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前后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变化.方法 对31例HOCM患者在PTSMA前进行了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灌注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显像,其中15例进行术后急性期(3~7d)99Tcm-MIBI灌注显像和18F-FDG代谢显像复查,以半定量记分法评价各室壁节段灌注和代谢变化情况.结果 99Tcm-MIBI灌注显像:90.3%(28/31)的HOCM患者PTSMA术前室间隔放射性浓聚,PTSMA术后80.0%(12/15)的HOCM患者室间隔灌注有不同程度的减低;18F-FDG代谢显像在PTSMA术前54.8%(17/31)的患者表现为代谢异常,术后33.3%(5/15)的患者代谢异常降低,以间隔后段最为明显.结论 99Tcm-MIBI SPECT灌注显像可作为评价PTSMA术后效果的重要手段.18F-FDG代谢显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前后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变化.方法 对31例HOCM患者在PTSMA前进行了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灌注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显像,其中15例进行术后急性期(3~7d)99Tcm-MIBI灌注显像和18F-FDG代谢显像复查,以半定量记分法评价各室壁节段灌注和代谢变化情况.结果 99Tcm-MIBI灌注显像:90.3%(28/31)的HOCM患者PTSMA术前室间隔放射性浓聚,PTSMA术后80.0%(12/15)的HOCM患者室间隔灌注有不同程度的减低;18F-FDG代谢显像在PTSMA术前54.8%(17/31)的患者表现为代谢异常,术后33.3%(5/15)的患者代谢异常降低,以间隔后段最为明显.结论 99Tcm-MIBI SPECT灌注显像可作为评价PTSMA术后效果的重要手段.18F-FDG代谢显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阵发性房颤(PAF)成功前后心房电机械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空军总医院住院的PAF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的窦律患者20例,实验分3组:对照组(n=20)、射频消融组(n=30)、药物治疗组(n=30).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后随访时复查上述检查.对比治疗前3组的P波时限、振幅,心房容积及应变率等指标及两组PAF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参数.结果 治疗前射频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的PAF患者间P波时限、振幅,心房容积和应变率等心房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心房参数均出现好转,应变率等机械参数明显改善(P<0.05);6个月时心房参数进一步好转,且射频消融组各参数改善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讨论 P波时限、振幅,心房容积及应变率可以较好地评价心房电机械功能,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后PAF患者的心房传导、机械运动功能均得到改善,且射频消融组在疗效和心房参数改善上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机械运动功能改善早于电传导功能,可作为评价PAF患者复律后心房功能改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 )的临床疗效。选择 8例HOCM患者 ,导管测定静息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 (LVOTPG) >5 0mmHg 6例、30~ 40mmHg 2例 ,激发试验后均 >80mmHg。冠脉间隔支选择造影后经球囊试堵、导管中心腔造影及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确定靶间隔支。无水乙醇 1 75~ 7 0ml消融第 1间隔支 6例、第 2间隔支 2例。结果显示 ,8例PTSMA手术成功率 10 0 %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术终LVOTPG平均下降 6 8 3%± 13 0 % ,未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1例术后半年临床及造影随访 ,心功能由术前Ⅳ级恢复至Ⅱ级 ,LVOTPG为 0mmHg。说明PTSMA作为治疗HOCM的一种新的介入技术 ,其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心外膜标测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及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择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23例及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2例,采用48导同步心外膜标测,通过心外膜电图对房颤的同形态房波及窦性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分析,并对房波传导时间及波宽进行比较。结果 窦性心律组右房侧壁上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右房房波早于左房房波(72.2±19.8)ms,慢性房颤组患者同形态房波则以左房后下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左房房波早于右房房波(80.2±25.7)ms;窦性心律组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49.5±28.4)ms,慢性房颤组同形态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51.5±35.4)ms,两者心房传导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房波波宽为(41.3±12.7)ms,慢性房颤组房波波宽(39.0±10.5)ms,两者波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由左房传向右房,而慢性房颤患者的房波由右房传向左房,窦性房波与慢性房颤同形态房波的心房传导时间及波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并评价冠状窦的功能和解剖特点.方法 分析144例受检者(对照组96例,房颤组48例)的DSCTCA影像,通过测量收缩期、舒张期冠状窦横截面积的改变,间接评价冠状窦-右心房肌连接的存在,对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数量、位置、长度及其与冠状窦形态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x2检验.结果 (1)冠状窦与二尖瓣环呈平直、轻度弯曲、高位在对照组分别为62、16、18例,在房颤组分别为10、8、30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3,P=0.954).(2)对照组、房颤组冠状窦长度分别为(34.1±9.1)mm、(33.8±8.9)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6,P=0.628).