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对“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含义的论述,重点分析了《金匮要略》中对大气理论的运用,并且对后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大气”可概指人体之正气,大气得运,则人体阴平阳秘,大气失转,则百病丛生。运转大气是中医扶正以祛邪的重要治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仲景对杂病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喻氏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气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所以他对气的论述颇多,贯穿于各篇著作之中,并能结合临床辨证用药,有其独特见解,大致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为诸气之主:喻氏认为:“身形之中有营气,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腑脏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如“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因此他根据《内经·五运行大论》“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凭乎?大气举之也”以  相似文献   

3.
宗气论析     
即积于胸中之气,医家又称其为大气或胸中大气.张锡纯云:"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者也.”而关于宗气虚衰,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喻嘉言<医门法律>曰:"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故宗气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兹参阅文献,对宗气生理功能及宗气虚诊治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论述了喻氏重视调气的学术思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各种致病因素皆可损伤气机。故治疗疾病应重视调气。大气是诸气之主持,脏腑、经络、营卫之气的活动有赖于大气的统摄,而肺气、胃气、膀胱之气的调和又是气机升降有序的重要保证。故调理气机,既要重视大气,又要使肺气清肃,胃气和降、膀胱之气旺盛。而调气的方法又不仅限于行气,驱除病邪、调理脏腑、滋阴润燥、或补或泻,皆可调气。喻氏重视调气的思想很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原则,指出大气当是气机正常流动的一种状态,并从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脾胃中气,下焦之肾中元气,以及阴阳交接的厥阴肝气四方面详细论述,提出运转大气不仅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原则,对于现代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原则,指出大气当是气机正常流动的一种状态,并从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脾胃中气,下焦之肾中元气,以及阴阳交接的厥阴肝气四方面详细论述,提出运转大气不仅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原则,对于现代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气     
<正>中医讲的气,是一种看不见而客观存在的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称为"原气"(又称之"元气")。它包括肾阴之气和肾阳之气,是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入之营养(指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大气"和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胃消化后产生出来的水谷之气所合成)补充,故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人之有生,全赖原气"之说。外科大手术后,人体很虚弱,这就是大伤元气所致。人体的  相似文献   

8.
和法 ,乃治则大法之一 ,为历代医家重视和倡导。清代医家唐宗海 ,对血症的治疗颇有创见 ,现就其治疗血证中的“调气和血”观点浅析如下。1 调气和血 ,治本之道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唐氏认为血气二者 ,原不相离。他根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 ,明确指出 :“其气冲和 ,则气为血之帅 ,血随之而运行 ;血为气之守 ,气得之而静” ,强调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性。气与血具有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盛则血充 ,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 ,气升则血腾”。如果气血调和失当 ,就会出现气结血凝 ,气虚血脱 ,气迫血走的病理变化。他…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医理论贯穿了这一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 对人体来说,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体内的气,一是人体以外的气,即自然界之气。原气(元气、真气)、正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属于人体内之气;天气、地气、正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邪气、岁气、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等,则是人体外之气。  相似文献   

10.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物质的存在在于它的运动,而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藏象理论与升降出入理论的结合,为动态地阐述人体功能活动变化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气化的根本枢纽。正是由于脏腑之气不断地升降出入才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了解脏腑的升降出入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肺朝百脉是对气血关系、心肺关系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阴阳平衡.肺朝百脉不利,则气血失常,变生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12.
从医学经典理论阴阳二十五度论证阴阳睡梦学说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睡梦——天人昼夜之道(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阳寤阴寐与昼夜交替,阴阳睡眠与心神动静,阴阳承抱与协和睡眠);卫气循行——阴阳二十五度之说(营卫气昼夜循行的道路,卫行循行阴阳各二十五度,阳跷阴跷与循行异常);阴阳水火既济——睡梦失常调理之长(不寐的个体阴阳偏颇,失眠的阴阳心理调节,经方调节失眠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那么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那么都是阴。从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人体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中医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阴阳的核心是"精、气、神"。着重阐述中医阴阳理论和养生的关系,为养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气的失常与阴阳失调,都属病机中第一层次的基本病机,而按“气分阴阳”理论,阴阳失调可与气的失常中的气量失常统合于同一个平面之上,而气机速度失常则是垂直于该平面的第三条轴,由此构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病机展示模式。根据气所处位置不同,又可将气分为五脏之气,每一脏的气的失常及阴阳失调病机都可以此三维模式较好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王辉  周剑  邱礼新  于静 《中医学报》2021,36(3):498-502
圆运动理论由清代彭子益提出,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框架,以"升降浮沉"为运行机制,揭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名方,具有益气养阴、通阳复脉的功效。根据圆运动理论,心阳不断敛降、下行,封藏于肾水中转化为肾阳,再通过肾气上升,从而实现阳气升降浮沉。阳气的运行,一定有相应的阴液伴随,滋润收敛,心气才能下降。若心阴不足,脉络枯滞,日久阳气亦损,即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中医眼科学认为心脑眼一体,临证时炙甘草汤可用于治疗包括干眼症、碱烧伤、视疲劳、眼底视网膜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多种眼科疾病。  相似文献   

16.
正气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气属中医学的气学范围,是一身之气或人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以其运动而发挥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具有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属性。正气分布到腑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为营气和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修复和调节作用,可因其构成成分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是正气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病机是正虚阴阳失调,津液代谢异常,痰湿内结,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癌毒乃成。痰浊是对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中医学概括,津液失于气的运化聚而成痰,痰浊须温化流动而散,故中医临床治疗肿瘤多配伍风药。为进一步究其原理,在分析风药味薄性升散、属阳善动的基础上,从其行气助阳、化阴除弊、消积散邪以除痰浊等作用改善微环境异质性方面进行初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从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趋势将喜、怒、悲、恐、思等情志的性质分别归属阴阳两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两者均使气机向上向外,故性质属阳;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两者均使气机向下向内,故性质属阴;思则气结,使气机郁结不畅,性质为至阴。继而从调节气机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中医情志疗病的机理,并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打破了传统的五行制约"以情胜情"的机械解说,最后得出:情志作为一种治病的方法,其机理与中药四气五味的调动气机而愈病的作用是等同的,情志疗病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