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就变应性鼻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病机、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支气管炎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作一概述,并从整体观和官窍相关理论以及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经验等阐述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支气管炎依据以及利用补中益气汤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旴江名医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中记载了多则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通过选取《万病回春》中内伤发热、虚损、鼓胀等3则医案,分析龚氏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随病证进行加减辨治的经验,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薛已辨治内伤咳嗽注重脏腑辨证,常用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配伍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配伍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与六君子汤及八珍汤合用、六味地黄丸与十全大补汤及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二陈汤等成方,灵活自如,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4.
连华敏 《河南中医》2003,23(8):16-17
傅山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每多效验。如治妊娠水肿,不用利水之法,而是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补脾之血与肺之气”,使气升水散,肿消胎安;治产后腹胀,主张“大补气血,以补中虚”;治恶露不绝,“必用补中益气汤送三消丸,则元气不损,恶露可消”;治胞衣不下,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2则曹建华,周兰英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马庙分院(272202)主题词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癃闭/中医治疗法,直肠脱垂/中医药疗法1补气利水治癃闭李某,女,65岁,农民。1993年3月15日诊。患癃闭行导尿术15天。证见:面黄气短懒言...  相似文献   

6.
薛己辨治内伤咳嗽注重脏腑辨证,常用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配伍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配伍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与六君子汤及八珍汤合用、六味地黄丸与十全大补汤及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二陈汤等成方,灵活自如,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7.
治病求本,平衡阴阳,重在辨证,乃中医精髓。笔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高血压病,取效颇佳。如治魏某,男,57岁,农民。患高血压病6年。头晕目眩,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王久源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男科疾病相关经验。方法:通过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男科临床上常见的膀胱过度综合征、阴汗以及男性不育症等,来说明古方补中益气汤在现代男科临床上的应用心法,充实古方在现代应用的新意。结果: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的辨证施治,补中益气汤能够有效的治疗男科临床常见的疾患。结论:补中益气汤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男科疾患。  相似文献   

9.
回顾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立方思路、主病证治方药及现代应用,列举2例经典案例,探讨陈学忠老师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0.
吴永江 《光明中医》2016,(21):3192-3193
通过补中益气汤临证治验4则案例,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对于具有明显脾胃虚弱证的不同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中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汤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无论何病,但凡辨证为脾土不足,中气下陷之证,出现面色白,食欲不振,乏力,脉沉细无力之病症皆可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调补后天之本,达异病同治,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按照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比较的原则,设立平行对照组,观察红细胞变性,外周微循环对西医“病”与中医“证”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此二者对“病”的诊断无特异性,对“证”的诊断有特异性,推测在疾病状态下,此二者反映的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而“证”正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或表达。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常并发焦虑、抑郁、失眠、痴呆等"心"病,称"双心"疾病。广义"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神"专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冠心病神志变化属狭义范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当理气活血、清心安神,黄连阿胶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伴失眠多梦系疾病迁延日久,心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当在冠心病用药基础上加补气、补血、健脾、镇惊安神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味;伴痴呆系年迈体虚、久病耗损,心病及脑,髓海失充,脑失所养,当滋阴补肾,益气养血,七福饮加减。中医药对"双心"病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期待药物、针灸、按摩、心理疏导等手段相结合,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之说,不仅基于《内经》,而且见于《淮南子》。《伤寒论》从既病早治,救于萌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安内攘外,截断病传;瘥后防复,防贯始终等四方面阐述了"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治未病思想特点,揭示祖国医学的预防医学学术思想虽来源于《内经》,实发展完善于《伤寒杂病论》。"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思想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从"治未病"的内涵、推拿是"治未病"的重要疗法、推拿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推拿"治未病"的作用和机理及推拿"治未病"的前景和展望等对推拿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作了综述。指出:应该在弘扬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的五脏,每个脏都有"有形之脏"和"无形之脏"组成。在古代虽然没有认识到它所界定的每个脏都有"有形之脏"和"无形之脏"组成的概念,但所采取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是在弥补当时界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