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1994—2009年有关老年性痴呆的现代文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分析。结果收集到合格文献42篇。老年性痴呆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痰浊阻窍、髓海不足。共提取证素11个,以痰、气虚、血瘀多见,累计构成比为54.3%,作用的靶点主要位于肾、脾、肝、脑。证候组合形式有4种,以单一证素、两证素多见。单一证素中,气虚和阴虚为主,其次为痰、血瘀。作用靶点以肾、脑(窍)为主。两证素中气滞+血瘀出现最多,其次为痰+血瘀、气虚+精亏,作用靶点主要为肾、脾、脑窍。结论本病病位在脑,脏腑失调以肾虚为主,涉及脾、心等脏,痰浊、血瘀为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要讨论脾系证候规范的原则,思路和方法,认为脾系证候的规范应当从证候命名,概念,术语及诊断标准等4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常见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集COPD稳定期患者四诊信息及经验辨证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774例,经验辨证证候类型有269个,证候类型经名称规范后为155个,其中常见(出现率>1%,下同)的证候有20个;在证候规范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10个,常见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肺、肾、脾,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是痰、气虚、火(热)、血瘀、阴虚、阳虚。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经验辨证名称表述存在不规范问题;其证候表现类型可概括为以肺肾脾的气虚、阴虚为主的虚证;以肺中痰、湿(浊)、热、瘀相互搏结为主的实证;以肺肾气虚+痰热壅肺为主的虚实夹杂证。从证候要素角度来研究COPD稳定期证候具有执简驭繁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经济高速增长,竞争压力繁重,事物更新迅速,人群机体适应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多种变化和刺激,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医学认为郁证病变主要责之于心、肝、脾等脏,其中"后天之本"的脾脏对其影响尤甚。脾居中焦,主运化、统营血、畅气机、灌四旁,气畅则郁志得舒,神充则应激有时,志全则豁达无忧。该文从郁证含义衍生、病名发展及现代机理等方面来系统阐释郁证相关证候要素,为临床从脾论治郁证及相关情志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症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方法由确诊的20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填写四诊信息采集表,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症状、证候要素等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证候要素与HAMA分值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前十位症状依次为急躁易怒、心情郁闷、胸闷喜太息、乏力疲倦、心慌多梦、短气、头身困重、神疲懒言、口干咽燥、口苦,证候要素依次为气滞、气虚、火热、血虚、阴虚、痰证、血瘀。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得到血虚、火热、痰证、气虚、气滞、阴虚聚为一类,血瘀为一类。中医证候要素\"气滞\"\"气虚\"与HAMA分值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焦虑患者,证候以气虚、气滞为主,可以认为焦虑越严重,这些证候要素的得分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现代文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依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痹证""痹症""痹病"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的相关文献,并选取其中涉及中医证候的相关内容,在证候名称规范化和证候要素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规范化的证候名称41个,其中出现频次达50次以上的证候类型主要有:肝肾亏虚证、风寒湿阻证、风湿热痹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阻痹证、寒热错杂证、气血两虚证,累计百分比达到61.98%。并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5个,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证候研究的复杂性。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具有相对简约的特点,故建立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诊疗体系,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确定证候要素,并从临床需求出发对其进行应证组合是解决证候规范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证候要素的提取是这一思路的基础。为此。本文从已有的证候规范研究成果出发,以具有权威性的4部现行证候标准为基础,讨论了证候要素提取的方法,提出临床代表性是确定证候要素基本判别条件的观点,并对文献中1653条记录进行分析,初步给出了证候要素的范围。初步证明利用证候要素对证候进行规范化的可行性,给出了证候要素提取的一种思路,为证候要素进一步地确定与完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建立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候相结合,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证候诊断标准,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该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诊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证候分布及证候要素组合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283例中晚期NSCLC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70项中医四诊信息,对每一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作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283例中晚期NSCLC中共有25种辨证分型,出现比例较大的有:气阴两虚型、气虚型、气虚血瘀型、痰湿瘀阻型;气虚、血瘀是主要证候要素,分别占65.7%、48.4%,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阴虚、痰湿、饮停胸胁、痰热、气滞、阳虚;常见两两证素组合依次为:气虚与血瘀、气虚与阴虚、痰湿与血瘀、气虚与痰湿、阴虚与血瘀。结论初诊中晚期NSCLC证候分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以辨证素为切入点,证素间相互组合成证的辨证思路比较符合中晚期NSCLC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证候及证候要素组合规律,为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86—2013年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的文献,采用NoteExpress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2.0软件统计证候要素出现之频次、频率。结果纳入分析的3986篇文献中,涉及高血压57个证候91895病例数。临床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肝阳上亢(25.32%)、肝火热盛(18.07%)、痰浊阻滞(8.23%)、肝肾阴虚(6.99%)、阴阳两虚(6.94%)、肾气亏虚(5.89%)等;证候要素分为虚实两端,即实证为阳亢、内火、内热、痰浊、肝风、血瘀、气郁,虚证为阴虚、气虚;证候靶位在肝、肾、心。结论高血压中医诊断标准多样,临床证候表现纷繁复杂,通过证候要素提取及应证组合研究,对规范高血压辨证、指导临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62例高血压患者病历资料,并按是否合并冠心病进行分组,记录各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测指标,应用χ2检验、秩和检验与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四诊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性别、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证型以湿热郁蒸证多见,其次是肺脾湿热证,毒热动风证最少。3种证型患儿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热动风证多见于男性患儿,肺脾湿热证多见于发病后5~6 d,湿热郁蒸证多见于发病后5~7 d,毒热动风证多见于发病后7~8 d。3种证型患儿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儿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湿热证以感染CoxA16为主,而湿热郁蒸、毒热动风证以感染EV71为主。毒热动风证患儿白细胞计数、血糖、肌酸激酶-MB、血清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肺脾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患儿(P<0.05)。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与性别、病程及主要实验室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脾与大肠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肛肠病的发生、发病与脾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针对痔疮、直肠脱垂、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泄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肛肠疾病,需重点培补后天之本,使脾土健运,气血调和,升清有常,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4.
