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沈歆 《河南中医》2013,33(5):640-642
百合具有清热润肺、安神之功效,笔者在运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治疗痛风的过程中,发现百合还具有止通身疼痛之功效,且在痛风病的治疗上有着较为突出的临床疗效.现通过运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对百合药性进行回顾梳理,并提出对中药及疾病的认识应运用“动-定”的观点,即在掌握药物主要功效的同时,动态认识药性理论的发展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2.
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药性具有多维性的概念。中药药性多维性是指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药性的多维属性是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它们之间存在着和性效异同的离合关系;药性多维性与病证病机多维性相统一。中药药性-功效-病证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多维性的认识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药性的现代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功效-应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单味中药大多具有多种功效,每种功效都与药物本身的药性密不可分。研究发现,单味中药的多种功效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笔者从"药性互参"分析中药的多种功效,从"性效结合"分析中药的基本功效,最后得出结论,药物的多种功效都是建立在基本功效基础之上的。由此可以帮助医者更好的认识中药,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规则。方法:以中药性效为主线,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探究分析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525味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归纳分析药性组合群与功效群。结果:发现单味中药大部分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统一,部分药性组合没有相对应的功效,部分功效没有相对应的药性组合;不同中药相同的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不同中药同一功效对应的药性组合也符合一定的规则。结论: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为主线开展中药性效关联的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构建中药"药性组合群"和"功效群",方能揭示中药药性、功效关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尝试以数学关系式来描述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并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进一步分析,总结中药的性-效关联规律。力求对药性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增加药性理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建  付勇  姚洪武  刘岩  曾南  夏厚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89-2891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为蓝本,统计分析326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中药药性(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拟为深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结果 显示,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因此,主张以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关注每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一效"内涵.  相似文献   

9.
应用“动一定序贯八法”理论对茵陈药性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茵陈药性源流的梳理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目前对茵陈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认为茵陈非苦寒之品,其气微寒,味苦、平,归太阳、太阴、少阳经,功能除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尚可宣湿开郁,淡渗利水,畅通上下,是通畅三焦,助水湿运化的要药.并提出目前对中药药性认识的思维相对僵化固定,应用“动-定”的观点对中药药性进行重新的认识,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去伪存真,在“证”基础上探讨“药性”本质,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去发现药物的新功效,重新认识药物药性.  相似文献   

10.
邓乐  丁长松  黄辛迪  梁力伟  梁昊 《中草药》2020,51(16):4277-4283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模型,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方法首先对中药及其对应的功效进行整理,获得"中药-功效"样本对;其次,构建"中药-药向量-功效"3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样本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教材所涉及的474味中药及其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比药性的初始量化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药性与功效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药性量化值进行修正,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知母自汉代至今两千多年的临床剂量特点,为知母临床应用选择安全、合理、有效的剂量提供文献依据。方法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采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并建立各朝代知母临床用量数据库,统计知母在不同朝代出现的频次、最常用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上限、常用剂量范围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以及平均用量,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统计结果发现,汉唐时期知母临床用量较大且用量范围较广,最大量可达82.8g。自宋代推行煮散之后,知母临床用量显著下降,但仍有大剂应用的医家。至现当代,知母的临床用量多限于药典所规定的范围,但也有超药典用量应用的报道,使得知母的临床应用长期以来呈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结论知母大剂量应用(≥30g)常见于白虎汤及其类方,主要用于瘟疫、温疟等急性热病的治疗,而通过辨证小剂量应用知母(≤6g)也会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另外,汉唐时期知母常用于治疗痹证及水湿肿满等证,而此功效在宋代之后则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12.
清热中药对高糖培养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清热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理,验证中医理论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采用MTF比色法,观察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知母、生地、胡黄连和地骨皮水提物对体外高糖条件下培养的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知母、生地和胡黄连对系膜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而地骨皮无明显作用。提示清热中药可能通过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从而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牡丹皮等10种中药和土槿皮乙酸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0种中药为牡丹皮,黄连,丁香,肉桂,高良姜,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用水煎煮后浓缩,提取物用DMSO溶解,培养基稀释,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抑制生物膜50%的浓度(SMIC50)的作用。结果: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 mg.L-1,对生物膜的SMIC50是31.2 mg.L-1。牡丹皮和高良姜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MIC50分别125,250 mg.L-1。黄连,丁香,肉桂,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在2 000 mg.L-1均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到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种中药材中仅牡丹皮和高良姜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8种中药材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中药抗真菌活性的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郭亚婷  朱颖 《光明中医》2016,(16):2338-2339
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内病外治"疗法,其理论基础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妇科"三九"暖宫贴属于妇科外治法的一种,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经过特殊炮制,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该疗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方便廉价的特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优选知母中降糖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并鉴定其成分。 方法: 以总皂苷得率及浸膏得率为指标,通过均匀设计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及提取时间对工艺的影响;以双苯吡酮类成分、总皂苷提取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筛选提取次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苯吡酮类成分含量,HPLC测定总皂苷含量,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知母降糖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 结果: 知母降糖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其主要成分包括43种知母皂苷类和7种双苯吡酮类成分。 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有效部位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年限和采收季节的知母质量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类知母及其原植物各部位所含成分,除茎叶不含菝葜皂甙元外,其他成分基本相同而含量不同。知母毛根和知母皮均可以2~3倍量代知母入药。  相似文献   

18.
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内服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内服健脾化湿汤联合清肠栓塞肛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内服健脾化湿汤治疗。2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主要症状改善及纤维结肠镜镜检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6.7%(P<0.05)。结论内服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清肠栓具有良好的消炎及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总结归纳其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方法收集60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天麻、丹参、枸杞子、知母、黄柏、山茱萸;常用药对为知母配伍黄柏、何首乌配伍枸杞子、仙茅配伍淫羊藿、仙鹤草配伍十大功劳叶、沙苑子配伍白蒺藜、白蒺藜配伍天麻、沙苑子配伍天麻。结论何立人教授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多以补益肝肾、清热化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健脾护胃、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生、盐知母水煎液中芒果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探讨盐知母引药入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知母(10 g·kg-1)组、盐知母(10 g·kg-1)组、芒果苷(200 mg·kg-1)组,灌胃给药2 h后处死,立即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组织样品中的芒果苷含量。结果:方法专属性、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稳定性及提取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各组织样本在检测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生、盐知母及芒果苷组大鼠给药2 h内芒果苷主要集中在肺、肾组织中,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肺>肾>脾>肝>心。结论:生、盐知母和芒果苷组大鼠体内芒果苷均集中分布在肺、肾组织中,与知母的归经特点相符。生、盐知母组大鼠体内芒果苷在肺、肾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芒果苷组,但生、盐知母组大鼠各组织中芒果苷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