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林酸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腺瘤的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腺瘤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国外文献报道[1]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腺瘤有消退作用,预防结直肠癌发生。但对散发性结肠腺瘤(SAP)疗效不肯定[2],本文旨在探讨舒林酸治疗SAP的作用及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腺瘤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2.
舒林酸长期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腺瘤消退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FAP患者口服舒林酸400mg/d,12个月内每3个月结肠镜复查一次,观察结直肠息肉的变化。对有效者,继续服用舒林酸维持治疗,维持剂量按300mg/d到200mg/d到150mg/d依次减少。减药中如果腺瘤数目增加,则将药量增至上一剂量。结果18例FAP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结直肠内息肉显著减少,平均维持治疗时间为(35.5±17.7)个月。最后一次复查时息肉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从治疗前的(854±920)个降到(13±20)个](P<0.01)。舒林酸的有效维持量为150~300mg/d,平均剂量为(262.5±56.9)mg/d。治疗期间肠道中出现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活检病理显示治疗后管状腺瘤比例增加,腺瘤异型程度下降(P<0.01)。5例患者停药后腺瘤复发,2例再次服药后腺瘤再次消退。长期服用舒林酸的常见不良反应是结肠黏膜糜烂,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舒林酸长期维持治疗可使FAP患者结直肠腺瘤保持长期显著消退状态。最小有效维持量150mg/d~300mg/d不等,有个体差异。长期用药安全性好。初步提示停用舒林酸后腺瘤有复发倾向,但再次用药仍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舒林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培菲康)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疗效及其机制。 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F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经胃肠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这些FAP患者,分为舒林酸组、培菲康组、舒林酸联合培菲康组3组。舒林酸组口服舒林酸400 mg/d,疗程为1年;培菲康组口服培菲康6粒/d,疗程1年;舒林酸联合培菲康组,口服舒林酸400 mg/d+6粒培菲康/d,疗程1年。每4个月结肠镜复查1次,观察每组患者一般情况,腺瘤的病理类型、大小、数目。采用16s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患者粪便菌群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 结果入组患者共90例,每组30例,舒林酸联合培菲康组于治疗后4、8、12个月腺瘤的病理类型:管状腺瘤分别占活检腺瘤总数分别为90.5%、94.4%、99.2%;绒毛管状腺瘤占9.5%、5.6%、0.8%;舒林酸组分别为85.3%、90.4%、95.2%,培菲康组分别为80.5%、85.3%、90.2%。舒林酸+培菲康组与培菲康组、舒林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RNA测序提示舒林酸联合培菲康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增加,而拟杆菌门比例降低。Western blot显示舒林酸联合培菲康组Bcl-2表达显著较其它组降低(P<0.05)。 结论舒林酸联合培菲康能有效的治疗FAP,其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舒林酸组和培菲康组。可能的机制与降低Bcl-2,减少对凋亡的抑制,促进了腺瘤的凋亡,同时改善了肠内环境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附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又称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是少儿的消化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FAP患在未行干预治疗情况下息肉自然癌变率为100%,中位癌变年龄在25~35岁.至40岁时超过四分之三的患出现癌变,约50%以上的患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即已发现息肉癌变,因此.FAP患的肠道息肉归属于高危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须密切随访并视同恶性病变尽早行干预治疗,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及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本病外显率约50%~90%,出现先证后对患病家系的结肠镜定向筛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最可靠方法。近年研究发现伴有肠外表现的Gardner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Crail’s综合征(过去称Turcot综合征)及轻表型FAP(AFAP)等均有相同的遗传学背景.均存在APC基因的突变。目前已将上述综合征统一归属于APC范畴。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癌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手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伴癌变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3例FAP伴癌变病例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手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短期随访结果。取同期开腹全结肠切除手术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腹腔镜组3例均顺利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43.33(200-310)min,显著长于开腹组(P=0.028)。 平均术中出血量146.66(90-200)ml,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1.33 d,住院时间14 d,略短于开腹组,尚未达统汁学差异;平均手术切口长度腹腔镜组为4.33 cm,显著短于开腹组19.38 cm(P<0.01)。腹腔镜组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证实为FAP伴癌变,随访时间分别为25、15、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结论 由具丰富腹腔镜外科经验的医师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FAP安全、可行、有效,但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病例积累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2~2005年,本院共实施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女性。1例结肠多原发癌患者54岁,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端、远端及横结肠近端3处癌灶,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且多处伴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年轻时就发生数以百计的结-直肠腺瘤为特征。若不作预防性结肠切除术,则实际上所有罹患者都在50岁前发生结-直肠癌。FAP患者常有上消化道,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腺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区域是FAP患者仅次于结、直肠的发生恶性病变的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APα)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结肠腺癌组织中FAPα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FAPα在结肠腺癌间质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而在肿瘤细胞中无表达。69例结肠腺患者FAPα表达阳性率为71.0%,FAPα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但与结肠腺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和侵袭程度密切相关(P〈0.01)。提示FAPα的表达与结肠腺癌的恶性表型有关,即随着结肠腺癌恶性程度的增强,FAPα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论FAPα的高表达与结肠腺癌恶性表型有关,可作为反映结肠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全结肠镜及结肠造影观察10例FAP患者服用舒林酸400mg/d后3、6、9、12个月全结肠腺瘤的数目、大小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用药前后腺及平坦粘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Bcl-2的表达。结果用药后3、6、9、12个月较用药  相似文献   

