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下法是"八法"中温法和下法的合法,立法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其治疗便秘的病机为里寒积滞。李鲜教授善用温下法治疗寒积便秘,认为温可驱寒,下可去积,寒积胃家,非用温下法冷积难去。文章对李鲜教授临证灵活选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治疗便秘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关便秘成因和治法的论述。方法 通过整理张仲景《黄帝内经》脾津理论,以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予以论证,从而阐述张仲景治疗便秘八法,并附临床运用验案以资说明。结果 脾津的润肠通便作用是脾津理论最基础的生理效应,脾津失润是便秘的基本病机,具体有燥热闭结、风邪内扰、水饮内阻、痰饮内结、肝胆郁滞、脾虚失运、肾精虚损、营血不足等8种类型,相应运用开约行津、祛风输津、利饮布津、散结化津、和解调津、健脾生津、补肾资津、养血充津等八法。结论 张仲景从脾津论治便秘八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八髎穴在临床中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病例举证具体分析针刺八髎穴治疗腹泻、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八髎穴临床运用广泛,而现在临床上多用八髎穴来治疗腰痛及妇科疾病等,而较少用于其他方面,高希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八髎穴治疗便秘、腹泻。结论:针灸八髎穴治疗便秘和腹泻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并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4.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病.笔者认为本病与体质差异关系密切,不同的体质表现不同的症候,通过准确的辨证施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归纳成便秘辨证治疗八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10,25(4):573-575
《伤寒论》"八法"之词,虽在书中未提及"八法"之名,但寓意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等八法。《伤寒论》为最早对"八法"进行系统论述,其中的方药各异,应该是早于清·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一书,实为"八法"之称谓,亦为中医治疗"八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总结邓中甲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经验。邓教授认为,"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原理可从"肺和大肠相表里"及"三焦"理论两方面来阐释。"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针对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上焦肺气闭塞,气机不畅,则肠腑不通,大便秘结;二是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津液无法到达肠道,大肠失去濡养,水津不足而便秘。  相似文献   

7.
慢传输型便秘(STC)属功能性便秘的一种类型,是慢性便秘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约占功能性便秘的45.5%,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临床治疗STC疗效确切。本研究从毫针刺法、电针疗法、艾灸疗法、埋线疗法、耳穴疗法、腹针、灵龟八法等方面阐述针灸对STC的治疗情况,综述15年来STC的针灸治疗方法,提出治疗STC的主要针灸手段及临床上常用穴位的使用频次,探讨针灸临床治疗STC的合理化研究方案,使针灸治疗便秘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9):1236-1237
目的:探讨黄芪润肠汤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黄芪润肠汤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润肠汤联合针刺八髎穴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及费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两组费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润肠汤联合针刺八髎穴可有效改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便秘古代称之为"结",由《黄帝内经》发展到《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众多医家对其看法不一。《伤寒论》中将便秘分别从阳明"阳结"、少阳"阳微结"、太阴"阴结"、少阴"纯阴结"四大病症进行辨证论治。今笔者主要对阳明"阳结"方面,分别对三承气汤、麻子仁丸、蜜煎导法及猪胆汁导法以及其对后世治疗便秘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医门八法"见于程钟龄之《医学心悟》,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通过古代医籍及文献报道论述关于"医门八法"的相关内容和特点,结合"医门八法"在辨治眩晕中的运用,对"医门八法"与眩晕辨治的相关性和可结合性予以逐个剖析,并对"医门八法"辨治眩晕的思路进行归纳梳理。"医门八法"对辨治眩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眩晕的辨治与"医门八法"息息相关,临床对于眩晕的治疗,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可借鉴于八法之特点,分别治之,今试述"医门八法"在眩晕辨治中的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1.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5):353-355
少阴三急下证见于《伤寒论》,伤寒注家对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一直存有疑问,古典医籍记载有"少阴急下"的内容,并没有指出"少阴急下"之名。故对少阴急下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与分析,并举医案医话,说明"少阴急下"是临床实际的真实记载,是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里攻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通里攻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3— 2 0 0 0年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 88例 ,常规治疗 4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 47例 ,然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常规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在手术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里攻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能减少手术率 ,在保守治疗及围手术期治疗中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对解表攻里的认识非常全面深刻,解表攻里有一定的治疗原则但也有其规律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有表证先解表,里急者先治里,表里同重则表里双解。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证长期未解,此时要先解表,表解而内自和,若兼有其他杂症,需再辨其内证,依次治疗。对于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可以分为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但是先后并不能根据表证里证的多少而决定先解表还是攻里,关键在于抓住病机,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可以结合对疾病的病位病势分析,以病机作为主要依据,准确把握疾病的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表里变化,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刘老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后天之本。若疾病较重者,与他方相合,攻补兼施,祛邪同时不忘顾护脾胃;若疾病较轻者,用四君子稍作加减,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阴阳自调,正气充足,抗邪外达,疾病自愈。又疾病虽同,其症有别;其症相似,病机各异;人的体质又是千差万别,故中医治病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辨析伤寒误用下法的体会,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中关于误用下法的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所谓误下,是指不当下而误下,或当下而太过,或当下而不足,或当以寒下而用温药,当以温下而用寒药,或当缓下而用急攻,或当急攻而用缓下,这些误下方式、程度等的差异,加之患者病情、体质的不同,可致气机升降开阖以及气血阴阳的损伤,导致出现千变万化的证候。故伤寒误下以后,不可简单认为"误下伤阴"或"误下伤阳",应根据误下后具体症状,辨证论治。结论:通过对伤寒误用下发的辨析,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攻下法在肠道肿瘤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概述攻下法的概念及应用,明辨肠道肿瘤的治则及病因病机,阐述攻下法与肠道肿瘤间的联系,阐发攻下法在肠道肿瘤治疗上的意义。结果与结论:攻下法在肠道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辨证地使用攻下法是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的特色,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0,30(10):937-939
《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后变证很少因为汗、吐、下而引发,而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病或多发病,是机体健康失常下自然产生的病或证,所谓汗、吐、下后变证证治,其实就是临床杂病杂证之证治。  相似文献   

18.
陈丽平  宋兴 《河南中医》2006,26(12):20-22
在治泻九法中,李中梓将淡渗法列在第一,为治泻九法中最平易的一法,作用原理主要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该法运用要点有三:①明宜忌———淡渗不可妄投,违者气液两伤;②知分寸———淡渗不可太过,过则津伤阳陷;③善兼施———淡渗健脾,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损伤修复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1个月前后温下组(29例)、温涩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患者结肠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结肠组织EGF的变化。结果:温涩法与温下法都能较好地促进结肠EGF表达,而温涩法疗效更优,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温下法与温涩法能够增加UC患者体内EGF的含量,进而可能通过EGF对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促进黏膜损伤的修复。而温涩法作用优于温下法,表明温涩法在促进损伤修复方面疗效较优。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中脏腑者,临床以阳闭者居多,病机多属风火上扰清窍,且多兼夹痰热腑实,故治宜泻火通腑,潜阳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泻火通腑尤为重要。本证经积极救治,可由重转轻,转为中经络证;若邪大局 衰或失治误治,则可由闭转脱,出现危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