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4例中老年人颈总动脉平均IMT、同时行血尿酸检查,按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高尿酸血症组,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厚度、胆固醇、HDL-C及Apo-a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厚度及胆固醇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但HDL-C及Apo-a明显低于尿酸正常组(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加,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胆固醇水平有意义地增高,相反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明显降低,血尿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分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测定值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95例,27例同龄、同性别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接受了血清尿酸浓度测定,并进行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比较。结果 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ISH型37例(38.95%),IDH型24例(25.26%),SH/DH型34例(35.79%)。不同分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浓度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H/DH的血尿酸浓度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明显高于ISH、IDH型组和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不同分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增加,其中SH/DH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伴高尿酸组29例;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83例。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对比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高血压伴高尿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48%,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高血压伴高尿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的患者(P<0.1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伴高尿酸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维吾尔族冠心病(CHD)患者525例;对照组582例,为同期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阴性或其他检查排除冠心病者。对所有纳入对象测定禁食12h后静脉血清尿酸值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并结合冠脉造影情况,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CHD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346.45±102.4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12.18±101.26)μ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作用后发现,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37,95%CI:1.181~3.415;P<0.05)。CHD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亚组之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血尿酸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氯沙坦用于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收集高血压伴高尿酸症患者82例,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依那普利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氯沙坦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结束治疗后,两组的SBP和D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尿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氯沙坦降压效果显著,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氯沙坦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139例(高血压病组)和健康者139例(健康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测量血压、血尿酸值。结果高血压病组血尿酸水平为(371.2±128.2)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19.5±10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明显相关,重视高尿酸血症及其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的44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51例冠心病患者,49例同期参加体检结论健康者为对照组。3组对象接受了血清尿酸水平测定。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同时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浓度、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清尿酸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分型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方法连续选择近期以胸闷、胸痛主诉就诊的155例中老年患者,入选对象接受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血清尿酸水平测定。结果 155例中老年胸痛患者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5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5例)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41例)。ACS组的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同时SAP患者的血尿酸浓度、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 ACS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内科收治的6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及56例健康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血尿酸(SUA)、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清SUA、IL-8、ICAM-1、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IM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颈动脉正常、颈动脉增厚、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比例高于对照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SUA、IL-8、ICAM-1、hs-CRP水平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IMT)的加重而上升。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SUA、IL-8、ICAM-1、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明显升高,SUA、IL-8、ICAM-1、hs-CRP可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有无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表现资料。方法:选择近期连续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心病患者194例,入选对象同时接受血尿酸浓度测定,并按有无合并高尿酸血症分组,合并高尿酸血症107例,不合并高尿酸血症87例(对照组)。结果: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例数及平均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前者的单支病变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可加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全球多项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尿酸水平升高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共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已经从急性期治疗转变为强调长期控制血尿酸达标,预防各种合并症。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控制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避免应用血尿酸升高的药物、碱化尿液等。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包括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抑制尿酸合成药物、辅助降尿酸药。如果引起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不能去除,需要长期降尿酸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中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期体格检查青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狭窄,分为颈动脉硬化组56例、颈动脉正常组34例,另选25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UA)、血脂的水平。结果:颈动脉硬化组、颈动脉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尿酸、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的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是青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值分为斑块组82例(IMT≥1.3 mm)和非斑块组102例(IMT<1.3 mm),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斑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间接胆红素、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多伴有血清胆红素及尿酸的异常,干预二者的生成,可以早期预防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450例,按照其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CKD A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50μmol/L)、CKD B组(男性421~520 μmol/L,女性351~440 μmol/L)、CKD C组(男性521~630μmol/L,女性441~540μmol/L)、CKD D组(男性≥631μmol/L,女性≥541μmol/L),同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CT扫描、眼底动脉检查和超声检查对所有受试者的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各组动脉硬化同期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CKD D组和C组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分别为69.75%、47.12%)明显高于A组(20.87%)和B组(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52.00%)明显高于女性(3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16.820,P=0.000).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会提高其动脉硬化发生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血清尿酸水平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改善以降低尿酸水平,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费劲松  季鸿  陈范元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22-1323
目的 :观察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92例 ,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 ,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血清尿酸水平越高 ,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越低 ,三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1) ,直接胆红素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尿酸和 (或 )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脂谱与尿酸代谢特点并寻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22例接受CAG检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6例合并2型糖尿病纳入糖尿病组,356例无糖尿病归为对照组。根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B组),单支病变(A1组)、双支病变(A2组)、多支病变组(A3组)。测定各组血清尿酸、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血清TC、LDL及HD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UA、TG、FBS、HbA1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糖尿病组合并高血压病、高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糖尿病相关(P=0.001),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更弥漫。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421,95%CI1.576~3.718,P=0.000)、高三酰甘油血症(OR=1.749,95%CI1.071~2.856,P=0.025)及高尿酸血症(OR=1.719,95%CI1.076~2.744,P=0.023)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血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弥漫,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尿酸血症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蓉  孙丽荣 《天津医药》2011,39(11):1006-1008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040例T2DM患者,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HUA,男性≥420μmol/L,女性绝经后≥420μmol/L,绝经前≥360μmol/L)组117例和正常血尿酸(NUA)组923例,比较2组间主要临床指标以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1)HUA组糖尿病肾病(DN)、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发病率均高于N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UA与NUA组间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BMI、TG、HDL-C、HbA1c为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应重视血尿酸这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水平、血尿酸异常率以及总胆同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者(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诊治的痛风伴高尿酸血症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间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应用非布司他片40 mg,B组给予非布司片他80 mg,C组给予别嘌呤醇片300 mg.治疗疗程均为24周.检测并记录3组治疗前1d、治疗12和24周后血尿酸水平、血清ET-1、NO、MPO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1d相比,3组治疗后12、24周后血尿酸、ET-1、MPO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B组治疗24周后血清ET-1水平低于治疗12周后(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不同剂量非布司他片及别嘌呤醇片均能有效降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ET-1与血尿酸水平,40 mg非布司他片改善患者炎症状态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血尿酸代谢和降压疗效。方法 :6 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分为 2组 ,氯沙坦组 34例 ,用氯沙坦 5 0mg ,po ,qd ,依那普利组 34例 ,用依那普利 10mg ,po ,qd ,均持续 4wk。结果 :wk 4末降压总有效率氯沙坦组 76 % ,依那普利组 79%。 2组疗效比较 ,P >0 .0 5。血尿酸水平在wk 4末氯沙坦组较治疗前下降 (12 5±s 4 0 ) μmol·L- 1,依那普利组下降(34± 38) μmol·L- 1,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降血尿酸总有效率为 74 %和 2 1% ,2组疗效比较 (P <0 .0 1)。结论 :氯沙坦不仅降压而且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