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rohn病的肠道外表现:附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世富 《四川医学》1995,16(2):84-85
  相似文献   

2.
李长政 《中国医刊》2004,39(12):41-42
乳糜泻(celiac disease),又称脂泻病、麦胶(麸质)敏感性肠病、非热带性脂肪泻等,是一种在遗传易感者食用麸质后经免疫系统介导而产生的以乳糜样腹泻为主要表现、伴有多种全身表现的疾病.典型的乳糜泻患者大便含脂肪量多而呈白色并发亮,因存在未消化的糖而发酵使大便带泡沫,大便总量增加,但排便次数不一定增加.乳糜泻牵涉到全身多个系统,有的是敏感个体对麸质反应在其他系统的表现,有的是共同存在的自身免疫疾病或免疫反应带来的继发改变,有的是吸收不良的继发改变,还有的目前尚未明确关系.有时这些相关的肠道外表现在乳糜泻出现前出现,了解这些肠道外表现有助于发现乳糜泻.而诊断了乳糜泻的患者也需要注意这些相关的肠道外表现,以便全面诊治.  相似文献   

3.
Crohn病(下简称CD)系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均可发病,但以远端小肠和结肠病变为常见。临床上除表现有腹痛,腹泻,便血,发热等消化道症状外,同时还表现有肠道外的症状。本文就CD的肠外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Crohn病(下简称CD)可发生于自口腔至肛门的消化道各部分,但以远端小肠和结肠为常见,临床上除有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外,还可有肠道外表现。本文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肠道外表现与原发病之间关系.方法通过对298例UC肠道外表现的分析,总结其各种肠道外表现发生率.结果伴发泌尿系病变19例、口腔溃汤28例、肝胆病变16例、结节性红斑9例、贫血64例.结论有肠道外表现者占57.7%,多数发生于慢性反复发作型[1],常见于肠道内表现之后.原发病好转,肠道外症状亦减轻,甚至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肠道外表现与原发病之间关系。方法:通过对298例UC肠道外表现的分析,总结其各种肠道外表现发生率。结果:伴发泌尿系病变19例、口腔溃汤28例、肝胆病变16例、结节性红斑9例、贫血64例。结论:有肠道外表现者占57.7%,多数发生于慢性反复发作型[1],常见于肠道内表现之后。原发病好转,肠道外症状亦减轻,甚至痊愈。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常伴有肠外多系统多器官或组织损害。其发生机理多认为与免疫机制,尤其是与自身免疫参与有关,因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口腔、粘膜病变克隆病时常伴有牙龈、口腔及胃粘膜损害。牙龈呈弥漫性卡他性炎症,具有瘀滞性充血、乳头水肿、增生、瘙痒、器械接触时易出血等特点。口腔粘膜损害表现为:颊部粘膜及舌侧表面和口腔底部有肿胀、结节、疼痛感及溃疡。溃疡及结节的特点:常分布在粘膜皱褶间凹陷处,呈线形或阿弗他样溃疡,边缘增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RV)肠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病,但近年有报道发现RV感染尚可引起呼吸、神经系统的损害。对我科2006年11月~2008年1月份住院的95例确诊为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性肠炎肠道外表现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玲 《湖南医学》2001,18(4):311-312
  相似文献   

11.
毕晓艳 《当代医学》2010,16(14):69-7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灶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累及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反复发作。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30岁最为多见[1],现就我院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外表现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据AmJGastroenterol(1997,92:2062)载美国Hsu报告,据文献报道已有7例回肠类癌肿瘤被误诊为Crohn病,并按Crohn病进行治疗。研究者对176例回肠类癌病人进行了评估,以确定误诊率。同时,对误诊病人的临床以及X线影像学资...  相似文献   

13.
张惠琴 《浙江医学》2005,27(7):528-529
秋季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RV)是其重要的致病原.近年来,各国学者不断发现RV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而且发病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我院近3年来共诊治秋季腹泻患儿351例,其中有肠道外受累表现者168例,现将其临床表现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气单胞菌(Aeromonas)在人类感染性腹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但肠道外感染较少有报道.现将我院1998~2001年收治的44例肠道外气单胞菌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Crohn‘s病的超声表现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Crohn病     
Crohn病是一病因仍不明确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病变,常有淋巴管炎症和阻塞,可侵犯胃肠道任何部分,但以回肠、特别是回肠末端最多见,呈节段性跳跃式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以及肠梗阻或瘘管形成为特点,常伴有发热、营养不良、消瘦、乏力、贫血、关节炎等症状。1932年由Crohn 首先描述,他先后报道700多例。以往名称很不统一,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Crohn 病。世界各国都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RV)A,B,C组均可感染人类,A组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尤其是婴幼儿重型腹泻的首要致病原.  相似文献   

18.
一、溃结的内镜表现溃结的病理变化很复杂,按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镜下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期。1.急性期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4期。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可以互相过渡。由一期过渡到另一期所需的时间变化较大,可以几天到几星期。一般认为急性期的病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在疾病处(?)消退和缓解过程时,可以观察到各期顺序的颠倒。第一期:活动性最小,是最早期的改变。其特征为粘膜下多数小斑点状出血。无明显的水肿,仅在用棉花球揩擦时,局部粘膜可增高,呈颗粒状和出现少数小的出血点。这些改变可在21~48小时左右消失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思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