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20%,是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笔者采用经桡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术,首创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式治疗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选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病例26例,入选标准:(1)De novo冠脉病变,主支与边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JBT组(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和JWT组(拘禁导丝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JBT组边支闭塞或夹层、边支置入支架、边支血管残余狭窄和边支血流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单导丝保护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对照组术后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138 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 < 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 < 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确诊为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对象150例;应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对象150例。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与拘禁球囊技术(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BSKT组和JB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TIMT 1级发生率,边支夹层发生及补救球囊扩张率,术后1个月出现胸闷胸痛、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改变率,术后6个月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和冠脉造影异常率。结果 BSKT组患者边支夹层发生率高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KT组TIMI 1级检出率低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KT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术中边支夹层发生率较高,但术后中期疗效高于JBT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 and small Protrusion(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其中A组采用边支球囊扩张,B组边支球囊扩张后采用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随访12个月,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TAP技术效果更佳,且手术成功率高;随访1年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性好,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亦满意,但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存在边支堵塞的风险在技术应用上受到限制。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相对低的手术成功率、更大的手术花费和更高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使主支的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边支开口的再狭窄和分叉病变长期预后中存在的再狭窄问题依然存在。在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出现双支架的治疗策略。通常根据分叉病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主支支架术加必要时边支支架术是目前通常采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蒋芳勇 《微创医学》2013,8(1):78-8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越来越多,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15%~20%[1].分叉病变主要是由于分叉部位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和涡流,易造成冠脉内膜的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目前PCI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对吻球囊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提高,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可能因手术时间而引起各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2.
何贵新 《微创医学》2011,6(4):348-35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30%[1]。其处理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因为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会导致斑块移位、分支血管开口弹性回缩等,甚至分支血管闭塞,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是最复杂的冠脉病变之一。单纯的球囊扩张成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冠心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国内外介入专家较为棘手的问题,而目前临床对于边支保护的介入治疗手段繁多,如何更好的选择手术方式目前仍是广大介入医师讨论的热点。本文就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边支血管直径小于2.5mm的介入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病变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病变特征的影响,探讨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 18例患者经定量冠脉造影确定需治疗的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观察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中主支和分支血管的血管内超声变化.结果 采用的冠脉介入治疗术式83.3%为Cr...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2月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行介入治疗的1258例患者.对于大多数分叉病变,采用单支架植入,但对于分支较大且重要,分支口部或近端显著狭窄时采用双支架植入.结果:共有295处分叉病变,204处病变采用单支架,91处采用双支架植入策略.单支架组有2例因边支撕裂而植入支架.计划双支架组最终有73例实行Crushing支架技术(step crushing术46例,modified ballon crushing 24例,反向crushing 3例),5例采用T支架技术,3例Cullote支架术,5例采用改良V支架技术,5例采用分步对吻支架术.无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1例发生冠脉穿孔导致心包压塞.结论: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埋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和单导丝边支保护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血流分级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埋球囊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使用切割球囊和补救性拘禁球囊两种边支保护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依据不同的边支保护方法,分为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n=47)和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n=55) 2组,2组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观察及比较边支血流TIMI、MBG分级和边支开口血管C-F型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TIMI、MBG分级达到3级的患者比例为85.1%,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0,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适宜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对边支进行保护时,使用切割球囊技术可以减少边支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肖丽梅 《医学综述》2011,17(8):1158-1160
分叉病变始终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也是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减少了介入术后主支的再狭窄,但分支血管在术中的急性闭塞风险和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关注。现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型、治疗、新进展进行全面的回顾,以期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国内外介入专家较为棘手的问题,而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ATP技术)的出现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ATP技术的优点及在非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时, 比较应用拘禁球囊主动与被动扩张技术对边支保护的效果.方法 78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 分为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 (n=41) 和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 (n=37) 2组, 观察分析边支血流的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 (MBG) 、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 和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 边支TIMI、MBG及TMP分级达到3级的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患者比例达到93%,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动扩张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4%,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时, 边支球囊主动扩张与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均能够很好的降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血流明显减慢甚至阻断的风险, 但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地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