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刘荣妹  曾嵘  邱茂清 《当代医学》2021,27(22):42-44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延迟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预后.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院前急救延迟情况分为未延迟组(n=121)和延迟组(n=57),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院前急救延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延迟组患者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发生率高于延迟组,意识障碍发生率低于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和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是院前急救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未延迟组患者GOS高分率高于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延迟组患者mRs低分率与延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意识障碍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可明显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延迟,且院前急救延迟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超过半数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存在高血压,但其预后价值尚未研究得十分清楚。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咎于把几种截然不同的高血压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如慢性高血压和卒中急性期出现的过去未知的高血压(新发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院前延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 选取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8 月在成都市 3 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 368 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 时间窗,将其分为就医延迟组(院前时间>3 h,n=261)和就医及时组(院前时间≤ 3 h,n=107)。采用一般资料 调查问卷、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进行比 较分析。结果 纳入AIS患者的院前中位时间为 8.18 h。与及时组比较,延迟组脑卒中严重程度、不知道溶栓 时间窗的比例、门诊入院率更高(P<0.05)。AIS患者院前延迟与就医决策障碍感知呈正相关(P<0.001),与 社会支持、其他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 (11~15 分)、患者拨打 120、首诊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决策时间、就医决策障碍感知是AIS患者院前延迟的独立 影响因素(P<0.05)。结论 AIS患者院前延迟发生率较高,患者拨打 120 频次较低,未来应提高居民脑卒中风险 意识,加强紧急医疗服务的宣传,减少转诊,为高危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以缩短院前时间。  相似文献   

4.
不同高血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过半数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存在高血压,但其预后价值尚未研究得十分清楚。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咎于把几种截然不同的高血压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如慢性高血压和卒中急性期出现的过去未知的高血压(新发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袁磊 《中国医学创新》2023,(10):120-12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新余市紧急救援中心收治的3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检查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32例和预后不良组9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记录预后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临床资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 C)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RP、Cys C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RP、Cys 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834、0.832、0.813、0.799)。结论: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RP、Cys 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刘滨  王运良  王科 《齐鲁医学杂志》2004,19(6):558-559,561
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神经系统的诊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尤其为脑卒中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儿童脑卒中作为卒中人群的一部分比以往想像的要多得多。儿童脑卒中55%属于缺血性,其病因学复杂,有多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存,常见原因为心源性栓塞、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及血栓前状态等。本文就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尚志红 《中原医刊》2011,(23):62-6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5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病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55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病后1年内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单病灶、卒中史、并发症、糖尿病史5个因素与病后1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年龄小、单发病灶、既往无糖尿病和脑卒中史,无并发症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5年312例罹患过第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经过12个月随防,结果51例罹患第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第1年复发率8.6%。本文对7种危险因素(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脂血症)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第二次缺血性脑卒中,仅有高血压(P〈0.05)及高血压十心律失常(P〈0.01)与第1次脑卒中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还表明,心电图证实房颤(P〈0.01)及心力衰竭(P〈0.01)也是明显增加第二次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无房颤和高血压患者相比,伴有房颤和高血压患者的复发率是前者的3倍。因此,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复发机会,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控制原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化十分常见,对血压变化的处理原则存在诸多争议,如何正确、规范地处理这些问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复习急性脑卒中血压防治指南,旨在阐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的就诊延迟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总结造成就诊延迟的因素。结果:送达医院模式、首次就诊地点、卒中形式及发病位置与医院的行程均为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均可造成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患者对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诊治认识不够是其重要原因,加大急性脑卒中相关医学知识的普及可使危险因素大大降低,同时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任何菊  倪桂莲  殷平 《右江医学》2012,40(4):455-458
