300户居民,每户确定一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前统一培训社区医生,调查问卷由社区医生入户填写完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接受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卒中相关知识: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治疗、卒中的早期症状、发生卒中症状后如何就诊,以及获得卒中知识来源等。结果 共完成2519份调查问卷。①社区居民对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44.2%~87.7%,对常见卒中症状的知晓率为58.2%~80.2%;②社区居民希望获取卒中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医生讲解的健康大课堂(77.7%)、电视(73.1%)、报纸(59.6%)、宣传短片(43.6%)、杂志(39.2%);③社区居民卒中知识积分与其文化程度正相关(rs =0.114,P <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s =-0.152,P <0.001);④女性的卒中知识水平高于男性(P <0.001)。结论 本研究所调查的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认知不足,需要给予健康教育。加强教育目标人群主要为高龄、低文化程度、男性及卒中风险高危的居民。教育途径主要应集中在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举办的健康大课堂、电视及报纸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按照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这3种评分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BCD3-I评分的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7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3.0%、33.8%,90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0%、52.3%。与低危组、中危组分别比较,高危组TIA后7天、90天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P﹤0.01),两组7天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双重TIA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307,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2.317~8.005,P ﹤0.01;DWI检查出现高信号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1.102,95%CI 27.719~223.344,P ﹤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800,95%CI 2.075~29.319,P ﹦0.005。预测7天内卒中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urve,AUC)分别为0.627、0.842、0.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5.3%、68.4%、81%。预测90天卒中发生风险: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AUC分别为0.608、0.796、0.8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5%、59.1%、73%。结论 ABCD3-I评分≥8分时(高危组),TIA后7天及90天内卒中发生率均升高,ABCD3-I评分≥4分时(中高危组),TIA后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双重TIA、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卒中相关。本研究提示ABCD3-I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卒中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艾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量表筛选住院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予氯吡格雷75mg及阿司匹林100mg口服,1周后仅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阿司匹林组予阿司匹林200mg,口服,1周后改为100mg,口服。随访3个月和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3个月时,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6.3%,氯吡格雷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14%,氯吡格雷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13%,氯吡格雷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38%,氯吡格雷组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长期应用获益较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150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3.8%(28/64),小动脉闭塞型15.6%(10/64),心源性脑栓塞型3.1%(2/64),其他原因型25.0%(16/64),原因不明型12.5%(8/64)。中老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4.0%(66/150)、小动脉闭塞型30.0%(45/150)、心源性脑栓塞型8.0%(12/150)、其他原因型4.0%(6/150)、原因不明型14.0%(21/150)。TOAST分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青年组其他原因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小动脉闭塞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酗酒史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脑动脉夹层、烟雾病等方面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在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男性比率方面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相对少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缺血发作(TI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白介素17(IL-17)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纳入后循环TIA患者65例,根据ADCD2评分分为高危组(4~7分,34例)和低危组(0~3分,31例),另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比例及血清IL-17浓度值。结果高危组外周血Treg与CD4’细胞比值(11.38±3.58)%显著低于低危组[(14.83±4.10)%,P〈0.05]和对照组[(15.60±4.19)%,P〈0.05],低危组和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组血清IL-17浓度[(312.65~63.69)pg/m1]和低危组[(290.13+63.65)pg/ml,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207.26±63.00)pg/ml,P〈0.05],而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危后循环TIA患者外周血Treg减少、IL-17浓度升高,可能是导致其外周血自身免疫调节失去平衡,进而发生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前瞻性随访研究住院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对101例卒中住院患者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进行抑郁情绪评定,调查住院患者中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同时测评患者一般资料、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s,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简明智力测验(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析影响卒中后抑郁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1)PSD 2周时首次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和6个月(45.5% vs 6.4%,P <0.01;45.5% vs7.3%,P <0.01),PSD总体发生率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 >0.05),PSD患者3个月内抑郁缓解率显著高于3~6个月期间(23.9% vs 3.1%,P =0.029),PSD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非PSD患者(P <0.05);(2)2周时左侧半球卒中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和双侧卒中患者(P =0.047),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患者MMSE评分显著低于非PSD患者(P均<0.01),而mRS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PSD患者(均P <0.01);(3)2周时PSD的发生与NIHSS(P <0.01)、mRS(P <0.01)、左侧半球卒中相关;而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NIHSS和mRS相关(P均<0.05);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MMSE无关(P >0.05)。(4)未发现PSD与性别、年龄、卒中性质、病灶数目、高血压、糖尿病、文化程度相关(P >0.05)。结论 PSD可能多发于卒中后2周内,NIHSS、mRS评分及2周大脑半球病变与PSD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的传统影响因素,及高尿酸血症对CIM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脑梗死患者35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内膜中层厚度,并对影响内膜中层厚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64例(18.3%),无高尿酸血症286例(81.7%)。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年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显著相关(P0.01)。性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P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显著相关(P0.01)。结论除传统危险因素外,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及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分析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脑卒中患者2632例,调查每例患者性别、发病年龄、脑卒中类型,对其中≤45岁的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随机抽取同期住院老年脑卒中(≥60岁)患者作为对照,关注性别及是否伴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肾脏病、及其他少见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2006~2009年度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66.37岁,比2002~2005年度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69.52岁提前了2.15岁,(t=2.76,P〈0.01,统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45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比率越来越高,2006~2009年间青年脑卒中的发病比率为4.8%,比2002~2009年间青年脑卒中发病比率3.5%增加了1.3%个百分点,(u=2.65,P〈0.01,统计有显著性差异).青年脑卒中伴有高血压42.8%(48)、高血脂33.6%(38)、不良生活习惯28.3%(32)、糖尿病15.9%(18)、心脏病14.2(16/113)、肾脏病13.2%(15)、等是本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生活习惯等是本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青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情,将同时期296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低分子肝素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大、小血管病变型,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即研究组;完全性卒中患者70例,即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及头颅影像学的不同。结果高血压病史、嗜酒史、入院时所测收缩压、大血管病变、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Hcy浓度、hs-CRP浓度及LDL正相关。结论中青年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史、嗜酒史、大血管病变、LDL、发病时收缩压、血清hs-CRP和血清Hcy。血清Hcy浓度升高可能为中青年进展性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非心房颤动型卒中患者中,验证艾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预测卒中复发的准确性,将艾森卒中量表给予改良,并对改良后的艾森量表进行验证.方法 分析连续住院治疗的510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依照艾森卒中量表给予评分,1年后随访到468例患者,按照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