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人员构成和血液安全性差异. 方法 统计2012年长沙地区互助献血群体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及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进行对比. 结果 互助献血人群年龄和学历构成比较均匀,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学历越高,献血意愿越强;互助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 结论 互助献血存在的血液安全隐患更大,应当适度控制.  相似文献   

2.
互助献血实施办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很多采供血机构依据献血法“第15条: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启动和开展了互助献血,以弥补无偿献血的不足,保证临床急救用血。但国家对互助献血的实施办法没有具体界定,很多采供血机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了亲友互助献血的实施办法。1 亲友互助献血可以发生的几种形式1.1 亲友替代等量调节无偿互助献血患者亲友献出患者所需量血液,由采供血机构统一调节血液给患者使用,献血者发给无偿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淮安市互助献血与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血液在献血前筛查结果和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类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3207例互助献血与58264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在献血后分别对2165例互助献血与54920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献血类型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中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互助献血组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献血后两种献血方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仍应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亲友互助献血在献血前应加强征询、体检化验,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临时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攀枝花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模式的利弊,为机采血小板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1089人次机采血小板献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机采互助献血者476人次复检不合格率3.15%,自愿机采献血者613人次复检不合格率0.82%,前者明显大于后者(χ^2=8.107,P〈0.01),其中抗-TP不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0.379,P〈0.005)。机采互助献血中初次献血率达71.64%(341/476),自愿机采献血中初次献血率仅0.98%(6/613),两种献血者的初次献血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16.180,P〈0.001)。结论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小板紧缺的状况,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互助献血是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一种献血形式,但是作为一种新模式存在利弊关系。互助献血的利处:有利于缓急临床用血的不足,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有利于壮大固定献血力量,增强稀有血型储备;有利于献血者及时享受还血政策优厚待遇。互助献血的弊处:潜在献血的强迫性;潜在输血传染风险;互助献血制度的另一个弊端,是催生了"血托"和卖血牟利现象。从而得知互助献血的利处是大于弊处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方式的血液筛查结果及影响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在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互助献血者1907例、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18731例进行登记,并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N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互助献血中,18~30岁年龄段、本科以上学历及公务员占比例最高,汉族高于维吾尔族,无偿献血与互助献血结果基本一致;互助献血不合格数明显高于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的一种特殊献血模式,但互助献血多为有目的性的被动献血,故应该把握好互助献血方向使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接待的500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其再次献血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00名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者占72%(360/500),再次献血组的服务质量、献血宣传、献血感受、反馈物品、便捷性及所占比重均高于非再次献血组,差异显著。结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受诸多因素影响,实践中应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操作者素质、丰富献血便捷性。  相似文献   

8.
黄虹  胡继征  高俐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12-1213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33489人次无偿献血者中480例发生献血反应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程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 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应重视献血者心理素质、精神因素及身体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  相似文献   

9.
谢英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31-31,33
目的 了解不同组织形式下献血者捐献血液不合格原因分布,为招募血源确定献血者目标群体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年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初筛及复检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兰州地区2012年无偿献血者初筛检测中团体自愿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的比例高于个人自愿无偿和亲属互助献血者,血液复检结果合格率由高到低分别是团体自愿无偿、个人自愿无偿、亲属互助献血.结论 在血液紧缺的地区应加大团体献血者的招募力度,并积极动员亲属参加互助献血.  相似文献   

10.
结合南宁中心血站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400ml献血率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提高400ml献血率时应注意:严禁违背献血者意愿采血;做好献血者献血(量)的评估与回访;正确预防与处理献血不良反应,以促进献血者再次献血。形成400ml献血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提高献血质量,探析献血护理服务在农村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200例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农村献血者,以献血单双日将献血者均分为两组,单日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为常规护理组,双日给予献血护理服务干预为献血护理组,每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献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献血意义认知率及献血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 献血护理组人均献血量多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护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意义认知率为100.0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护理服务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献血护理服务应用到农村献血者中,可助于献血者更加了解献血的重要性及意义,并稳定其献血过程中心理状态,以及提升献血安全性,同时合理增加献血量,亦可以增加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高度认...  相似文献   

12.
献血热线     
《健康必读》2008,(9):7-7
多次献血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吗? 为了解献血对大脑总供血量的影响;有关专家随机抽检了80名献血者(男性38人,女性42人,年龄18~50岁。其中首次献血者40人,献血1~5年、6~28年者各20人。体检合格,献血400毫升平均5分29秒均无献血反应),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仪(TCD)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献血焦虑状态和献血反应的心理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重要的无偿献血人群,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一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会出现献血反应,一旦发生献血反应,不但会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同时也会给其他献血者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评价心理干预对大学生献血焦虑状态和献血反应的影响,作者对日照市大学生献血进行心理干预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对首次献血伴心理障碍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青岛市中心血站接待的278名首次献血伴心理障碍的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献血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2023年1—6月献血者,141名)与对照组(2022年7—12月献血者,137名)。试验组通过心理咨询了解献血者心理障碍的实际情况,据此予以心理疏导。对照组予以献血者常规宣教。统计2组首次献血完成率、献血量以及献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完成献血者,以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价献血舒适度,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组献血者献血服务满意度及再献血意愿进行调研。结果 试验组献血者首次献血完成率(94.33%)高于对照组(8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首次献血300 mL者63名(48.23%),首次献血400 mL者38名(27.66%),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GCQ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3个维度与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  相似文献   

15.
对无锡市近几年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工作中遭遇的困难和挑战,制定对策实施办法.加强献血宣传和献血服务,提高人群的献血认知;制定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培训;积极推进互助献血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16.
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有献血者缺乏血液生理知识;身体状况不佳;短暂性精神紧张;与采血护理人员沟通不畅等。开展对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和减少献血反应;出现献血反应后,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能使献血者迅速恢复正常,消除其对献血的顾虑与担心,帮助其树立持续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心与热情,从而稳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7.
<正>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由各种原因引发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献血反应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献血者身体不适而采血中断,影响血液质量,还易导致其他献血者产生恐惧心理,引起献血者之间的"连锁反应"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可由多种因素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避免短间隔献血,保证献血者健康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探讨实名制对短间隔献血的干预效果。[方法]设定以实名制献血为核心的干预措施,2006年开始实施干预,随访24个月,调查2005至2007年间短间隔献血者基本情况,设计调查表调查短间隔献血发生原因,分析短间隔献血发生率的变化。[结果]短间隔献血发生率女性(0.77‰)和20~24岁组(0.99‰)较多;短间隔献血者和非短间隔献血者血液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6.3%与94.8%,两者类似。发生短间隔献血的主要原因为时间记错(27.9%)、认为无所谓(13.9%)、不完全了解间隔期要求(15.2%)、减肥(10.9%)和确认血型(6.3%)。短间隔献血发生率从2006年3月国家实行实名制献血前的1.28‰降为实行后的0.11‰。[结论]实名制献血;一个地区设置一个献供血机构;实现献血信息的共享和在线更新;加强宣传,扫除知识盲点;严格现场健康咨询,规范献血过程沟通;严格执行血液采集规程等综合干预是避免短间隔献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献血方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偿献血是各国血液事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正处于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转化的过渡时期,存在着无偿献血、有偿献血、计划献血和亲友互献血等多种献血方式,献血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无偿献血膛步取代有偿献血,逐步清除亲友互助献血,计划献血也瘵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依据《南宁互助献血登记表》,了解南宁市互助献血开展情况。指出互助献血是志愿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血站应严格把握互助献血方向,规范互助献血流程,以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