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5年1月至1999年12月施行的323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共发生胃瘫15例,发生率4.64% ,均发生于术后4-12天,14例经保守治疗30天内治愈,1例再次手术后,恢复时间更长,结论: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胃瘫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2.
<正> 胃轻瘫是胃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院外科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发生冒轻瘫1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78岁,平均51.4岁。原发疾病胃癌11例,胃溃疡4例(并发穿孔、出血各1冽),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其中术后3~4d停止胃肠减压出现症状者9例,术后4~6d进食流质后出现症状者5例,术后6~10d改饮食为半流质后出现症状者3  相似文献   

3.
朱凯 《苏州医学杂志》1999,22(4):200-200
我院1994-1998年收治胃癌460例,其中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424例,术后发生胃轻瘫20例(4.7%),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1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瘫11例,发病率5.1%,所有病人均予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术后残胃及近段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胃瘫的主要原因。采用促胃肠动力药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对1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有术前长期胃流出道梗阻以及年龄大于60岁者,较易发生术后胃瘫;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使用口服胃肠造影、胃镜等方法可以明确诊断,采用保守治疗能有效地恢复胃动力,避免了再次手术。认为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存在发生胃瘫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要使胃肠充分休息;对于确诊的胃瘫患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或者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胃肠内营养,结合胃动力药,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应当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 1999年 1~ 12月对 1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采用红霉素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6~ 70岁 ,平均年龄4 7岁。均为胃大部切除病人 ,一般于术后 4天进流质食物后发生胃排空障碍 ,听诊肠鸣音消失 ,并经造影证实。方法 :一般治疗无效时改用红霉素治疗。将 0 3g红霉素加入 10 %葡萄糖 5 0 0ml液体中静脉输注 ,滴速为每分钟 6 0滴 ,一般治疗 3~ 5日后可正常饮食。 18例均无不良反应。2 讨论红霉素口服或静脉应用时病人常发生上腹隐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经动…  相似文献   

7.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伟文  刘向赟 《当代医学》2009,15(15):96-9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5年~2006年施行的363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共发生胃瘫i7例,发生率约4.68%,均发生术后5~11天。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治愈时间为16~37天,平均26.5天。结论胃瘫属于胃肠动力功能性疾病。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对本病可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郑培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405-406
目的探讨胃大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行胃大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潴留,同时胃引流量大于800ml/d,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d,可有或无腹痛、肛门排气、排便。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8例患者均予保守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胃动力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胃大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重要价值,消化道造影有重要意义,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满意,不宜手术。  相似文献   

9.
孔杰   《中国医学工程》2011,(5):140-14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发生的病因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我院1991年-2010年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无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致胃瘫经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0.
张一峰  王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76-1077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以机械性梗阻行开腹手术,1例术后小肠瘘,经胃空肠造瘘肠内肠外营养治愈,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15天~42天内胃肠功能恢复。结论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可靠的方法,耐心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是治疗PGS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1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年来我院出现的 1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可以通过非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12发生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中,9例因误诊为输出机械性梗阻而再次手术。本组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残胃和空肠上段的正常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病因,可能与手术造成支配胃和空肠上段的自主神经损伤有关。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应尽量避免早期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华 《实用全科医学》2005,3(5):403-40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结果所有病例经保守治疗,13-28d内治愈。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可能是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高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腹腔感染则是诱因。胃肠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4.
谢晓  杨程富 《医学综述》2013,(23):4399-4401
目的 探讨单纯修补和胃大部切除在胃溃疡穿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于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胃溃疡穿孔患者中选取150例,其中采取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的患者75例(单纯修补组),采取胃大部切除治疗的患者75例(胃大部切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情况、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及溃疡复发情况.结果 单纯修补组患者手术时间(43.8±5.2) min、肠功能恢复时间(3.2±1.3) d、住院时间(8.1±1.7) d,胃大部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154.3±23.9) min、肠功能恢复时间(5.2±2.2) d、住院时间(13.5±5.2) d,单纯修补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胃大部切除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单纯修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例胃大部切除组为20%,胃大部切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显著优于单纯修补组(χ2=4.49,P〈0.05);Visick分级方面,胃大部切除组显著优于单纯修补组(Z=2.224,P=0.026).结论 单纯修补和胃大部切除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应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徐财文 《河北医学》2006,12(2):133-13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功能性和机械性残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特点,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措施。结果: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好转11例,行手术探查7例,术中证实为机械性梗阻。1例行输出、输入段空肠侧吻合,1例仅作探查并空肠造瘘。术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可为功能性因素也可为机械性因素所致。根据其临床表现,X片钡餐或胃镜检查以鉴别,如无绞窄征象应先保守治疗,若无缓解征象应考虑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李晓毅  邱辉忠 《北京医学》1996,18(5):281-283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是一较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总结了551例胃大部切除病例,发现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例有20例,占3.6%,作者对20例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排空障碍产生的原因复杂,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水肿可能是主要原因,胃肠造影及胃镜对临床诊断和处理帮助很大,治疗上采取非手术方式一般可以治愈因病因多,故应针对不同病因而采取多种措施使症状缓解。其中营养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无张力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枚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90-91,95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无张力症(胃排空障碍)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我院外科1990~2007年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的诊疗经过.结果 残胃排空障碍发生于术后4~8d,2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保守治疗时间8~24d,平均13d.5例因保守治疗无望而中转手术,术中发现残胃排空障碍均与粘连有关,其中4例是与大网膜粘连团块压迫吻合口与输出段空肠有关.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排空障碍多数是功能性的,可经保守治疗治愈,但若经3w以上保守治疗仍未奏效者,应考虑机械性梗阻的存在.胃钡餐(GI)与胃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应尽早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探究。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112例,对患者拔除静脉导管后血凝块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分析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讨论相关护理方式。结果 (1)患者手术后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日均用管时间、留置导管时间、手术后止血药应用与患者术后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存在一定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留置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留置导管时间≥10 h、无手术后止血药应用非影响患者手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年龄≥30岁、日均用管时间≥15 h为影响患者手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年龄较大或手术后日均用管时间较长的胃癌患者需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减低手术后导管内血栓形成机率,提高患者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08年12月,手工检索纳入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汇编等。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238例患者。研究结果:①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2:1,平均年龄约为53岁;@238例患者中接受毕Ⅰ式手术者46例,接受毕Ⅱ式手术者(包括Roux—Y吻合术)192例,比例约为1:4,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为3.2%~7.0%;③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及胃肠减压或呕吐后症状缓解等;④功能性排空障碍的治愈率约为98%。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主要近期并发症之一,临床诊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其治疗手段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Roux-en-Y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在作者医院接受治疗的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Roux-en-Y胃转流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治疗,对比分析患者在手术期间以及手术后相应时间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2个月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10.4±6.8)mg/(g·Cr)明显低于手术期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57.3±18.6)mg/(g·Cr),同时,手术后12个月患者的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含量分别为(24.38±1.98)kg/m2、(5.65±1.57)mmol/L、(6.01±1.45)%,明显低于手术期患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恢复患者的临床指标,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