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于啸  张凌志 《实用医技》2007,14(33):4609-46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晶  崔勇  常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2,18(19):37-3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O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RBO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主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该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中脑、小脑、丘脑下端、桥脑上部、枕叶、小脑、颞叶的病变。临床表现为较快发生、相对恢复较快的意识障碍,运动及感觉障碍较轻,伴有动眼神经麻痹、偏盲或皮质盲、记忆障碍、幻觉等神经功能缺损。1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8例,女2例。发病年龄:40~75岁,平均51.2岁。…  相似文献   

3.
王东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49-165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解剖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伴有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23例;42例均呈急性突然起病,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2例,眼球运动障碍29例,瞳孔异常改变17例;CT或MRI检查显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影像,提示脑干梗死33例,丘脑梗死23例,小脑梗死16例;一般治疗均采用控制血糖、血压、降脂和脱水等常规治疗,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冬凌克栓酶,抗栓治疗应用肝素加泵静点,自由基清除剂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结果: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死亡2例,有效率80.95%。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情危重,早期进行溶栓、抗血栓形成、应用脑细胞保护剂、抗自由基、控制血糖、血压、降脂和脱水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深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意识障碍11例,眼球运动障碍9例,瞳孔异常6例,眩晕、呕吐为首发症状8例;CT及MRI显示丘脑梗死11例,中脑梗死9例,枕叶梗死6例,小脑梗死3例,颞叶梗死2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老年人多见,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CT及MRI发现单侧或双侧丘脑、中脑、枕叶、小脑、颞叶病灶可确诊,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主要症状及体征是突发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感觉障碍、视物模糊等。CT及MRI主要表现是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特征性改变。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全面综合征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于啸  张凌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609-46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由基底动脉尖区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较少见 ,现将本院 1995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 1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4 9~ 73岁 ,平均 6 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 13例 ,糖尿病史者 5例 ,冠心病史者 3例 ,脑梗死病史者 3例。临床表现 :15例均为急性起病 ,其中安静状态下起病 10例 ,活动状态下起病 5例 ;均以眩晕为首发症状 ,6例伴恶心、呕吐 ;15例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其中深昏迷 5例 ,浅昏迷 4例 ,嗜睡 6例 ;眼球运动障碍 15例 ,其中眼球固定…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由Caplan于 1980年首先提出并命名[1] 。 1990年我国眼科医生报告了国内第一例TOBS以后 ,近年TOBS很快被神经内科医师认识。现将我们收治的17例TOBS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TOBS患者 17例 ,系由 1993年 1月  相似文献   

9.
申香玉  田东 《吉林医学》2008,29(21):1946-194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约占脑梗死的7%。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发病迅速,治疗效果差,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1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少见,病死率高。本文报告了26例TOBS,发病因素以高血压最常见,糖尿病、冠心病次之。该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头部CT及MRI检查以丘脑和中脑梗塞为主。本文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 TOB 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MRI 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的梗死.结论:TOB 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9):595-59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32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眩晕、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的变化、肢体运动障碍、偏盲或皮质盲、共济失调及记忆功能损害;磁共振(MRI)显示梗死灶在丘脑、小脑、中脑、脑桥、枕叶、颞叶内侧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是诊断TOBS的主要依据,DSA能为病变提供血管定位依据,对治疗及预防TOBS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位改变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的改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张茁 《北京医学》2008,30(5):270-273
目的 分析1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30d预后,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跟踪随访150例诊断明确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并于入院时及病后30d分别进行NIHSS、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分,分析患者30d预后,及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1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d病死率为10%.眩晕及偏瘫为主要首发症状,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病变部位(OR=0.112,P=0.002)、病变个数(0R=0.460,P=0.0301、并,发症(OR=0.344,P=0.001)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关键在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梗死部位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NIHSS评分及其90d预后评估,旨在建立一种早期、客观、准确的评价各型TOBS预后的新方法。方法:将63例TOBS患者根据MRI分为幕上、幕下及幕上下均受累3组,记录其入院NIHSS评分,90d后进行mRS评分,对其预后行统计分析。结果:MRI显示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或幕下脑干、小脑受累,且NIHSS评分高者,预后差,mRS评分为4—6分,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单纯幕上受累,NIHSS评分相对较低,预后较好,mRS评分为0.3分。NIHHS评分和mRS评分高度相关(r=0.891)。结论:MRI表现及NIHSS评分可做为评价不同部位TOBS预后生存状态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可靠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和视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病灶多发、幕上幕下同时受累和双侧受累为特征。主要病因可能是栓塞和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CT表现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军 《吉林医学》2009,30(21):2599-260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发病机理和CT表现的关系。方法: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发现的16例TOBS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程度不一的眩晕、意识障碍、视物模糊、瞳孔变化、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而CT扫描所显示的相应区域的脑梗死和脑血栓与其基本一致。结论:CT能够对TOBS及时、准确的作出诊断,为TOBS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要为病变血管起到定位作用,从而指导对TOBS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1年至2007年收治的42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等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脑栓塞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主要症状是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结论:CT和MRI是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MRI在早期诊断方面优于CT,TOBS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该病居前几位的症状和体征依次为意识障碍(75.0%)、眼球运动障碍(66.7%)、肢体活动障碍(58.3%)、眩晕(58.3%)和瞳孔改变(50.0%);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因,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5.0%)、糖尿病(33.3%)、高血脂(25.0%)等;影像学表现以中脑、丘脑梗死(75.0%)多见,可合并颞叶(33.3%)、枕叶(41.7%)、小脑(41.7%)梗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常见病因和危险因素同一般脑卒中。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