目的探讨早发性脑梗死患者中H型高血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62例早发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单纯高血压组(Hcy<10μmol/L)、非高血压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IMT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型高血压组CIMT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在H型高血压组Hcy与CIMT呈正相关,单纯高血压组则无相关;H型高血压组资料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TC、TG、LDL-C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DL-C、Hcy是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是H型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H型高血压"是早发性脑梗死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集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 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相对危险度(RR值)=1.04,99%的可信区间(CI值)为(0.88,1.23)。结论 前尚无充分证据证实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要进一步验证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评价葛根素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葛根素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统计方法应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7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显示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相对危险度(RR值)及99%的可信区间(CI值)为1.23(1.08,1.39);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的WMD(99%CI)为9.56(8.78,10.34);病死率、致残率比较的RR(99%CI)分别为1.82(0.40,8.40)、1.15(0.42,3.11);皮肤瘙痒、恶心发生率比较的合并RR(99%CI)分别为5.20(0.10,272.19)、3.13(0.17,59.09)。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葛根素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趋势,但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性。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卒中(RS)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7—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例,调查了患者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研究纳入315例脑卒中病例,其中首发脑卒中(FS)患者178例, RS患者137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格、高血压、家族史等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较大(OR=1.03,95%CI 1.00~1.05)、有高血压基础病(OR=2.42,95%CI 1.28~4.56)、有家族史(OR=2.22,95%CI 1.24~3.99)为危险因素,而温和型性格趋向保护因素(OR=0.48,95%CI 0.28~0.82)。[结论] 年龄、性格、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与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中青年教师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校中青年教师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为积极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几所高校近15年来195例脑卒中患者的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短暂脑缺血发作、家族病史)及不良嗜好(吸烟、饮酒、熬夜)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高血压为中青年教师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达59.5%,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均为发病因素,约40%患者有家族史及吸烟饮酒史。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均为可干预因素,对于脑血管病的防治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对卒中危险因素、自身卒中风险、卒中预防的认知情况.方法 2012年1-8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方式,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500例有卒中危险因素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要求患者回答卒中危险因素、自身是否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卒中预防措施等,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467份.其中,46.3%的患者能正确回答至少1个卒中危险因素,15.5%能回答≥3个.回答卒中危险因素中比例最高的分别为高血压(39.4%)、高脂血症(17.1%)及糖尿病(14.6%).44.8%的患者意识到自己存在卒中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脂血症、心脏病、既往卒中病史与卒中风险认识水平独立相关.55.2%的患者认为卒中能够预防.卒中预防措施中提到最多的是合理饮食(29.3%)、适当锻炼(28.5%)、避免情绪激动或跌倒(18.4%).结论 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高危患者缺乏对危险因素、卒中风险及卒中预防措施的认识,有必要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对卒中预防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虽然近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励精图治,但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医学素养较低、医疗环境复杂、卒中中心布局欠佳、医院脑卒中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就医或及时诊治.因此,建设区域卒中联盟是脑卒中防治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探索脑卒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强化内科治疗前后早期再灌注变化.方法 15例发生在大脑半球一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在强化内科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检查.利用SPM8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像进行预处理并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90 d的随访,主要结局为基于意向性治疗分析的90 d任何卒中事件.结果 15例患者经强化药物治疗后第7天,NIHSS评分从治疗前的(7.20±2.76)明显减低为(5.47±2.56)(P<0.01);随访第90天患者mRS评分从治疗前(3.93±0.26)减低为(3.00 ±0.66) (P <0.05).所有患者无终点事件发生.ASL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24 h部分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 强化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部分缺血部位的脑血流量,提高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各指标(CVHI)及总积分的影响。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彭镇、泥城、书院、大团5个镇3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11651例,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检测CVHI指标,对检测指标进行积分,分析不同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对CVHI各检测指标和总积分的影响。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48.16%、11.67%、4.50%、10.45%和16.34%。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暴露使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以及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DP)等下降,使脉搏波波速(WV)、外周阻力(Rv)、特异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临界压水平(CP)等指标上升。危险因素聚集使CVHI的变化加重。使CVHI总积分降低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年龄、男性。结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对CVHI单项指标和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