对肿瘤的常见症状中医辨治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癌性疼痛、癌性发热、癌性出血、癌性贫血、癌性呕吐、癌性泄泻、癌性便秘、癌性肿胀,并举例说明,认为癌体本属局部为实,整体为虚,虚实夹杂之病,延至晚期,整体衰竭,成为败局,既不可攻,又不可补,惟有姑息治疗,以延朝夕,健胃以助受纳。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和分布规律一直是中医药学科长期追寻的目标。目前多采取"病证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具体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中医证候规律研究只有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证-方-效这一中医临床诊治思维方式为纲,才更具指导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已在控制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调控免疫、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因此,将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中医四诊信息结构化数据采集平台、规范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开展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临床再验证等基础性研究,可为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林龙  王雄文 《中医学报》2016,(9):1274-1276
原发性肝癌进展迅速,证型复杂,症状众多,常有辨病、辨证、辨症冲突的情况。临床上应以辨证为主,辨病为根,辨症为辅。辨证选方确定治法方向后结合辨病加减,配伍专方专药,最后针对症状选药。若患者无证可辨或趋于平和体质,则应辨病为先,结合患者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检查等,根据肿瘤的形态、代谢、血供、生长情况等进行辨治;若患者病情稳定且证型错杂,但如疼痛、腹泻、腹水或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病程发展或生存质量,则应辨症治疗,再结合病证加减。总之,根据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病、证、症三位一体结合辨治,在辨证基础上兼顾原发性肝癌的特有规律和发病个体的阶段特征,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纳入辨证论治体系,制定中西医综合病、证、症辨治方案,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喘病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为喘病的证候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现代期刊肺病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次、频数的统计描述。结果:喘病的病性证素有13种,主要以痰、热、气虚、寒和风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77.00%;病位证素以肺和肾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79.47%。病性证素组合形式以单一病性证素和二病性证素组合为主,其构成比依次为64.48%、31.42%。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中,单一病性证素以气虚、痰、阳虚、热为主,作用病位在肺、肾或肺肾。二病性证素以痰热、风寒、风热、痰饮为主,作用病位主要为肺。结论:喘病单一病性证素以气虚、痰、阳虚、热为主,二病性证素以痰热、风寒、风热、痰饮为主,病位在肺、肾或肺肾而以肺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区别中药功效与药效,回顾中药功效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中药功效的结构。中药功效可以分为作用对象和作用类型两部分,绝大多数功效作用对象与中医的核心概念相关,中药的功效无论是从作用对象还是作用类型来说均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与中药现代化的药效有很大不同。中药功效研究的主体应当是中药对证功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女性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红外热像与中医证候关系。方法:对229名PID患者进行盆腔红外热像检测,并根据盆腔炎诊疗方案进行中医辨证。结果:PID患者盆腔红外热像可呈高温像(86%)、低温像(4.8%)和高低温共存像(9.2%);红外热像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研究中未发现寒湿凝结证患者,低温像组中未发现湿热瘀结证病例,湿热瘀结证病例有10.1%表现为高低温共存像,脾虚湿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病例在三个像组中均占一定比例。结论:盆腔红外热像检测客观反映了PID病理变化的复杂多样性,热是PID的主要致病因素及病理改变;PID红外热像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说明PID的病理状态与年龄密切相关;红外热像检测为PID的中医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介绍武维屏运用病证症结合辨治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武维屏提出因病审机论治,审病机虚痰瘀为关键,论治法补虚化痰行瘀理肺四法多用。论辨证,分急缓两期七证候,急重期六种证候较常见,稳定期气虚血瘀痰阻贯穿始终;析证候,从三级十症别轻重,注重咳、痰、喘、昏、脱之变化。从咳论治,当分寒、热、燥、湿、暑、风、气、血、阴、阳;从痰论治,需分寒、热、燥、湿、郁、瘀;从喘论治,分急缓,急辨五候,缓别悸喘、痰喘、肿喘、绀喘;从昏论治,痰热阻窍、痰浊蒙窍、热扰心营三种证候最常见;从脱论治,分阴阳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