(3)131例(91.0%)可见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单连接103例,长度为(22.6±12.7)mm,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6.3±5.8)mm;双连接28例,近端连接长度为(11.1±3.6) mm,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2.1±1.9) mm,远端连接长度为(13.2±6.2) mm,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16.7±6.8) mm.对照组、房颤组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数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冠状窦从心房舒张期到收缩期,横截面积缩窄约22.4% (44.5/198.8;t=-21.076,P<0.01),而房颤组冠状窦从心房舒张期到心房收缩期未见明显收缩(t=0.374,P>0.05);舒张期房颤组冠状窦横截面积[( 230.4±77.0)mm2]明显大于对照组[(198.8±65.4) mm2;t=-2.579,P<0.05].对照组9例未显示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患者,均于心房收缩期显示冠状窦收缩,提示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不是冠状窦收缩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CA能清楚显示冠状窦解剖特点,可以了解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长度、数量和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氧分压(TcPO2)与神经传导功能测定(NCS)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2年1-7月年龄匹配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81例,根据NCS是否异常以及有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症状分为4组:1组(有NCS异常,无DPN症状)129例、2组(无NCS异常,有DPN症状)50例、3组(有NCS异常,有DPN症状)122例、4组(无NCS异常,无DPN症状)80例,其中1、3组为DPN组,2组为疑似DPN组,4组为无DPN组.分析TcPO2立位、卧位、立卧位差值等33项指标的组间差异以及TcPO2与NCS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DPN组比较,DPN组、疑似DPN组TcPO2立位、卧位值降低,立卧位差值增高(P<0.05).TcPO2立位值与NCS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等26项参数均相关(P<0.05),TcPO2卧位值与除F波最短潜伏期以外的25项参数相关,TcPO2立卧位差值则与其中11项参数相关(P<0.05).结论 TcPO2与NCS有很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DPN的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价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不同步运动。资料与方法 50例正常人、2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及25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测量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及收缩达峰速度(Vp),并得到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和12节段的最大、最小时间差值(Ts-diff)。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Ts明显延长(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前壁和前间隔Ts明显长于其他节段(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下壁和后壁Ts明显长于其他节段(P<0.05)。②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Vp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③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不同步指数Ts-diff、Ts-S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④左心室射血分数与Ts-diff、Ts-SD呈显著负相关(r=-0.652、-0.552,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损害及不同步运动,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为准确地评价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收缩不同步运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经超声心动及左心室造影证实为HOCM 8例,通过左心室造影测定静息时左心室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PG)≥6.67kPa,用OTW球囊堵塞靶间隔支后LVOTPG下降和/或杂音减轻,确定为靶血管.第一间隔支消融5例,第二间隔支消融2例,第三间隔支消融1例,平均注射无水酒精(3.5±1.5)ml.在消融术前及术后4个月至1 a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宽度.结果术后8例梗阻等症状减轻或消失,NYHA分级增加Ⅰ~Ⅱ级,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厚度由(29.20±3.50)mm降至(20.52±1.73)mm(P=0.0015),左室流出道宽度由(8.50±2.15)mm增至(15.35±2.28)mm(P=0.002),左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由(10.05±1.81)mm降至(4.53±0.93)mm(P=0.0007).结论PTSMA是一项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能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增加左室流出道的宽度,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60例左心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按照左心房内径指数(LAI)分为无左心房扩大(NLAE)组30例和左心房扩大(LAE)组30例,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记录并储存左心室心尖位四腔观、三腔观、二腔观及左心室长轴观水平的二维图像,留取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分别用STI技术获取左心房前壁、后壁、侧壁、下壁、房间隔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sr、Esr、Asr),计算其平均值(mSRs、mSRe、mSRa)。应用二维Simpson法计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LAE组和LAE组左心房各壁峰值应变率Ssr、Esr降低,Asr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壁Ssr、Esr及Asr心底段应变率均低于基底段(P<0.05),NLAE组及LAE组部分节段与基段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LAE组mSRa与LAAEF呈显著正相关(r=0.735,P=0.000)。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房舒缩运动规律减弱或消失,左心房辅泵功能代偿性增高。  相似文献   

12.