10.
郐占波  付勇 《山东医药》2005,45(15):32-32
家族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少见疾病,如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癌变。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FAP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男7例,女4例;年龄18~57岁,平均33岁。均行X线钡剂、空气双重对比灌肠、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全结肠、直肠息肉8例,直肠、乙状结肠息肉3例(其中癌变1例)。  相似文献   

11.
舒林酸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 ,90 %结肠癌源于结肠腺瘤性息肉恶变。非甾体类消炎药如舒林酸 ,已显示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治疗作用 ,而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 (SCAP)研究甚少 ,结论不肯定[1,2 ] 。为此 ,我们用舒林酸 (sulindac)治疗SCAP ,取得肯定疗效 ,并对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 7月~ 1998年 8月 ,2 3例SCAP经结肠镜证实 ,息肉直径 0 .5cm以上 ,盘状或广基 ,息肉数少于 10枚 /人 ,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二、实验方法2 3例SCAP随机分为 2组。 12例患者共计 2 3枚息肉给予舒林酸 30 0…  相似文献   

12.
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经少量钡餐法胃肠运输试验确诊为有胃肠道慢传输因素存在的老年便秘患者51例,其中结肠慢传输患者17例,全部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全消化道慢传输患者9例,5例行全结肠切除,4例行包括结肠全切除的联合手术;结直肠混合型患者25例,9例行结肠次全切除,16例行包括结肠次全切除的联合手术.结果 全组治愈44例(86.3%),好转7例,有效率(治愈+好转)100%.25例结直肠混合型便秘患者,单纯结肠次全切除和联合手术的治愈率分别是44.4%(4/9)和93.8%(15/16),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全消化道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全切除和联合手术的治愈率分别是75%(3/4)和100%(5/5).两者虽然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例中手术后发生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结肠次全切除术或结肠全切除术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结肠慢传输患者应选择结肠次全切除术,全消化道慢传输患者应选择全结肠切除术,对合并有盆底异常、直肠排空障碍和出口梗阻的慢传输便秘患者应选择联合手术.结肠部分切除疗效较差,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该家系中存在APC基因杂合突变c. 2800_2803delACTT(p. T934fs),使APC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形成结构异常的蛋白。该突变可导致较为严重的FAP症状,早发结直肠腺瘤和癌变。结论:NGS可更早、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遗传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检测方法。p. T934fs杂合突变是引起该FAP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受累成员需行息肉切除手术,以避免结肠恶化癌变。  相似文献   

14.
<正>到目前为止,预防性手术切除病变的肠段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最直接的手段。手术术式包括:全结直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amosis,IRA)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am-osis,IPAA)。手术治疗后多有排便不能控制、  相似文献   

15.
截短蛋白检测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总人群发病率约为1/10000。FAP患者的致病基因是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adenornatous polyposis coil,APC)。通常FAP于10岁~40岁开始发病,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主要表现为整个结、直肠肠壁布满息肉,甚至使整段肠壁无正常粘膜。组织学检查早期为轻度腺体增生,以后发展成典型腺瘤,这些患者如不经外科治疗,癌变将几乎不可避免。FAP所致的大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100。目前,FAP患者只有出现临床症  相似文献   

16.
舒林酸对结肠腺癌HT-29细胞增殖调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舒林酸对结肠腺癌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观察舒林酸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舒林酸对HT-29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结合DNA电泳和透射电镜观察舒林酸对HT-29细胞有无促凋亡作用。结果 舒林酸可抑制HT-29细胞增殖,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72h后,HT-29细胞凋亡分别上升至12.5^、15.4^和24.2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巨结肠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后天获得性疾病,特点是部分结肠或全部结肠扩张,通常表现为排便异常、腹胀及腹痛。本文报告了成人特发性巨结肠并肠梗阻一例,予结肠次全切除术+末端回肠造口术治疗,并对成人特发性巨结肠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一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首先由Jacobs et al于1990年开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国外有比较多的报道,国内开展该手术的医院也越来越多,手术例数也逐渐缓慢增加,开展的手术种类有结肠部分切除、左右半结肠切除术、全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直乙结肠肿瘤切除术(Miles手术、Dixon手术)、结肠造瘘等,手术指征为结肠良性病变及早期及中晚期结肠癌,DukesA~D期的患者都有报告.  相似文献   

19.
重点阐述慢性便秘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指证是确诊结肠传输减慢,病程在3年以上并经内科治疗无效,患者强烈要求手术,无精神障碍,了解有无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式多采用全结肠切除术或者次全结肠切除术。直肠内脱垂的外科治疗指证是有严重直肠内脱垂症状,严格内科治疗无效。手术方式首先采用经肛门手术。直肠前突手术指证是有明显临床症状,前突超过3cm,局部有造影剂存留,需要手助排便。单纯直肠前突无论经肛门、经阴道入路的手术,疗效均较好。对于耻骨直肠肌痉挛,目前多采用扩肛术或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的高胆红素血症(PHB)发生率高。为阐明其发病率和病因,作者分析了1979~1989年间171例胸段食管癌切除术、144例全胃切除术和59例结肠切除术患者。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的治疗。同时也分析了1969~1978年间121例未用TPN或应用非标准化TPN治疗的食管切除术患者PHB的发生率。PHB诊断标准为术后2周内血清胆红素峰值>2mg/dl。观察项目包括常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