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令气散”之我见金元时期的针灸家窦汉卿所著《标幽赋》流传700余年,为计家必读之物,其中对进针手法及针刺反应的描述,更是精彩,为后世所传颂。然余对其"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一句。略有疑虑,今述其后,望同道给以斧正。此句一般解释为针刺前先用左手拇指...  相似文献   

2.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3.
笔者临床应用彭氏“眼针疗法”治疗多种病证,收到立竿见影之效。针刺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选5分长、30号毫针,左手按紧眼睑,保护眼球,右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笔者应用外祖师传授按摩“耳根”穴为云南前线守边御敌指战员治疗鼻衄568例,屡获良效。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患者坐、立或侧卧均可。术者左手(或右手)挽扶患者前额,右手(或左手)大拇指、食指(手指向上)按患者两侧“耳根”穴位,由轻按至适当重按,约1分钟左右,同时嘱患者将鼻中所塞异物除掉,以免擦破鼻粘膜而流血。一般情况下,经如上按摩1分钟左右,鼻衄自行可止。“耳根”穴名,系祖师所命名,该穴位于风池穴斜上,天柱穴直上,大筋外兼处,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按摩“天梁”穴治疗鼻衄568例,屡获良效,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患者或立或坐或侧卧均可。术者左手(或右手),挽扶患者前额,右手(或左手)大拇指,食指(手指向上)按患者两侧“天梁”穴位,由轻按至适当重按,约一分钟  相似文献   

6.
"知为针者信其左"出自《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即知晓针术的人重视押手(即左手)的作用,不知晓针术的人只信赖刺手(即右手)的作用,强调了双手协作在针刺中的重  相似文献   

7.
也谈“欲令气散”贵刊1996年第1期登载曾立志先生的《“欲令气散”之我见》一文,读后也想谈谈本人浅见,以求正于师长同道。《标幽赋》中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就是说开始在应刺的穴位上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做较重的按压、揉捏或爪...  相似文献   

8.
鼻衄     
<正> 治疗方法:患者或立或坐或侧卧均可。术者左手(或右手)搀扶患者前额,右手(或左手)大拇指、食指(手指向上)按患者两侧“天梁”穴位,由轻按至适当重按,约1分钟左右;同时嘱患者将鼻中所塞异物除掉,以免擦破鼻粘膜而流血。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针刺反应的种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针刺耐受性的个体差异,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逆顺肥瘦》篇:“刺壮士者,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这是古人根据患者不同的针刺耐受性而施以不同于刺激强度与不同的刺激量。实际上古人已明确指出针刺耐受性的个体差异。关于这一方面的种族差异,则未见记载。笔者于1986~1988年参加中国赴南也门医疗队工作,在此期间为当地病人针刺治疗万余人次(其中除该国患者外,尚有西德、苏联、英国、法国、捷克、保加利亚等欧洲  相似文献   

10.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1.
“气至病所”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词。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则见仁见智,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则各有所悟。本文是笔者通过针灸临床实践,从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循经感传的路线、方向、针刺手法促使气至病所等方面,对“气至病所”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加以验证观察,并加以总结颇有所获,略陈梗概。  相似文献   

12.
"以知为数"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灵枢·经筋》中,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关于文中的“以知为数”一语,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注释道:“知,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数,指针刺次数的限度。”在原文的语译中,将此语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然而如此解释,这句话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任何疾病的治疗中,“针刺的次数”几乎都是“以病愈为度”的,而此语却独见于该篇,可见其必有特殊含义。也就是说,这是针对经筋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则。而且将“以知为数”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  相似文献   

13.
1 失气与守气的含义 针刺得气后,病人在针刺的局部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术者也感到针下沉紧。但是,这种得气感有时是在针刺过程中短暂出现,而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失气”。失气在针灸临床中普遍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人将“气至而有效”片面理解为只要得气即可,忽视了维持针感的重要性。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针刺的疗效与针感维持的久暂有直接关系。一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神"、"调气"与肌体代谢调节内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针刺临床应用中,注重“治神”、“调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针刺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针刺对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实质是在多系统多层次多途径上对机体的  相似文献   

15.
得气是针刺治疗时所应达到的状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古人在描述得气时用“气来如动脉之状”、“气来如鱼吞钩”来形容。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难经.七十八难》说“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针灸大成》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篇》又写到:“夫行针者……右手持针而刺之……徐徐而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标幽赋》描述得气时为“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可见“气来如动脉之状”与“…  相似文献   

16.
一、攻之不可,达之不及《秦医缓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按:“达”字应属上,在“达”后并脱“针”字.当为:“攻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理由有三:其一,从“达”字的含义来看.“达”教材注云:“通达,指用针刺治疗.”此注欠当.因为“达”无论怎样引申也不会有“针刺治疗”之义.笔者查阅了部分工具书及中医古籍,无发现“达”指此义.为何在这里是此义呢?可见孤证难立.为何注为“用针刺治疗”呢?这是因为此处脱一“针”字而未校出,注者硬把脱漏之“针”的含义强加到“达”字上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辉 《中国针灸》2007,27(7):511-512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2000年以来,笔者“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效果显著,并与“以痛为腧”取穴3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灵枢·经脉》篇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及其病候。每一经的病候又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两组病症。但是何谓“是动病”?何谓“所生病”?并未作具体说明。后世医家对“是动病”、“所生病”作了注释 ,兹仅就经文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是动病”多是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或急性阶段 ,其病情或轻或重。“所生病”多是疾病的中后期 ,慢性阶段或较重阶段 ,是病邪入里损及脏腑之表现。一般“是动病”可因正气虚弱或邪气太盛 ,损及脏腑而转为“所生病”。其转归有二 :1 .病情加重更损正气 ,如肺经“是动”为“膨膨而喘咳”的表实证 ,是病的早期…  相似文献   

19.
学习古代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属中医“伤筋”范畴。软组织损伤的急性期所产生的疼痛是运动性疼痛和抗阻力疼痛,表现为患部疼痛和保护性避免主动运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应解决此对矛盾,针刺治疗亦如此。笔者通过十余年不断学习古代针法,在临床中治疗本病略有体会,现报告如下:1 选穴1.1 局部取穴 即阿是穴。阿是之处,多为软组织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的直接反映部位,通常表现为痛点。在这些部位上针刺,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达治疗目的。按针刺顺序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1.1 自觉痛点,病人可以描述清楚的损伤部位的…  相似文献   

20.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酒疗”之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即已开始广泛应用“酒疗”。《内经》中有多处对酒性的论述,并记栽丁“酒疗”的具体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治病证多属经络病;(2)所用药物多为温热药;(3)治疗多配合针刺按摩。《黄帝内经》“酒疗”思想为后世医家应用酒疗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