张萍  闫玉来  张洁  孟云帆  张奇  王祖禄  梁明 《临床军医杂志》2023,(11):1125-1128+1132
目的 探讨导管消融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135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69例(设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66例(设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基础上,结合电生理检查附加线性消融。术前、术后次日由同1名检查者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左心功能测定检查。比较不同心房颤动类型患者术前术后左心房结构指标(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二尖瓣跨瓣压差、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收缩末期容积)及功能指标(左心房排空分数及左心耳血流速度)的差异。结果 术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中7例患者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为30例,两组其余患者均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术前,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二尖瓣返流速度、二尖瓣跨瓣压差、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收缩末期容积均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排空分数、左心耳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左房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健康组。分别于消融术前2 d及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应用常规超声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AV_(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_(min))和左心房收缩期前容量(LAV_p),计算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TEF)、主动排空分数(LAAEF)。用体表面积标化LAV_(max),得出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房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LA_(S-S))及左心房收缩峰值应变(LA_(S-A))。测量应变达峰值的时间,计算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左心房前后径(LAD)、LAVI升高,LATEF、LAA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观察组术前LA_(S-S)、LA_(S-A)均降低,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SD_s)、舒张晚期达峰时间标准差(SD_a)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_(S-S)、LA_(S-A)术后第2天较术前降低,术后6个月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_s、SD_a术后第2天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1个月时降低,术后6个月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功能降低是暂时的,长期随访会出现心房的逆重构、容积缩小、功能改善。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参数能够评估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功能逆重塑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脏化学 (无水乙醇 )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长期疗效 (3.5年 )。方法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收治HOCM 119入院行PTSMA ,1.入选标准 :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明确的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病史 ) ;②超声诊断左室流出道 (LVOT)宽度 <10mm ,室间隔 (IVS)厚度≥ 15mm ,室间隔 左室后壁≥ 1.3,SAM征阳性 ;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愿意接受该治疗患者 ;④经导管压力测定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PG)≥ 5 0mmHg(1mmHg =0 .133kPa) ,或应激后LVOTG≥ 70mmHg。⑤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1 ] 。 2 .除外标准 :①非梗阻性心肌病 ;②合并严重的左房室瓣病变 ;③间隔心肌较薄 (<15mm)和间隔心肌中部梗阻者 ;④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疾患 ;⑤不能确定靶间隔支及球囊在间隔支固定不确切[1 ] 。其中 34例随访近 3.5 (3.5± 0 .5 )年。在消融术前及术后半年 (5~ 7个月 )至 3.5年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 (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 (LVOT)宽度。 3.化学消融情况 :每例患者平均使用无水乙醇为 3.0~ 9.0ml,平均 (4 .2± 1.8)ml,消融间隔支平均1~ 3(1.4± 0 .4 )支 ,34例患者平均住院 (15 .4± 4 .5 )d。 4 .术中、术后LVOTPG :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10-01~2012-01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45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对照组4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max-Pmin),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左心房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max、P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左心房内径是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测因子;两组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P波离散度、左心房内径是心功能不全患者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将它们联合应用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辅助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脏剪切波速(SWV)与门静脉压力相关性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近期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10月收治的30例BCS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受治血管开通前后2次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检测介入术前、术后2d及术后1个月脾脏SWV、门静脉流速及内径并计算其比值,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HVPG均值由术前(13.70±4.55) mmHg显著下降至术后(3.20±1.94) mmHg(P<0.05);术前、术后HVPG差值与术前、术后2d脾脏SWV差值及门静脉流速-内径差值均呈正相关(r=0.856,P<0.000 1;r=0.741,P<0.000 1).结论 脾脏SWV与HVPG有良好相关性,可用于评价BCS患者术后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于PTSMA术前3~6[平均(4±1)]d和术后7~15[平均(10±3)]d分别行99Tcm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计算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放射性比值及室间隔缺损范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率(PFR)和室间隔局部EF。结果8例患者术前心肌灌注显像均显示室间隔放射性浓聚。术后心肌灌注显像示7例部分室间隔放射性缺损,其中1例伴左心室下壁放射性缺损;术后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放射性比值明显低于术前(0.76±0.14比1.15±0.11,P<0.01),室间隔缺损范围占左室的(6.42±1.29)%;仅1例室间隔放射性计数无明显变化。术后PFR明显高于术前[(2.29±0.24)EDVs比(1.62±0.28)EDVs,P<0.01],室间隔局部EF明显低于术前[(34±9)%比(57±7)%,P<0.01],但LVEF无明显变化。结论心脏核素显像有助于判断PTSMA所致心肌损害和心室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探讨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应用GEViVid7.0采集40例心衰患者(A组)、40例心衰高危因素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左室全容积图像。采用左室16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分析后,计算左室16节段、12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的标准差(SD)和最大差值(Dif):即Tmsvl6-SD、Tmsvl6-Dif、Tmsv12-SD、Tmsv12-Dif;获取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常规体表心电图获取P-R间期、QRS波宽度。结果①A、B两组LVEDV、LVESV、LVEF及收缩不同步性指标与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LVEF与收缩不同步性指标有良好的负相关性,以Tmsvl6-SD%相关性最高,(r=-0.721,P<0.001);Tmsvl6-SD%与QRS宽度呈弱相关(r=0.314,P=0.049),并且有27.5%的患者QRS<120ms,但存在左室机械不同步;③B组Tmsvl6-SD%与LVEF、QRS宽度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真实反映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能客观揭示机械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简便、有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胺碘酮、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92例高原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n=64)、胺碘酮+贝那普利(B组,n=67)和胺碘酮+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组(C组,n=61)。随访1年,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房内径以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左心房扩大方面,C组与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确切,抑制炎症、逆转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Flow软件量化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A明确诊断,且行介入治疗成功的16例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患者均分4段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而后行狭窄闭塞部位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治疗.采用量化分析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股总动脉分叉部、腘动脉分叉部和踝关节水平的达峰时间(TTP)值,并计算腘动脉分叉部TTP与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腘动脉分叉部TTP差值)和踝关节水平TTP和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踝关节水平TTP差值).采用t检验比较上述参数值的变化.结果 16例介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总动脉分叉部术前TTP为(5.46±2.69)s,术后为(4.64±0.9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05).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TTP分别为(13.49±3.96)、(22.84±7.27)s,术后分别为(9.84±2.44)、(14.88±4.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2和-3.710,P均<0.01).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 TTP差值分别为(8.03±4.04)、(17.38±6.17)s,术后分别为(5.20±2.42)、(10.25±4.6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4和3.746,P均<0.05).结论 通过iFlow软件量化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