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旋切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0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的37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共计61侧乳房)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每侧乳房手术时长40~125 min,平均(78.0±17.6)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房纤维腺瘤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12月收治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左侧乳房26例,右侧乳房22例,双侧乳房5例,均经手术切除。除2例伤口发红及1例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外,其余病例均彻底治愈。随访2—3年共41例,均无复发。结论 乳房纤维腺瘤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恰当的麻醉方式是手术顺利的重要保障,合理的手术方案是治愈该病的关键,完整切除包膜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民康医学》2016,(4)
目的:探究钼靶定位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乳腺纤维腺瘤女性患者,按照其选择手术方式的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乳腺肿物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钼靶定位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2±7.66)min,观察组为(23.46±6.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8±0.69)d,观察组为(2.7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为25例(30.12%),观察组为3例(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为83.10%,观察组为9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乳腺肿物切除术相比,钼靶定位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切除乳腺纤维腺瘤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患者更加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
7.
例 1,女 ,14岁。因右乳无痛性包块 2个月入院。查体 :右乳房有约 9.0cm× 10cm包块 ,占据整个乳房 ,边界清楚 ,皮肤无桔皮样变 ,乳头偏上方。穿刺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沿乳房下弧形切口 ,翻转皮瓣向上 ,全切除肿瘤 ,保留被压迫萎缩的乳腺组织。术后病检 :乳腺纤维腺瘤并细胞轻度异型增生。患者痊愈 ,1年后随访 ,乳房触诊无包块及硬结 ,无压痛。乳房下弧形切口疤痕不明显。例 2 ,女 ,15岁。发现左乳房包块伴月经不调 3月。查体 :左乳有约 8.5cm× 7.5cm包块 ,基本占据全乳 ,边界清楚 ,乳头偏内侧。行乳房外侧切口 ,翻转皮瓣向内 …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隆乳术中乳房假体容积选择的一种简易、实用万法。 方法30例接受硅胶囊假体隆乳术的女性,分别随访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假体容积、术前术后经乳头胸围及经乳房下皱襞胸围,并将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与上述变量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隆乳术后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与假体容积及经乳房下皱襞胸围的大小关系密切,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6.6832+0.0743×假体容积-0.2187×乳房下皱襞胸围。 结论隆乳术中假体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受术者的身高、体重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胸廓和乳房的发育状况。根据经乳房下皱襞胸围大小和预期的术后经乳头胸围的增加量,可以推算所需假体的容积。 相似文献
9.
国人隆乳术前后乳房相关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隆乳术后乳房及相关部位全表参数的变化规律,借以手术设计提供依据,预测术后效果,指导临床工作,通过对受术者进行术前,术后乳房及相关部位体测量,应用GRAFTOO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标准体形及身高与胸围的关系曲线和隆乳术前后经乳头胸围标准参数的变化数值,结果发现,我国(尤其是南方)隆乳受术者,乳房及胸廓的发育状况与标准体形相差甚大,矮身材者通过隆乳术,其胸围可达到美学标准,而高身材者由于 相似文献
10.
朱校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1764-1765
目的探究和分析乳腺良性肿瘤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的特点和效果差异,以提高乳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技术水平。方法从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女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2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并将其分为传统手术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的研究组130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特点和效果。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中的肿瘤在6个月~3年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且研究组中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乳房没有出现明显性疤痕和变形情况;对照组中患者的乳房有5例存在乳头偏斜,21例出现了乳房局部凹陷,53例患者切口周围皮肤出现异常。结论针对乳腺良性肿瘤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效果好、安全性强,无肿瘤复发,且切口美观,不存在明显性的疤痕,该治疗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联合超声引导下旋切减体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体会。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对16例19个乳腺肿块行小切口联合超声引导下旋切减体术治疗。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将BI-RADS分级为2~3级、直径>2.0 cm的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整个手术过程均由超声引导,术后患者超声定期随访1~3月,以观察治疗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19个病灶病理诊断均为乳腺纤维腺瘤,所有病例无皮下瘀斑、皮肤损伤、气胸、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联合超声引导下旋切减体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治疗疤痕小、隐蔽美容。超声可术前病灶筛选、术中定位引导、术后复查且在超声引导下手术,不需要腔镜隧道式探查,避免肿瘤残留、血肿等并发症,减少了患者负担,在解决较大纤维腺瘤方面确实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假体植入隆乳术的效果仿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基于OpenGL构建假体植入隆乳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乳房曲面的NURBS快速重建,OpenGL环境下人体真实感效果的模拟,常用假体的参数化设计,利用OpenGL的选择功能进行的假体植入效果模拟等内容.通过对假体植入隆乳术的全过程仿真,为医患双方提供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腔镜下行乳腺大纤维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单侧直径3~8 cm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98例分为腔镜组56例及开放组42例,腔镜组经侧卧位腋后线或平卧位肋缘下入路行腔镜下切除术,开放组采用开放式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主观美容效果评分,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个月期间有35例失访,其余63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主观美容效果评分均高于或长于开放组,而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下乳腺大纤维腺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美容和疼痛轻的优点,但存在住院费用高、手术时间长等缺点. 相似文献
14.
15.
BREAST fibromatosis is a rare kind of lesion. The average incidence is about 2-4 per million every year.1 So far there have been about 100 cases reported altogether.2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隆乳患者负性情绪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隆乳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其干预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性因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隆乳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疼痛程度,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根治隆乳后难愈性瘘道的新方法,以期提高愈合有效率.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武汉市诠美医学美容门诊收治的注射隆乳术后胸腹壁内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AG)混合物移位,造成胸腹壁广泛瘘道的患者17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观察组在清除瘘道后,进一步采用肌膜组织瓣的新设计治疗乳房内瘘道;对照组采取单纯清洗刮去残腔.观察术后创伤愈合面积比例及有效性.结果 PAAG在胸腹壁间隙广泛分布,形成乳腺下、腋窝、胸腹壁瘘道连通.2周时,观察组患者胸腹壁病变面积缩小80%,与对照组病变面积缩小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观察组胸腹壁病变面积缩小95%,而对照组为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房内PAAG混合物移位所形成的胸腹壁连通的慢性瘘道是造成胸腹壁内流动性包块与巨大空腔的主要原因,局部肌膜组织瓣可明显促进胸腹壁瘘道愈合. 相似文献
20.
隆乳术后包膜挛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纤维包膜挛缩是假体植入式隆乳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与假体类型,植入层次,局部炎症和血肿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相关因素,通过假体的合理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及药物的适当运用,可降低挛缩发生率。手术切开及切除挛缩包膜或假体取出则是在包膜挛缩形成以后的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